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论文_李祎

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论文_李祎

武汉科技大学 档案馆 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土家织锦传承人不断流失,社会对土家织锦价值的认同度不高,使得织锦文化遗产这门古老而珍贵的民间工艺逐渐面临濒危,因此,对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织锦濒危的自然和现实原因,就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通过对织锦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满足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生存条件、为织锦文化遗产建档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使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利用;新途径

基金: 湖北省社科项目“鄂西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课题编号:13q023)

鄂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西部和西南部,拥有上百万人口,土家族历史悠久,有着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使土家织锦得以传存,由于没有文字,土家织锦技艺都是靠当地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口手相传延续至今。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意思是“带花的被面”,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对“西兰卡普”的编织过程称为“打花”,是土家族姑娘出嫁的必备嫁妆,也是土家族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土家织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本身携带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土家妇女智慧的结晶,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一是民间艺人间、姑嫂婆媳间、邻里妇女间的技艺传承,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传承现象;二是织锦实物是可以磨损、消亡的,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传统技艺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世代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民族学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并且给予重点保护。

一、土家织锦发展现状

土家织锦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工序繁多复杂,在操作时,要将经线一端置于织机上,另一端系于腰身,左手扯箱,右手穿梭,每天最多只能织尺许,工艺难度相当大,生产速度较慢,而且成本价值很高。目前,土家织锦的生存正面临挑战和困境,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新老艺人的交替跟不上市场需要而导致传承的断代,鄂西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多采用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大量的行为方式大多存留在民间记忆中,当下很多织锦传承人年龄老龄化,从调查来看,西兰卡普传承人受自身和外在原因,如去世、离土离乡等因素,土家织锦已经在慢慢失传,多数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关注,不愿静下心来多花时间去学习这门技艺,因此,土家织锦正面临织锦传承人不断流失,优秀传统纹样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现代多元文化对原生态文化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民族文化艺术成长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土家织锦这门古老而珍贵的民间工艺逐渐面临濒危。

二、土家织锦遗产濒危原因分析

2.1自然原因

土家织锦遗产档案材料的自然原因主要是老化,老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其自身的自然老化,这是材料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必然过程,另一种是由于环境中的理化因素,如光、热、有害气体、水等造成,生物因素有虫、霉菌等作用引起材料的非自然或过早老化,自然过程的老化与档案材料质地、性能和结构直接关联,也与档案材料的加工工艺相关,因此要保证土家织锦档案的长期有效利用,就必须选择优质的织锦原材料,这也是保证织锦档案长期保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2现实原因

现实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织锦持有人保护意识不强,或保存方法不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各家保存的很多珍贵织锦中,老一辈人大都将织锦整齐的叠压在箱底,织锦原是老人年轻结婚时的嫁妆,压在箱底几十年,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织锦的保存,出现粘连等损坏状况。二是社会缺乏对织锦价值的认同,政府对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逐年不断加强,但保护的总体状况还不容乐观,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在总体规划、长期保护策略、相关法律机制、馆库保护条件、技术与理论研究、科研投入、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与加强。

三、土家织锦保护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土家织锦这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对其遗产的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以及弘扬和传承。

3.1织锦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织锦文化遗产属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应遵循“活态性”的保护方式,即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织锦的生命和创造力,因此,织锦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织锦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指“在有重要价值的非遗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会、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1]即“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现今,除了传统的家庭传承之外,地方政府已在土家族村镇开办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土家织锦培训机构,由织锦优秀传承人授课,这些传习所和培训机构已被作为最主要和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满足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生存条件

从库房管理看,要满足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生存环境条件。就目前归档的土家织锦实物来看,时间年代久远一些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织锦是丝织品,极易朽烂,损坏主要是受氧化和腐蚀,材料老化过程是一个缓慢和不可逆的过程,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宜的库房温湿度、污染物等相关因素来延缓老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利用中的管理,防止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损害。

从社会层面来看,织锦文化遗产的生存并不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力量,对织锦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需要在加强织锦技艺传承人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努力营造适合土家织锦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外部社会环境,需要政府、社会职能部门和织锦持有人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及有机协调,制定科学和系统的长期保护战略研究,做到织锦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保护。

3.3织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档

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取以织锦传承人和织锦实物两方面建档与保护为主。

3.3.1为织锦传承人建立口述档案

目前,有关鄂西土家织锦的官方档案和文献资料相当有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而建档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非遗传承人“建档”,为织锦非遗传承人建档是保护非遗传承人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是对传承人进行分类、认定和保护的基础工作[2]。对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传承人建档最好的方式是对其建立口述档案,通过织锦传承人的配合,能直接从当事人的亲口讲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因此,口传资料作为“记忆档案”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并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研价值[3]。

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形成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录音、记录文字和转抄的过程,它涉及到土家少数民族文化多个层面,包括方言、生活习惯、文化认同、自然生产方式和信仰。因此口述档案的建立是采访人与被采访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凝聚着受访者与访谈者们的共同心血。要首先选定代表性织锦传承人,制定翔实地访谈大纲,了解传承人的基本个人信息,传承人的口述实录,内容包括:家世(身世、教育、家庭、工作),学艺经历(拜师、学艺内容),技艺介绍(技巧、个人特色、对技艺的理解、成就),收徒经历、工艺变迁等。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档案的采集,一般会有传承技艺的展示过程,可以采用录音、录像和拍摄照片的方式同时进行。

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档案的整理和存档,并进行专门化管理,是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最后过程。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档案由于其独特性,因此它的整理及存档与文书档案既有共通点,又有所不同。一是它所涉及的是 “传承人”,二是“口述档案”,传承人是“人”,因此其归档整理不能按文书档案的年度—部门—保管期限,或年度—问题—保管期限立卷,可以采用人事档案的立卷方法,每个传承人单独立卷,但立卷内容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归档内容较多,包括《采访提纲》、采访时的记录文本、访谈录音录像材料、录音整理稿、照片,以及采访传承人的有关实物资料,包括对传承人介绍的相关报刊媒介采访稿、与传承人作品相关的画册、书籍、获奖证书、奖状等,以上材料都要进行规范的分类、编号整理,同时以实物和数字化的形式归档保存,并且在采集、整理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经口述者同意后,将收集制成的口述档案实现在不同地域的共享,使鄂西土家织锦档案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利用。

3.3.2为织锦实物建档

从目前出土所发现的绢帛来看,多出土于南方密闭良好,高度缺氧的墓葬中,土家织锦属绢帛一类,在保护织锦档案过程中,可以借鉴先人密封保存的方法,需要有完备的保护技术保障,对织锦实物的建档,可以采用实物档案的建档方法,分别标号保存,但对库房建设、保存条件有更高要求。从技术保障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织锦遗产档案库房及其特藏库的管理,严格控制其温湿度条件,加强档案的防光、防污染其他、防震、防火、防盗、防潮及防虫霉的作用,实现其有序管理,并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处理,技术人员需要认识织锦遗产档案老化的机理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致害环境因素的破坏,同时加强保存与修复相结合的方法。

四、土家织锦档案利用的新途径

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是到档案馆进行现场查档咨询,土家织锦档案不仅仅只是收藏在档案馆(库)中的利用与保护,它必须以体现其重要价值为目标,并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状况,符合当前更多样化的利用方式,重点是促进其教育宣传效能的发挥,使其成为文化和知识的重要信息资源,形成新的利用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对土家织锦遗产档案的利用可以借鉴实物档案利用的方式,对特级珍藏织锦遗产档案,通过开展织锦遗产档案史料编研工作,开发图片印刷品、制作缩微复制品或副本、制作织锦档案产品、电子出版物、借助数字技术平台,开展虚拟展厅等形成不同的知识载体和信息传播媒介,不仅使织锦遗产档案信息利用的大众化渠道拓宽,而且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价值,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能将此课题继续深入下去,探寻延续土家织锦文化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涛.论口述档案的搜集[J].档案学研究,2008,(5):43.

[3]刘心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设想[J].贵州社会科学,2008(3):50.

作者简介:李祎(1982-),女,武汉科技大学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编研与利用。

论文作者:李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鄂西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论文_李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