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丽
摘要: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在本文中浅谈一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法。
关键词:新课改;讲学稿;自主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经过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证明,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笔者浅谈一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法。
一、转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发导学案,让学生回去预习新知识。且导学案中有探究问题学生可以课前寻找资料,互相探讨。通过自主探讨,思考研究,上课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探究问题。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例如:历史必修一第十七课《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学生会去进行预习探究后上课,给出一个当时罗马贵族与贫民之间的财产纠纷的案例。请学生看案例,依据教材分析出当时罗马贵族往往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侵害平民的利益。在广大平民的斗争下,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互动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等、靠、要” 的被动形式,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准确地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给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的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讨论历史事件,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的内容,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重视“课内与课外”,增强教学实效
新课改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实践、观察、分析、对比、思考、联想等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得到提高。例如历史必修二第八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及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经济情况了解的更好,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及邻居进行小采访,让他们去认识当时的经济情况,进行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条件,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并写出心得。这样的教学能是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课堂主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充当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能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总之,在历史教学任务中,不仅教给学生历史时期实践,增强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因为没有年代体系,要学生能住的进行分析探究,才能整个历史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教师应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在教学中用最少的实践、最小的精力投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从而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牙克石综合高中
邮政编码:022150
论文作者: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主体性论文; 课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