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金[1]2000年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沙洋县为个案,对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特点、地位、作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动因、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和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重点阐述了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特点、地位、作用;剖析了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因;分析了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无序、不平衡等三大问题;提出了从解放思想、政策扶持、合理统筹、科学引导、优化服务等五个方面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分析了其发展中庆遵循的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宏观调控、效益第一、可持续发展等五个原则;从生活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对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前瞻。
朱米[2]2017年在《经济新常态视域下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逻辑。贵州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何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则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将二者结合,从经济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探究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次:一是通过导言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突出本选题的重要性;二是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包括经济新常态内涵、特征、必然性;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加速贵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意义等,从而为本文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思维和逻辑基础;三是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加速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政策、金融、法治等方面的有利外部环境、非公经济发展成就所奠定的现实基础、宏观环境所呈现的有利机遇等,旨在说明贵州非公经济发展“加速”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四是从现实出发,讨论经济新常态下加速贵州非公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所呈现的主要问题,比如“结构性短板、竞争性短板、服务性短板”等,深入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是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五是围绕经济新常态下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或“短板”,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力图使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推动非公经济加速发展并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周杨[3]2008年在《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先秦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建郡县制以来,县级政权的设置一直沿袭至今。“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级政权既是政权建设的基础,又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枢纽作用,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和审议通过的文件里,都多次提到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并将农村改革、“三农”问题的解决同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表现出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深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四川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县级行政区数目较多,由于其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一,形成了平原县、丘陵县、盆周山地县、西南山地县和川西高原县等不同类型区县域。川中丘陵地区地处平原区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上相对集中联片。该区域包括68个县(市、区),人口527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9.80%,幅员面积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因此,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四川省平原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潜力巨大,而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由于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产业结构落后、现代产业发展滞后,许多县域远离成都等中心城市,区域内部缺乏能真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等客观因素制约,发展相对困难。因此推进四川县域经济新跨越,重点在丘陵地区,难点也在丘陵地区。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针对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论在探讨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历程,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阐述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县域经济的特点,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如自然、社会、市场、管理等)、经济结构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三章从经济发展构成要素、经济结构和区域差异等方面,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首先,分析了四川全省行政区划现状和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川中丘陵地区的范围;其次,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构成基础和经济结构的情况和特点;最后,充分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对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化进行时空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经济构成要素包括的环境制约、交通、资金、人口等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城镇化问题,开放问题等。第五章结合“十一五”大环境的有利形势,客观分析川中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前面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评述、现状分析、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丘陵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全面分析当前川中丘陵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在对川中丘陵县域经济进行现状分析时,不仅重视对县域经济运行现状(经济构成要素与经济结构方面)时点上的整体分析,还通过对丘陵县域与县域之间的差异化分析,从联片的丘陵县域内部发展的差异化入手,阐述丘陵县域经济的现状。再与前面的经济构成要素、经济结构等分析一起,对川中丘陵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第二,本文在问题分析中注重对县域经济构成要素与县域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注重对县域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分析,力求展现县域经济全景。进而分析了新形势下川中丘陵县域如何解决经济构成要素积累、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及推进区域对外开放等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当前丘陵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推动川中丘陵县域经济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本文存在的不足:首先,本文对川中丘陵县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限于描述,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不够。其次,本文对丘陵县域经济差异化分析所用的数据比较单一,尚难以全面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化程度。最后,本文在描述丘陵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时多通过与川内其他类型区的指标数据对比来描述现实、反映问题,较少的将川中丘陵县域与省外的县域作横向比较。
段丽娜[4]2008年在《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经济学界的重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经济总量和人口都占较大比例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中原崛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立足河南省基本的省情,从现状入手,全面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重点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等视角分析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要立足省情,认清优势,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工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突出经济特色,就能够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本文在以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使用聚类分析方法;二是根据河南省的现状,提出了工业化是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工业化,不是纯粹的工业化。三是全面总结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放思想,落实政策,促进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范宝学[5]2006年在《辽宁县域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县域经济在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县域经济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辽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发展县域经济传统观念;立足省情,探索县域经济“六化之路”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集中力量构建建设两大经济带——“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重点开发建设五区的总体构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财政取向,运用财政政策工具,通过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段亮青[6]2004年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几点浅见》文中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十五大文件中已被明确赋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领导、监督和管理”,这充分说明了个体私营经济将倍受重视,预示着发展非公有制经
何启明[7]2007年在《西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实证分析——以甘肃定西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总量小、竞争能力差,受多种阻滞因素的影响,其中核心因素是来自于传统观念、地方政策、管理体制、部门服务、企业制度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发展环境问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对策。
何启明[8]2009年在《西部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甘肃与浙江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甘肃和浙江两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立足西部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特殊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效、滞后性特征,建构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成"型战略,提出了确保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刘琴[9]2010年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单元,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上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入手,立足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低、县域劳动力素质偏低、县域体制创新动能不足、资源环境保护严峻等;同时借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省份的成功经验,如苏南模式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特点、浙江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特点、山东模式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特点、长沙模式以发展工业主导为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实施路径。总体要求体现在:发展安徽省县域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以实事求是作为工作方法;具体的实施路径体现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升安徽县域工业化水平;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构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罗凤凤[10]2014年在《苏南县域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县域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苏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该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苏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竞争力不强、附加值偏低等。目前,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从效率视角出发探讨县域经济和苏南县域发展的研究却很少见,这就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空间。首先,本文从发展概况、特点和存在问题三方面详细梳理了苏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量和人均指标,还是从发展速度和结构状况来分析,苏南县域经济成就巨大,且有外向型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和依托乡镇集体企业三大特点。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对外依赖强等问题。其次,在构建包含生态指标的苏南县域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CCR、BCC和DEA-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了苏南县域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苏南县域当前的平均经济效率并不高,且过去十一年间,除苏南县域TFP总体上处于改善状态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恶化状态。再次,在合理选择县域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表征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2-2012年苏南各县市的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建立起多元线性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金融深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规模经济和信息化水平都对效率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政府干预程度、市场化程度等与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对其中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结合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县域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提高苏南县域经济效率的7个举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正确定位政府作用和发展绿色经济,提高金融深化水平和加强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1]. 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D]. 雷家金. 华中师范大学. 2000
[2]. 经济新常态视域下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D]. 朱米. 贵州大学. 2017
[3]. 川中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周杨.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段丽娜. 西北大学. 2008
[5]. 辽宁县域经济研究[D]. 范宝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6]. 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几点浅见[C]. 段亮青. 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 2004
[7]. 西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实证分析——以甘肃定西市为例[J]. 何启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07
[8]. 西部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甘肃与浙江的对比分析[J]. 何启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D]. 刘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苏南县域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罗凤凤. 青海师范大学. 2014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贵州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