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程同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同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潮流中。我们积极合作、勇于探究,在课改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出一些新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使用新教材,感受新理念,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我们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独特性、创造力都日渐消失,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一)充分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认清新教材“新”的特点
实验教材新颖的页面设计,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方式,合理的教材编排使我们耳目一新。它与传统教材相比,有如下特点:(1)新教材在内容容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删减,难度进一步降低,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烦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病。(比如:语文第一册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不再有让学生默写、背诵的内容,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2)新教材在选择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内容大为更新,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小语一册选入了《自选商场》、《平平搭积木》、《小熊住山洞》等富有时代感的短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3)新教材更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开放性,并且富有弹性。(如实验教材小语一册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2.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资源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比如:在执教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四季》一课时,我们全组实验教师,协手查找素材,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动手操作材料,除了将书中的静态画面变为动态的情景,还创造出反映大自然特征的《四季序曲》,让学生随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去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进而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兴奋,不时发出赞叹之语:“大自然太美了,四季真奇妙。”最后,我又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四季》儿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
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学思路的体现者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明显的转变。
1.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只有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你读得真棒,能当小老师领我们读吗?”“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老师也想把想法说给你们听,行吗?”“有的同学没听明白,谁愿意帮一帮他?”“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教师由传授者、管理者转为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管理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比如:我在写字教学中,并没有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去写,而是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小组讨论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示范,学生练写。写完后小组成员互评,老师参与其中,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发现不足引导改正。现在,学生渐渐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字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来的满堂灌方式,大胆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刚开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合作意识还未形成,出现课堂混乱、优生独霸课堂、两极分化等现象。但我并没有退缩,一边查找有关可借鉴的资料,一边向其他老教师请教,探索出了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各自明确分工。比如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每人担当一名角色:激励者、检查者、记录员、操作者,而且小组成员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时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与指导,比如:对不清楚合作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说明,对开展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小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最后要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这时的评价是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其他学生根据小组成员交流时的表现,对他们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形成了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采用小五星或小红旗等措施给予及时奖励。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在执教小语一册第四单元《比尾巴》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我给动物找尾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把其他小动物请进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了解到的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找尾巴活动,并尝试着也编一首儿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帮小动物找到了自己的尾巴,并且创编出精彩的儿歌。如有的学生创编为:“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会再生?壁虎的尾巴会再生”等等。
二、实施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的中心应更多地转向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为此,我们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和课改新精神,探索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一)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侧重于学生学科的知识目标,以试卷测试、口头测试为主。
在评价方式上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变单调枯燥的测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乐园。比如:试题的要求一改以往的“填空”、“连线”、“看图写话”,变为“我把拼音娃娃请回家”、“我会给生词找朋友”等,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乐做、爱做。在对试卷的评价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教师参与,小组互评,家长评,还有自评;评价方法多样性,有的是等级,有的是小星星,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符合儿童个性差异的方法,来发挥评价功能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即关注过程性评价。
质性评价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水平的提高,实现个体价值。
1.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语一册《阳光》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个体价值。并且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2.科学地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册,架起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成长记录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成就和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应用体现了《课改纲要》中所倡导的评价改革新理念,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兴评价方式。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对《成长记录册》进行精心的设计,如“智慧国乐园”、“小荷才露尖尖角”等栏目,使这一新的评价载体真正为孩子所喜爱、接受,进而走进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成长记录册除了装入学生的一些奖品、荣誉证书外,还要装些什么,一直困惑着大家。我们十个班的实验教师集思广益,结合本学科新课标中的目标,设计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开放性作业,作为记录孩子成长的资料。比如:①自主性作业《写写画画》,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机会;②操作性作业《剪贴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识字的乐趣;③发展性作业《我知道了》,使学生真正喜欢了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兴趣。成长记录册的评价除了由家长、老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外,还组织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放入成长记录袋收集起来,每周进行一次展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收获与体会
(一)师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实验的日子里很忙碌,每天都要精心备课,自制教具,特别是成长记录册的内容收集和评价让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愉悦,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振奋。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有了很大的愿望与兴趣,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具有了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在生活中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和困难,表现出勤奋、宽容、独立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迅速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迫切认识到,我们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本领已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惟有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营养”、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家长的大力支持使课改顺利实施
我校在深入进行课改实验的同时,也做好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学校通过家长会让每位家长都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并动员家长参与课程改革。学校还举办了教学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讲课堂,真正看到新课程下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课堂,积极拥护课程改革。家长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在一份对学生成长的调查表中,一位家长这样写到:“非常庆幸我的孩子能够赶上课程改革,能够进入走在改革前沿的实验小学。看到孩子在这里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