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论文_巩莎莎

谈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论文_巩莎莎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摘 要】就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作了综述。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264-01

发性抽动症已成为儿童的一种常见病,是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1]。本病始自儿童、青少年,临床以多发性抽动、爆发性发声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伴随奇癖生活方式为特征,呈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病的表觋。具体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现就近年来中医对本病发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及进展综述如下。

1.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病名记载。其临床表现,在一些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常被引用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2].“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其瘫痪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不已。”[3]多数学者将本病归属于瘫痪、慢惊风、抽搐、筋惕肉悯、肝风证等范围,也有将本病归于振掉、痉风、心悸、怔忡等范畴者。目前尚无统一病名,以“肝风证”、“慢惊风”命名者为最多。虽然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属惊风、抽搐、瘼疯、筋惕肉隅等范畴。中医有“怪病多由痰作祟”和“风胜则动”的理论,按痰证、风证论治,已取得一定疗效。

2.对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病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先天因素:禀赋不足。《易传•系辞下》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小儿之形体所成,皆始于父母二精相合,如父之精血不足,母之气血虚弱,则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2)情志因素: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古之医家多认为小儿性情天真,真挚纯朴,无慎痴贪妄之苦,发病之因较为单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唯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其实则不然,小儿内伤七情同样会直接令内脏气血失调而致病,且多发为情志病。

(3)外感六淫:感受外邪,外风引动内风。小儿乃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腠理疏松,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故易为外邪所伤。《素问•风论》日:“风者,百病之长也。”

(4)饮食因素:饮食不节或后天失养,脾虚生痰,风痰鼓动。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常为饮食所伤,《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对病机的认识

因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等特点,临床上患有此病的患儿多见有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等特点。且小儿“脾常不足”,易酿生痰浊,风火夹痰走窜经络,扰动心神,则见不自主抽动;阻于廉泉,则见怪声;上扰清空,神机被蒙,则口出秽语。故此病病位在肝、心,与脾、肾有密切关系,为肝肾阴虚、风痰内扰之证。小儿脏腑阴阳稚弱,容易偏颇,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虚亏,水不涵木则肝阳失潜,肝风内动;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所欲不遂,精神压抑,或学习负担过重,家庭管教过严等,均可使小儿木失条达,肝气郁滞,久之则气郁化火,肝阳亢盛,酿成风阳鼓动或痰火内扰之证;或亢极生风,渐耗真阴,变生肾精亏虚,虚风内动之证。刘玉书等[4]认为本病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劳神太过、心神受损,邪毒伤正或毒邪阻络,暴受惊恐、神机逆乱。

4.对辨证施治的认识

当代名医刘弼臣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属肝风、痉证”。因为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脏娇嫩”之生理特点,加之现代社会因素(剧烈竞争、望子成龙、溺爱娇宠等)之影响,即形成本病。故其发病原因一是先天不足,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加之情绪受抑,引动肝风而发本病;二是后天不足,脾肺气虚而生痰,痰阻经络,适感风邪,风痰鼓动,而发本病。治疗不外乎补先天、养后天,同时平肝祛风,选用著名经方六味地黄丸或归脾汤,加平肝祛风之品并随症加减,收效满意,其中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滋水涵木,加菊花、钩藤、全蝎、柴胡、郁金等平肝祛风。病久加龟板、鳖甲以育阴潜阳;归脾汤健脾益气,加石菖蒲、半夏、天麻、钩藤等化痰熄风;发现本病后应及时治疗,可缩短疗程,获得更好的疗效。注意患儿心理素质培养,切忌施加压力,给以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六淫之邪内袭。少食辛辣肥腻之品,杜绝肥甘厚味对脾胃之损伤。痊愈后仍应注意饮食调理,心理调护,使其顺利度过易发病的少年期。由于本病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但均表现为肝风内动。风木旺必克脾胃,故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王师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以使脾气得健,痰湿白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土虚木亢”治疗各有侧重,辨证施治过程中细审肝实和脾虚之轻重。

6.结语

中药治疗存扶正祛邪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候分别辨治,显示了明显的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应更广泛地进行大样本病例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寻找多发性抽动症辨证论治规律,揭示多发性抽动症的本质。

参考文献:

[1]Pringsheim T,Davenpon WJ。Lang A.Tics Curr op in Neuml[J].2O03,16(4):52

[2]王洪图.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8.

[3]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121.

[4]刘玉书,高英梅.儿童抽动症辨证治疗14例[J].中 医杂志,1995,36(11):682-683.

论文作者:巩莎莎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谈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论文_巩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