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30日收治的47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 结果 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新生儿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制度因素、新生儿家属因素、环境因素5个方面。结论 充分评估新生儿的状态、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新生儿护理管理体制、加强对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改善新生儿病房环境以防范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 d以内的婴儿,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母体子宫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新生儿在对自然环境还不能较好的适应,同时,新生儿机体各组织与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善,机体相应的器官的功能也不健全,机体的免疫力较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有限,而新生儿的毛细血管丰富脆弱、皮肤薄嫩,容易受到损伤[1]。此外,新生儿对自身的不适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也不同自主通过调节体位来改善自身的不适状态。因此,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比其他科室的护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是预防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476例新生儿中,男245例,女231例,足月新生儿403例,孕32周~37周早产儿66例,孕28周~32周早产儿7例。该研究以正常新生儿为基础,排除具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该研究所入选的早产儿均未合并非透明膜病等严重早产儿并发症。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47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
2 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 新生儿因素
每个新生儿个体的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生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在相同的外因条件下,不同的新生儿的反应也不同。例如,体质差的新生儿容易出现低温过低,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与其他新生儿相比感染的几率较高。
2.2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综合护理能力、工作态度、自我防护意识、沟通能力等都是影响新生儿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强,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巡视,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而能够对新生儿的生理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估,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强在为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时候会因护理操作准确娴熟,可减少操作的时间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2.3 管理制度因素
护理管理体制以及监管力度是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衔接中无漏洞,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2.4 新生儿家属因素
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新生儿住院期间对医护的依从性。传统的新生儿护理理念与医院中的新生儿护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生儿家属如果相关知识缺乏会按照自身的意愿或是传统的理念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而缺乏科学的依据,严重者甚至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2.5 环境因素
新生儿住院病房中的环境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住院病房中的温度、湿度会对新生儿的舒适度产生影响,住院病房中的空气质量不达标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危害。
3 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
针对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干预,防范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1 充分评估新生儿的状态
新生儿来到自然环境中不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强,同时,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完善,机体的体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新生儿缺乏自主运动以及对自身感觉表达的能力,但是,新生儿对自身不适是可以通过生命体征以及面部表情来表达的。例如新生儿机体出现病理改变的时候,新生儿会表现为嗜睡、体温升高或降低、皮肤潮红或冰冷、呼吸急促或是缓慢、哭闹等症状,通过对新生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状态,进而查找新生儿不适的原因,及早对新生儿不适的原因进行干预,从而及时发现新生儿的病理改变,并能及早治疗[2]。因此,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注重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以及一般生理状态的观察,并详细记录,为新生儿生理状态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3.2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新生儿病区护理工作的难度较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第一,护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新生儿与成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药物的使用还是护理操作的步骤都会存在差异,在护理人员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生儿病区的护士进行新生儿专科护理的培训具有其必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专科护理培训的内容要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心理、新生儿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以及护理方法等[3];第二,对新生儿病区的护士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重视逐渐增强,目前,我国新生儿生育主力军为80后或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同时,这一代人由于受到学习、工作、当代生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代人也是晚婚晚育的一代,因此,当今时代的新生儿多是两个家庭多年的期待。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操作的成功率是家属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要注重护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老带新、一带一的方式对新护士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4];第三,培养护士的责任心与法律意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维权意识较强,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因此,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那个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新生儿科的护士,面对不能表达、不能自主运动的新生儿,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高的责任心以及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既要保证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又要保护自己[5]。
3.3 完善新生儿护理管理体制
完善护理管理体制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制度的制定应结合科室特点,制定出具有科室特色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及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具有科室特色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及演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加大监控力度重点监控护理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责任心不强的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和检查提高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严肃性;加强规范管理,科室成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护理质量工作及安全进行检查评估;运用PDCA循环及时分析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脸查整改效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与行为;做到事事有人管,加大对各环节监控和检查,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提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6]。素质以期适应护理科学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实行人本管 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护士长应及时掌握科室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合理调配 排班时应根据护理工作量的实际情况 根 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的变化 ,动态调整护理人员人数,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加强重点时段人力资源管理,保障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此外,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帮助其舒缓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 。
3.4 加强对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
改变家属传统的育儿观念,向家属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 并告知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例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马牙等症状。将新生儿所需要的病房的温度、湿度以及新生儿的科学饮食规律告知新生儿的家属,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告知家属奶粉的冲泡的温度以及量等,对新生儿进行科学喂养[7]。同时,告知新生儿家属,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其危险因素,使新生儿家属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能够防患于未然。此外,在对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要及时、主动与新生儿家属沟通,将新生儿的生理状况实事求是地告知家属,并对家属提出的问题热情、主动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以增加新生儿家属的信任感,拉近新生儿家属的距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3.5 改善新生儿病房环境
新生儿病房环境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舒适度,新生儿病区需适当通风,保持病房的温度在24℃左右,湿度在60%左右。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新生儿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大,因此要做好新生儿的消毒隔离工作,病区内的空气消毒以及物表消毒需严格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进行,对于需要隔离的病种应严格隔离[8]。为新生儿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婴儿应用的布类用品、奶嘴、奶瓶等每天消毒。
综上所述,新生儿生理发育还没有完善,机体内多器官与组织的功能还不健全,且自主运动与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未形成,脱离子宫的母体环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薄弱,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同时,新生儿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新生儿护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等,还包括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以及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除此之外,医院新生儿护理管理也是新生儿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要注意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以及表情状态等进行观察,以便能够准确地对新生儿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要改善病房的环境,以增加新生儿的舒适度,并提高新生儿护理的管理水平,优化新生儿护理的流程,以提高新生儿护理的质量。此外,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在保障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自我防护。总之,新生儿护理质量由于受到环境、人员、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总结与分析探讨其预防措施,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戴月映.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04-1905.
[2] 韩永新,徐秋萍,于亚丽,等.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41-42.
[3] 李显兰,高敏,周玉梅,等.新生儿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93-94.
[4] 蒲芳,陈怡,刘洁,等.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20-321.
[5] 陈思红,文梦灵,黄友妮,等.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透明膜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45-46.
[6] 梁悦,于春侠.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142-143.
[7] 晏萍兰,孙庆宁,刘晓姝,等.无陪护新生儿病房输液风险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4(7):610-611.
[8] 王芝兰,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09-110.
论文作者:姚周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新生儿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因素论文; 家属论文; 风险论文; 护士论文; 病房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