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人民医院 贵州安顺 561100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96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合理方法进行综合诊断,然后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通过调整饮食,配合抗病毒、助消化、抗炎、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方法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思密达。结果: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观察,结合粪便镜检、培养可快速、准确诊断出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达53.13%(51/96),用思密达配合常规治疗小儿腹泻总有效率为95.83%(46/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7.08%(3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合理方法越早诊断出小儿腹泻,越有利于及时治疗,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价格合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诊断;临床治疗;疗效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腹泻及呕吐,本病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即致病微生物在肠道内引起肠细胞破坏导致腹泻的一组疾病。又分病毒性、细菌性、蠕虫性、真菌性,及其他条件致病引起的腹泻等;非感染性分为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1]。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96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合理方法进行综合诊断,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96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合理方法进行综合诊断,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岁6个月。对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1岁8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取新鲜粪便稀释后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上35-37℃无菌培养,若系为纯培养且为同一菌株即可确诊为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采用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取适量粪便稀释液离心,取上清液滴入加样处,静置1-2min后,插入检测试条读取结果,出现2条线为阳性,1条线为阴性,0条线为无效结果。
1.3治疗方法 按照入院诊断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48例)用思密达配合常规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观察,结合粪便镜检、培养可快速、准确诊断出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达53.13%(51/96),用思密达配合常规治疗小儿腹泻总有效率为95.83%(46/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7.08%(3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小儿腹泻(infantil 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2]。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3]。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包括:①是否诊断腹泻病;②病程诊断:分为急性(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病程2周至2个月)及慢性(病程2个月以上);③病情诊断:轻型还是重型;④病因诊断;⑤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诊断。
腹泻的病因分类:(1)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力差。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因此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而且婴儿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4)肠道菌群易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4]。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2)感染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二者多见,尤其是病毒。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等。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5]。①致腹泻大肠肝菌:可引起各年龄组人群腹泻,尤其是婴幼儿。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发病机制。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一集聚性大肠杆菌。②空肠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炎症性、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③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④其他: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真菌,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等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而致腹泻[6]。
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表明结肠或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为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仅凭临床表现彼此难以区别,必要时做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细菌性痢疾;②坏死性肠炎。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此类病儿多有营养障碍,继续喂养(进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长时间禁食对机体有害。本组资料显示,采用合理方法越早诊断出小儿腹泻,越有利于及时治疗,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价格合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荣妹.锌剂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1:7039.
[2]彭桂梅.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合理用药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31:187-188.
[3]龙承星,彭昕欣,赵先平,谭周进.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的Meta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10:1135-1137.
[4]张丽.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4,10:78-79.
[5]师翠云.百贝宁治疗小儿腹泻4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10:1593-1594.
[6]肖会霞.腹泻宁联合补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05:457-458.
论文作者:陈泽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小儿论文; 肠道论文; 病毒论文; 方法论文; 个月论文; 病程论文; 婴幼儿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