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创新体系的构建_农业论文

论农业创新体系的构建_农业论文

略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创新体系是以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建立有效创新机制和服务于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由多元化创新主体、网络化的创新过程和集成化的创新目标所组成的农业组织和制度系统。农业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无疑是人类社会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创新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由农业资源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经营环境创新等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部分构成。

1 农业资源(产品)创新

创新农业资源是农业创新活动的基础,旨在创造出新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功能。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已处于过剩状态,温饱型的农产品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但这仅仅是农产品结构趋同和精深加工不足而引发的结构性过剩,是传统消费方式下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低水平过剩,是农产品质量偏低和国际市场开拓乏力而产生的局部性过剩。我国农业经济尚未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市场对高质量、高水准的新型农产品需求仍很旺盛,农业资源(产品)创新的潜力依然巨大。首先要努力发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用途和新功效,如食用菌由以往的鲜食、干食为主向医药经济方向发展,开发饮料、美容化妆品和保健品及提取抗癌药物等新功效;利用水果及其他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酸性物质开发生产果酸类化妆品等原始、天然的护肤用品;利用菊花、桂花、桃花、梅花、杏花、荷花、牡丹花、茉莉花、玉兰花、玫瑰花、芙蓉花、金银花、月季花、紫荆花、夜丁香等各种无污染的花卉,经过特殊加工,去涩留香,入馔佐餐,使花卉由观赏功能扩展到食用功能。其次,要加强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如从河豚中提取河豚毒素,从沙蚕中提取沙蚕素,从贝、藻类中提取有效活性物,研制开发抗衰老、降血脂、防癌抗癌等系列药品;将鳗肉加工为烤鳗,下脚料鳗鱼头用于研制防老年痴呆症的保健食品,用鳗肠、鳗肝研制防治性功能衰弱的功能食品,将鳗骨开发为膨化休闲食品;利用文蛤资源,开发文蛤粉味精、“母婴乐”、贝雕、文蛤酱、海鲜油和提取活性物质等。三是要积极开发利用目前尚未利用或被视为“废弃物”的农副产品资源。四是要创新农业功能。农业要由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更要重视农业景观的生态保护作用,如美化环境、调节身心、返朴归真的作用,以及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教化人民、培育子孙后代的作用,彻底扭转抛弃乡村、掠夺农业、控制农民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农业尤其是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自觉地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农业的生产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都必须首先服从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城市构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形成农业经济功能开发与生态功能开发、社会功能开发的同步协调和有机统一,构建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创新人才资源,应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有助于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早在80年代初,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向周边乡村地区的流动,催化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和繁荣。如今,下乡务农又成为部分城镇居民的一种新选择,“园艺经济”、“养殖经济”、“个人牧场”等成为这些眼光独到的城市创业者的投资新方向。乡村经济可塑性强,投资乡村,知识支农,既可发挥个人潜力,又能解决部分就业,还可在大都市郊区创造出农业项目的利润率远高于工业项目的生动范例。

另一方面,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务工经商,既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结构功能上弥补了城市正规经济之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据国家统计局推算,1997年至少有3400万农民工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打工达半年以上,他们挣了将近2000亿元,平均每人5642元,比在乡村多一倍以上。

乡村“草木才子”在乡村之间的流动也有助于乡村资源的开发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据报道[1],210多名浙江人在山东临邑县承包盐碱荒滩,他们在264hm[2]水面的518个池塘里养鱼450万尾,养殖南方蛋鸭50万只,改造粮田396hm[2],植树12万株,取得综合经济效益2100万元,每户年纯收入达3 万~10万元,把百年荒无人烟之地变成了红红火火的“浙江村”。如果没有人才的流动,临邑人也许很难相信荒滩也能生财。

创新人才资源的第二个着力点是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要向农民和农村投资,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形成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专兼结合、专群结合的科技培训、推广和服务网络。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的农技人员扩大到领导干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甚至广大农户;在培训内容上,由过去的粮棉油种植、林果栽培、畜禽饲养延伸到丰产林建设、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特种畜禽养殖技术等新领域;在培训方法上,由过去请进来举办专题培训班,利用广播、报纸、资料传递技术拓展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现场示范和释疑。

资金资源的创新,一是要打破信贷资金划地为牢的传统格局。市场经济是不受地域阻隔的开放式经济,伴随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城乡银行不应像过去那样按体制、地域来源来划分信贷对象,在政策、服务和产业导向上搞内外有别。狭隘的地域观念和行政隶属观念不应成为阻挡资金流动的障碍。城乡企业应以资产为纽带,实现跨地域的兼并、重组和联合。二是要为乡村信用社的大量“休闲”资金和农民手中的“游资”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和“生财之道”。应拓宽思路,突破“城市信用社(城市银行)不下乡,乡村信用社不进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导城乡资金的双向交流和异地增值。当然,要注意资本非农业化与乡村劳动力非农业化的相对协调发展。

信息资源的创新,关键在于市场信息的获取、传递和运用。要密切与消费者的联系,鼓励生产和加工者通过零售和消费者的链条,捕捉市场信息,及时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与口味的变化,作出快速灵敏的反应。

2 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创新旨在创造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和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正日渐脱离以资源为基础的框架,转变为以科技为基础的高技术和高效益产业[2]。国内外的经验证明,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若能超过工业,能以人工生长条件来代替自然生长条件,农业是完全可以成为高盈利性产业的。据有关部门估计,上海都市型农业的纯利润率不低于20%,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1.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资源约束和资金约束将逐渐弱化,而市场约束和技术约束趋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高科技化,加快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弱质产业”的窘境,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

有人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其核心是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和引导单个、分散的农民、农户由小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和市场参与者,为农业形成大产业、进入大市场、获取高效益创造条件。但农业产业化也不是包医农业“百病”的灵丹妙药,并不能解决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所有问题,我们不应过高地夸大其作用的范围和效应。农业产业化也不能代替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改造传统农作技术,实现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改变目前“低档的、重复的产品生产出来没人要,而高档的、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却没人会做”的局面,就要以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着重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突破:①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打破生物学限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优化作物品种。②建立精耕细作、低耗高效、集约化经营的高新技术农业。③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林、牧、渔业的开发和管理水平。④大力推广和引进无土栽培技术。⑤加强核技术、激光、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与开发。⑥农业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如由丝、绸、棉等传统纺织品和各类织物再加工生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织品,就可应用于制造建材、人体器官、温室大棚、防汛工程、远洋轮甚至宇宙飞船和导弹等众多领域,从而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重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及纺织工业的昔日雄风。

3 农业组织制度创新

我国农业管理机构存在“多、散、乱”的现象,缺乏真正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行其是,由于政出多门,常常很难协调,以至“真正的问题往往产生于不同部门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农业管理机构改革势在必行。①改部门管理为产业或行业管理。如各地应将农、林、牧、渔各部门统一于“农业产业局”之中;具有区域特色且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可适当设立“产业局”,如浙江省庆元县香菇产量占世界的1/8,占全国的1/6,且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并建立了食用菌科研生产中心,因此,在该县设立“香菇产业局”是可行的,由它来全面负责香菇菌种开发、香菇生产指导、加工转化增值及销售、科研等工作,有利于尽快实现香菇的产业化经营。②加快发展乡村市场中介组织,为农业市场化、社会化和农民职业化创造条件。中介组织可以由公司、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多元化的主体承担。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是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尽快建立农地使用权市场和统一经营权市场,通过农地竞争承包,让种田能手承包较大规模的农地,使其朝着企业化的家庭农场发展,主要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而耕种经营较差的农民承包较小规模的农地,主要从事自给性农业生产;结合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通过转让或出售农地使用权而与土地彻底脱钩。

4 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旨在创造新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包括市场创新及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等内容。

市场创新包括原有的市场系统及创建新型市场系统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现有某些效率低下的市场节点进行调整和重组;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现代市场网络体系的培育。有人认为,在乡村也要建立“以农产品初级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笔者以为,这一提法是欠妥的,期货市场目前难以成为我国乡村市场体系的龙头。在县域经济中,带动作用最大的是专业批发市场。据调查,乡村地区较成功的市场主要有三类,即农产品批发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城镇蔬菜市场。因此,在乡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围绕支柱产业和商品基地,搞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其次,要规范市场竞争的规则和秩序;三是要重点培育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四是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五是要重视经营方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坐商与行商相互补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六是要注意创建地方特色市场,如浙江丽水地区正在抓紧建设香菇市场群、龙泉宝剑一条街,青瓷一条街,青田石雕一条街,云和木制玩具一条街,青田鞋革一条街等特色市场。

在农产品竞争机制方面,要重视运用“错位竞争”策略,赚钱的买卖不要争着做,亏本的生意不要随便丢。要尽力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追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凸现产品个性,形成自我特色和品牌优势,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习惯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消费满足。要顺应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方便化趋势,发展农业精品、特品和新品的生产,以产品创新来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使潜在市场成为现实市场,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客。

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尽量降低农业产业化中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和人为风险。农业高科技化的发展还迫切要求构建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融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使农民有可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在实践过程中,农户由于其分散性和依从性的局限,决定其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产业化所创造的利润更多地向中介组织倾斜,将会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因此,应重构合理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各参与主体实现利益公平分配;努力提高农民的自组织程度,扶持创立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使各参与主体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5 农业经营环境创新

农业经营环境创新是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条件等内容。

农业政策环境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各级政府部门应从税收、土地、价格、融资、合资方式等方面为农业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但随着各地农业优惠政策吸引力的逐步丧失,农业发展要注意从政策优惠型向特色优势型转化。在具体制定农业政策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①农业政策应体现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②针对不同地域演化的阶段性特点,制定区域农业政策;③在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时,除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外,还要更多地重视农民的态度、意愿、价值观和需求方式等非经济因素。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投资环境。要切实加强乡村道路、电力、水利、绿化、环保等各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凸现乡村空气清新、景致优美、住房宽敞、生活舒适、物价低廉等优势,吸引城市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到乡村投资开店办厂,或下乡务农,或吸引外商来投资开发建设。生态是最好的投资环境,乡村地区要特别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质量,尤其要重视提高乡村小城镇环境品质,创造有利于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场所,增强居民定居意识,促进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1999—05—11

标签:;  ;  ;  ;  ;  ;  ;  ;  

论农业创新体系的构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