虚拟现实: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_能动性论文

虚拟现实: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_能动性论文

虚拟实在——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哲学论文,传统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2)001-056-04

物质、实践、主体等概念是哲学唯物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观是认识 论的首要观点;主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它具有确定 性和现实性。这些是传统哲学的观点。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作为现代科技革命杰出代表的网络,以 神话般的触角伸向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吸引了各行各业众多的网民加盟网络, 并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网络社会缔造了一个重要的范畴——虚拟实在(Virtual Rea lity)。虚拟实在是一种在效应上而不是在事实上真正的事件和实体,它建立在模拟现 实的理论基础上。它具有人工性、仿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虚拟实在扩展了人们的实践 和感知力量,对传统哲学范畴提出了挑战。

虚拟实在——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虚拟实在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既虚又实的存在,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虚拟实 在与传统物质范畴存在一定矛盾,传统物质范畴不能完全涵盖它。传统物质范畴是指一 种客观实在,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方式。虚拟实在既不是有形的物理现实,也不是根本 不存在的虚无,是超越时空的存在,是既非物质又非意识的存在。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 它归结为有形的物质,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意识。虚拟实在是既含有物质与意识又 不是物质与意识的相对中间状态,在这个阶段实物开始向虚物转化,并形成向意识转化 的趋势。它逐渐远离物质而向意识方向靠近。

首先,虚拟实在所表现的是一种虚物,虚物是信息社会里的普遍现象,它是物质存在 的又一种方式。物质范畴从包含范围上讲,应该包括这种客观存在,但是它与传统物质 范畴中的客观实在又有差异,虚拟实在必须借助信息工具才能感知到。它是兼有物质和 意识的中间物,电子这个载体就是物质,而各种声象、图貌、文字等,是物质发出的信 息,这就已经开始跨入了意识的门坎,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意识,因此,虚拟实在 既有物质成分又有意识成分,它是由物质向意识的过渡,是物质向意识转化的中间态, 不能完全被传统物质范畴所涵盖,它的一些部分仍超出了传统物质的范围。

其次,虚拟实在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能动过程,人把自己的思维传给计算机,计算机接 受人的指令后又经过自己的“思维”显示给人,这样一个相互能动过程把事物推向了深 入。传统物质范畴只注意到了客观性的一面,而对物质本身的能动性强调不足,特别是 客观事物与人的双向交流注意不够,在意识范畴中才涉及能动性问题。在信息世界里, 人机相互的能动性是非常明显的,作为物质观应该反映事物的本来属性,吸收能动性于 物质观之中。物质除了客观性的一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这就是主动性,正是由于 事物的主动性,事物之间才碰出了火花,才有矛盾的相遇和发展。我们不赞同直观地、 纯客体地去理解事物,而主张去理解事物的能动方面,但又要反对唯心主义抽象理解事 物的能动方面,能动性是事物自身的能动性,是具体的能动性,即物质的能动性。因此 ,除了意识范畴中有能动性问题外,物质也具有能动性、主动性。

第三,传统哲学物质观曾正确地提出了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的,而时间的特点是 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但在网络社会里,当信息以数码的方式组织,并以电子 作为载体传送时,时间呈压缩的形式。当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送时,国界和距 离消失了,空间也呈压缩的形式。因此网络社会这一时空特点与传统时空观产生了矛盾 。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是现实实物世界物质运动所具有的特性,而在虚拟世界 里,时空是压缩的,电脑和因特网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了一个新的时间 和空间,创建了一个新的世界:信息世界。电脑时间和空间是传统时间和空间的衍生物 ,但却与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虚拟实在——一种新的实践方式

虚拟实在改变了实践的基础,传统的实践观是以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为基础的,具有劳 动特性。物质性活动又以生产劳动为主,物质性活动体现了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物质 性活动成为实践的内核,物质性活动直接立足于外界自然物质世界。人的生活、生存建 立在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人和现实社会的存在。在网络社会,实践除具有 物质性活动特性外,还具有虚拟性。

首先,从立足点看,在工业社会,人的生活、生存立足于自然物质世界,立足于自然 物理的时间、空间。人直接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表征了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而网 络社会立足超越物理时空的人类文明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不是自然存在之物,表征了 人从自然向自为的转变,实现了对自然界本身和对人自身的超越。虚拟实在的自为性更 反映了实践的本质。

其次,从活动方式看,在工业社会里,实践活动方式表现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人改 造自身的活动,即人们通过物质手段将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物质活动,是对 人和自然的认识基础上合目的性的改造活动。这正表明了实践活动对自然性的依赖,即 对自然事物和人自身自然性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局限性。在网络社会 ,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用电脑网络虚拟,代替传统的信息产生和传递方式,通过虚拟 ,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换、储存或获取的过程。如虚拟图书馆、虚拟大学、 虚拟社区、虚拟爱情、虚拟商店和虚拟战争,等等。同时,利用网络产生与传统组织同 样完整功能的组织系统,如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等。虚拟企业内部不一定有全部相应的 组织机构,但具有一般企业应有的产、供、销等功能。由此可见,人们在网络里同样可 进行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其实践活动方式明显不同于工业社会,体现了大 众性、民主性、竞争性、高效性、人性化等特征,属于信息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主 体的自我超越性和超自然性,即具有空前的虚拟性,由此构成了对传统实践范畴的巨大 冲击。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我超越性和超自然性,即实 践活动的虚拟性。虚拟实在不是指单个人的存在和自然现实中的存在,而是指人的整体 文化的生存,是人的实践本质的最大真实化。虚拟实在表明网络社会中实践活动对工业 社会现实存在的自我突破和发展,虚拟实在也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因此,无论 是研究实践的深层结构,还是研究实践的历史发展,都必须深入思考实践的虚拟性。

虚拟实在——一种新的主体观

在网络社会,一切网络行为的主体都是人。网络交往方式具有虚拟性特点,因此,一 方面行为主体个性感加强了,另一方面,人的主体身份感减弱了,它似乎对人的主体个 性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社会,网络主体身份呈现下列一般特征:

第一,虚拟性。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 相比,是一种虚拟。在现实环境下,我们从服饰、身体特征和用品等形式中得以判断人 的某种身份特征,而在网络社会,暴露给对方的仅仅是一个角色符号和代码,人们只能 通过他人赋予的符号来识别和认识对方,因此,人们在环境中给自己选择绰号和签名, 便成为自己身份的维持物,相对来说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很难判断对方是什么 人,也就很难在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第二,想象性。网络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由于有了想象空间,人们才能创造他们 自己虚拟的自我,在虚拟自我的形成中,人们会努力消除能够得出关于他们的社会阶层 和其它身份的结论的一切特征。网络主体成为他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 网络主体和网络身份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创造性,网络主体和网络身份成为自己的一个 作品。

第三,多样性。网络主体不仅是单一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主体甚至可以同时 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去体验不同的感受。而现实生活给人的面具色彩往往是单一的, 人们通常以一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反映。而在网络环境下,交往客体随时在发生变化,而 且交往环境不再是有地域限制的小环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一种单一主体的现象形成 强烈冲击。

第四,不确定性。在网络上,主体可以虚拟、想象,因此,确定主体身份的概念,就 要重新赋予一种新的理解。一般认为,身份常常是标明某人特征,以便被人识别和确认 的东西。而网络上,根据这些标识,显然很难辨别真实的主体。

网络主体身份的上述特点,使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来理解网络主体。它对传统主体观 念的单一性、确定性、僵硬性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多重身份表明,主体实际上是一种可 以自主界定的客体,允许主体创造新身份、假身份,并允许改变身份,如假设为具有种 种社会能力和地位的主体,使主体中隐蔽的特征可能被探索和被经历,人们能够最终开 始追寻自我中那些受压抑的方面,而不屈服于现实环境的限制,满足人们在现实环境中 要求改变身份的需要和冲动。显然,虚拟实在已经突破了传统主体概念的凝固性。

标签:;  ;  ;  ;  

虚拟现实: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_能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