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 青海黄南 811399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应该加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理论,对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科学制定区域针对性的水土保持规划,不停地对区域中水土保持评价指标和方式进行优化,推动水资源的自然循环,统筹区域内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本文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理论与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充分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法。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研究
前言:在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中,生态环境的恶劣情况日益严峻,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环境问题逐步增加,最大限度的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近些年来,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之一,逐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水土保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避免水土流失、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等,为此,在有效贯彻水土保持方针时,应该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业生产三个方面开始,加强科学统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进而有效实现任何自然的和谐发展。
1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的理论
1.1土地的适宜性
对于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而言,土地适宜性通常是指土地的类型和规定用途间和谐性与适宜性。而土地的适宜性通常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情况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从土地适宜性角度讲,学术界也存在有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土地相关潜力范围内农林牧生产的适宜性。为此,在采用水土保持的有关措施时,为了保证其适宜性,有必要对土壤与土地适宜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在采用水土保持措施时,还应该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存需要以及生态环境的现实等进行充分考虑,唯有这样,才可以让水土保持措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1.2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我国现阶段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价通常集中于土地资源评价的方面。从而加强对比土地用途和土地质量,进而加强评价土地的适宜性。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土地适宜性的内容评价时通常会围绕着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就属于土地本身的质量是否满足土地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对土地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对其是否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2当前阶段,加强分析我国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情况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较为完善,对于具体工作实施状况来而言,评价方法通常包含下列几种:成因分析、模拟分析、对比分析,可此类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还存有相应的问题。
2.1缺少健全的理论
当前阶段,我国在开展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时,还缺少完善的理论机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的评价工作中,依旧过于重视评价方法的选取与保存率,而缺少对整个评价工作理论的了解,从而导致当前缺少健全且统一的系统理论当做依据。
2.2缺少较好的执行性
现阶段,我国许多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有关部门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缺少较强的执行力,尽管采取了多种方式,可依旧对理论方面的研究过于重视,进而缺少对实践情况的掌控,因此,造成其整体的执行力颇弱。
2.3缺少完善的预先评价机制
从我国较多地区的角度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工作性质较低,主要是因为其涉及多方面原因,而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完善的预先评价体系,预先评价机制的创建至关重要,许多有关部门的工作通常是事后才进行,在工作的初始阶段才能开展有关机制的创建与规划,从而造成此类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评价标准机制也属于一个形式,进而最大限度的造成水土保持措施出现问题,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维护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分析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理论不但涉及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还要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虑,还有必要对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统筹。
3.1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基本原则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其评价原则主要分成总体和具体两种,总体性原则包含土壤适宜性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土地评价等,不同的评价原则所适用的范围均不同,为此,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选取适当的原则,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性。
3.2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相关标准
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时,通常依照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壤的调查结果,对土壤的质量进行评估,有必要把土壤的肥力当做综合性指标,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建设的经济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相关体系
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体系中,“适宜性纲”属于其中较为典范的代表,其主要包含:指标、等级、监测计算方式、评价方式。
3.4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的整个过程
3.4.1明确水土保持评价的整个区域
在具体的应用中,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评价时,应该先加强明确水土保持方案的评价,并收集整个区域的地形图材料、卫星资料、要赶材料;然后在成立高素质的评价团队,加强深入区域的科学考察,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评价计划的完善,并创建完善的项目分析方法,进而有效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和质量。
3.4.2明确水土保持的措施
加强明确水土保持措施时,应该适当的选取水土保持治理区域,科学有序的进行评价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依照不同的环境材料,在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考虑,为水土流失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基本途径就是合理的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现阶段,我国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脚步,将中小型流域的全面治理方式当做主导,尽管获得了相应的效果,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人们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就应该对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分区域治理、加强保障重点区域、利用工程项目带动区域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新型科学技术、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工作修复原则当做坚持目标,并不停地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完善性,值得重视的就是我国现阶段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水土保持研究理论明显较实践活动要落后,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新型科学技术运用的重视,在充分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创建完善的水土保持评价指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斌,王昱程,郭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18,21(01):47-55.
[2]郭剑,向万丽,罗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1):106.
[3]代富强.水土保持技术的适宜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7,42(12):8-12.
[4]刘刚才,张建辉,杜树汉,周忠浩.关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7(01):108-111.
[5]马燕,林子伊.关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法[J].四川水泥,2016(06):305.
[6]臧平.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与探讨[J].江西农业,2016(13):68.
[7]白金,赵斐.引水工程水土流失影响与水土保持措施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04):98-100.
论文作者:朋毛扎西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适宜论文; 评价论文; 措施论文; 理论论文; 工作论文; 土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