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新书——《个人收入分配比较研究》一书的序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很有论文,一本论文,序言论文,一书论文,新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方式获得了发展,平均主义的分配开始被破除。但是改革的进程还远远没有完结。一方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还远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新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却又滋生出来。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建立既有效率、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的任务。所以,研究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湘潭大学曾令华、赵晷湘、夏杰长、黄河清合作完成了他们所承担的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出版了这本《个人收入分配比较研究》,这是一项可喜的研究成果。
该书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全书分四篇,分别论述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体制转型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问题。这种安排在结构上是清晰的,其内容也是很丰富的。
首先,作者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展开研究。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按劳动和财产两大要素(两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分配的,要素的价格(工资、利息、地租等)由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调节。这种分配方式的优点是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缺点是财产私有制导至收入的不公平分配。不过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通过收入再分配建立起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缩小了因财产差别而产生的收入差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资水平由劳资双方参加的集体谈判来决定。由于劳资双方互相制约和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作背景,因而通过集体谈判,工资能被确定在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上,工资和财产收入的份额也能长期保持大体稳定的状态。作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种工资决定体制(第2章), 并指出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资水平的决定具有借鉴意义(第20章),这一看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实行了按劳分配,消除了因财产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但是由于人们对“公平”理解的偏差,由于我国小农经济平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实践上,按劳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本书作者对按劳分配演变成平均主义分配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剖析(第5章、第8章)。此外,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有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积累,导致个人收入水平的增长长期停滞的现象,也作了深入的分析(第7 章)。
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分配制度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探讨了个人收入多种分配方式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基于双层次按劳分配的“工效挂钩”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利弊,提出了完善工效挂钩的五个方面的对策(第10章)。对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能突破国家财政的承受度,不能突破企业的承受度;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应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作者确认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积累、低消费政策的一种纠正,因而是适度的、合理的(第14章)。本书同时也指出了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之处。企业的分配行为很不规范,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居民收入差别的不适当扩大(第12章)。分配行为不规范的突出表现是范围广泛的寻租行为。本书对寻租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批判,指出范围过宽的政府垄断、灰色市场体制、权力经商体制、缺乏有力的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机制、缺乏国家所有权约束机制和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范围广泛的寻租行为,造成了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社会经济秩序被扰乱、收入和财产分配不公、党内国家机关内和社会上腐败现象滋生、政府威信受损等一系列危害(第13章)。对于过渡体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本书作者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换取效率的作法,而坚持效率与公平必须兼顾的观点。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机会均等作为前提,效率优先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有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机会均等,从而才能实现效率优先的目标抉择(第15章)。这反映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本书还对收入分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论述了就业与收入分配、工资制度改革、农民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个人收入水平和收入差别的宏观调控等问题。就业是我国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本书分析了就业机会不均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论述了改善就业状况必须处理好的若干关系,提出了一些可供实际部门参考的就业政策(第16章)。关于工资制度改革,本书论述了国有企业工资“自主分配”的模式,充分肯定了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地位;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三种思路,主张发展规范的职位等级工资制(第17章)。本书分析了农民收入变化的阶段性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将农业补贴对象由消费者转向生产者、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等等(第18章)。本书提出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取向、综合配套、逐步推进,选择合理的筹资模式,走规范化、国际化、科学化道路(第19章)。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问题,本书提出要通过建立调节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改革个人收入结构、适时实行收入政策、强化税收征管等措施,对收入初次分配进行调节;还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政府的转移支出等手段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再调节。既要防止或减轻通货膨胀导致的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又要容忍必不可免的通货膨胀,要避免用不适当的牺牲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办法来换取物价水平的完全稳定(第20章)。关于个人收入差别,本书认为发达国家的收入差别既建立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之上,又建立在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其基尼系数可以大体作为衡量我国收入差别的标准。政府要通过间接手段来削弱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影响和改善经济单位的收入初次分配。如通过国家投资、放松进口限制来增加短缺行业的供给;通过制定重要产品(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建立国家储备、取缔欺行霸市行为、加速市场信息的传播等途径削弱买方垄断,以保护卖者的利益;通过鼓励社会储蓄和投资,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力密集行业和乡镇企业,长期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实施发展中小城市和集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有计划地进镇进城等措施,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削弱劳动力的买方垄断,等等。政府要通过税收、转移支出和反通货膨胀政策,对居民收入差别进行再调节。政府还要通过减少政府垄断、取消灰色市场、根除权力经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税收征管等有力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寻租行为,减轻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第21章)。
总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和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书。
分配问题涉及的是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分配体制的每一项改革都会引起人们利益的变动,从而必然引起人们这样那样的反应。所以,建立一种既有效率、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里还有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而改革措施也要求有可操作性,要求付出较小的社会成本。希望本书的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作出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