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建构与历史教材的编写特点——白月桥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教科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课程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白月桥先生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迄今已全部编写完毕。其中7~8年级使用的《中国历史》已于2003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9年级使用的《外国历史》也已送教育部审查。这套教材主要由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6本)和历史地图册(6本)、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7本)组成,是一套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历史教材。
为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新一代历史教材,我们特意对“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其中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现就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以及这套《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做简要介绍。
一、新课程目标的建构
我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制订的课程文件,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其他课程文件相比,有多方面的变革。新一代“历史课程标准”最重要的本质性的变革,就是建构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体现最新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编写与“历史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历史教科书,必须全面深刻地研究、理解课程目标,形成对课程目标的科学的认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教科书编写者可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进行重新建构”;在体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新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共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大部分,其中课程目标部分是整个课程文件的核心。
课程标准体现时代要求的关键部分在于课程目标。因此,今天课程教材的建设和实施一定要做到目标化。所谓目标化,就是课程文件的制订不仅要有科学的课程目标规定,而且教材要按目标编写,教师要按目标施教,习题要按目标设计,考试要按目标命题,评价要以目标为标准,一切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
为了构建历史学科科学、正确的课程目标体系,我们着力探讨了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1.关于过程与目标的辩证关系问题
过程与目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不能把过程纳入课程目标,更不能以过程代替方法。
2.关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辩证关系问题
知识、技能和能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概括的程度不同。知识是对经验的概括,技能是对动作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对调节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概括。能力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3.关于方法和方法论目标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把方法论作为教学的目标。关于这种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个总的课程改革指导文件有明文规定:要使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
4.关于环境意识目标的补遗问题
环境意识是21世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历史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其内容与环境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历史课程目标中,补充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5.关于三个层面目标的辩证关系问题
知识和技能同属于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方法和能力同属于第二层面的目标,它概括的程度较知识和技能更高一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属于第三层面的目标,也是最高级的目标。各层面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第一层面的目标是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是工具和武器,第三层面的目标是内驱动力和政治立场。
二、课程目标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我们认为,“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原则性和指导性的,为了很好地实施这一规定,还需要细化和具体化,目的是更好地在历史教材中落实课程目标,以便编制出符合改革要求的新教材。
(一)教科书结构体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要求,我们在设计教科书课文结构时,以“研习升级”为标题,把整个课文分为研习升级之前和研习升级之后两大部分。“研习升级”之前的教学内容基本是课标的“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以保障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共同目标的达成。
所谓“研习”,即研究性的学习,不是传授式的学习;所谓“升级”是指整个课文的全部内容及其内含的各项目标要求,都要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设计编排不仅使整个课文的内容结构呈现阶梯状,有迭起,也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以激发同学们“爬坡”的兴趣。而且,可使课程目标的各层面要求从量变达到质变,跃上一个新台阶,以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研习升级”之前的课文中,我们设计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目的是通过教科书课文的这种呈现方式,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推动教师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二是课文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识活动;三是最终保证知识和技能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课文的“研习升级”之后部分,我们设计了三个栏目:“智能开发”“读史明理”“知识拓展”。
1.关于“智力开发”栏目的设计
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的潜能是无限的,至今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层次课程目标的无限性,是由人脑潜能的无限性决定的。“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形成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高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达到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利用各种历史未解之谜、最新考古发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原始资料、名人札记等,特意设计了各种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开发其大脑潜能,从而保证高层次课程目标的达成。
2.关于“读史明理”栏目的设计
课程目标与知识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密切相关,水乳交融,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脱离知识内容的课程目标是空洞、无法达成的;脱离课程目标的知识内容是没有生命、毫无价值的。正因为知识和目标的这种关系,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水平上,忘记了传授知识的宗旨。为了改变这种弊病,我们设计了“读史明理”栏目,其目的是,在“研习升级”前半部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的特点,进一步阐明一种方法,讲清一个哲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做一个高素质的人,从而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
3.关于“知识拓展”栏目的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目标部分明确规定: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的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人们认识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不是按学科知识门类来思考的,而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知识拓展”栏目设计的目的是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消除以往教学中“科目林立”、知识零碎割裂、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所谓知识拓展,就是使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实现各种知识和各门学科的纵横联系、彼此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借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智能开发”“读史明理”“知识拓展”这三个栏目,是我们为实现课程目标,经过反复研究、思考而设计的,这也是我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的显著特点之一。此外,我们还借鉴其他同行们新编辑出版的教科书的长处,在教科书中专门撰写了“探究与实践”的独立篇章。设计这种课型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并改变教师授课方式,借以仿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用书体现课程改革目标
总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国内外课程专家一致认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课程教材设计编写本身,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的施教。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持人,是影响课程实施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以往“标准教案式”的教师教学参考书的优点在于,能大量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对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更为必要。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与僵化。所以,新形势下的教学参考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进行大胆的创新。
新一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编写体系,改变了“难、繁、偏、旧”的弊病,克服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倾向,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造了前提。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校本课程的实行,使教师有了相当大的课程调控权。实施新课程最主要的困难,不再是课程管理统得过死的问题,而是教师的普通课程论和历史学科课程论、普通教学论和历史学科教学论、普通教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编著了一套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全套共7册,其中1册为“理论指导篇”,6册为“教师施教操作篇”,与各年级教科书相配套。
1.理论指导篇
“理论指导篇”的理论,虽然要在具体的“课”中运用和体现,但并不是针对某一课而撰写。它的特点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规律性、基础性和原则性,适用于各年级和各册教科书。编写“理论指导篇”的目的,是以此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基本施教能力。在理论指导篇中,首先,我们用普通课程论的理论观点,简要阐述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然后,在其他各章内容中,分别阐述了:一般历史认识哲学、历史思维和学生的历史认识特点,历史教科书体例的再建构,历史习题类别的划分标准及设计方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学科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其选用原则,历史学科的创新和评价问题等。
2.施教操作篇
“施教操作篇”以课程资源和教科书分析为主要内容。它与教科书相配套并以“课”为单位撰写,因此提供的具体内容及方法和“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尽管“施教操作篇”中的材料不可能完全照搬到课堂中去,所提出的教法建议教师也不一定完全采用,但它却是教师备课撰写具体教案不可不阅读和研究的。
教师施教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施教参考书的编写原则是,既要给教师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指导,有益于教师制订具体教案,又不能越俎代庖,束缚教师的再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设计编辑的教师教学用书,特别是其中的“理论指导篇”就是给教师“捕鱼”的方法,希望教师能够厚积而薄发,借以实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对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根本宗旨。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施教操作篇”和“理论指导篇”对课程与教学各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施教操作篇”是保障课程目标达成的知识内容的基础;没有施教操作篇,课程目标是空洞的,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理论指导篇”是课程目标拟定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篇,拟定的课程目标是朦胧不清的。对于教师而言,“理论指导篇”和“施教操作篇”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历史教学参考书的设计编辑,往往是标准教案式的,致使教师的教学实践缺少了理论指导。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出版的历史教学参考书,对施教操作篇的内容改革已取得显著成就,突破了标准教案的框框,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指导。我们认为,应继续改革教学参考书,增加施教理论指导篇。我们期望,通过对教学参考书理论指导篇的补缺,能使广大历史教师犹如勇敢的雄鹰,凭借健壮的翅膀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天空中翱翔,以展示自己的独特教学艺术,开创历史教学的新篇章。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愿我们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历史地图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地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地图已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历史教学地图册是应教学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与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紧密相连的。为此,我们特意编制了一套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地图册。
现在通常用于历史教学的,除教科书中的插图外,还有历史地图册和教学挂图,但它们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1.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在教学中的功能各不相同
教学挂图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演示,一般不会重复演示,可复习性差。课本插图具有可复习性,但受篇幅、版面所限,空间背景要素往往呈现不够,古今对照不全,并且一般只能就单一内容进行简单的空间描述,不能就整课课文或某章节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空间分析,而这一点正为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无法替代地图册。
历史地图册与历史课本一样,取用方便,与历史教学密不可分,是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为了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学懂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因此,仅有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是不够的。纷杂的历史,大量的文字,必然使学生如坠烟海,从而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诚然,历史地图册不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历史的兴趣和能力。简练的地图语言可使课本的语言文字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更直观、更便于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此外,历史地图能够图解历史事件的空间发展变化,简明易读,形象直观,符合减负要求;历史地图册综合性强,易比较,可复习,这些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历史地图册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历史地图不同于常规地图,它凸显的是与历史有关的时间、地点、空间的专题内容。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空间里发展的,大到社会生产方式,小到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经过,都是在确定的地理环境里按时间顺序发生和发展的。所以,学习历史始终离不开历史空间与时间概念。当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则比抽象的文字叙述要形象和直观得多,表达的内容更容易令人理解和掌握,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坚持“左图右史”,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科书的后期服务
这套历史教科书,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与师生的沟通及后期服务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还专门编制了《历史填充地图册》为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提供方便,编制了课堂用《历史教学挂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为了保证教材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非常重视该套历史教材的培训工作,有专业高效的培训队伍,能提供教材的后续服务,并能保证足够的培训经费。
为了做好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后期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新的信息和教学资源,中国地图出版社早已开通了地图教学网站(WWW.ditu.cn),以及时与教师沟通,听取师生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网站上开辟的教学地图使用论坛,给全国各试验区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各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我们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各种情况,以不断提高教材编写水平。
中国地图出版社自1954年建社起,便开始承担教材编制出版任务,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目前,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实力,还是精良的生产设备,在全国专业出版社中都是一流的。正是凭借这一流的优势,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教科书、教师参考书、教学地图的编制出版上基本实现了教材品种的配套化、系列化、专业化。
经过几十年的磨炼,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编制出版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业务精到、技术精良的高素质教科书和教学地图编制队伍。作为中国地图出版社专门编制教材的教材发展中心,我们主要负责全国和地方大、中、小学的历史、地理、社会、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地图册、教学挂图、填充练习图册和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制工作。教材发展中心现有职工50余人,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编辑以上职称人员,其中副编审以上人员20人,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有10人,所学专业包括制图学、地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术、中文及计算机等专业。他们在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地图编制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们相信,这套教材只有在接受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和改进后,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企盼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师生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