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德国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科技大学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5.03.016 文章编号:1671~1653(2015)03~0096~05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50年代初,德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60年代相继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德国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领域操作员需求大量增加。而此时,德国19到23岁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5%,且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研究型大学,它们崇尚纯科学的、无功利性的研究,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理论型人才。相比之下,德国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虽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相当一部分在19世纪之前成立,建校时间比德国部分工科大学——Technischeuniversitat——还要长),在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上也比部分工科大学有特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实际生产需要,但它们并不在高等教育范畴之内,因此不能培养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于是,尴尬的现实是德国当时很大一部分高级技术人员来自国外。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口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黄金年龄,不同阶层德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纷纷要求政府在教育系统中实行民主参与,取消各类教育系统的层级化,使更多的优秀青年获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机会。基于此,德国政府开始尝试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但当时洪堡理念在德国大学根深蒂固,“战后的德国大学对政府存在戒备心理……他们努力为保持高度的自治权而斗争,这种自治权的程度甚至比二战之前还要高”[1](P23~26),给政府干预高等教育带来很大难度。德国政府先是尝试在研究型大学设置应用性专业,但受到研究型大学注重科研等传统思想阻碍,未能如愿;此后政府开始尝试举办科研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综合类大学,但最终还是走向研究型大学偏重理论研究的老路。在充分考虑研究型大学与职业类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特色等差异基础上,德国决定在两者之间增加新的高校类型——建立应用科技大学,以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创立

       1.确定学校名称

       为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67年后,北莱茵、巴登、威斯特法伦、符腾堡、柏林等州逐渐开始将部分师资条件、基础设备较好的工程师学校、高级专业学校合并,在保持其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并将其德语名称定为Fachhochschulen(简称FH)。1968年10月31日,德国各州州长签订《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原工程师学校、学院及工业设计高级应用科技学校、社会服务应用科技学校、经济高级应用科技学校经过升格而建成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由此诞生。

       Fachhochschulen是由单词Fach和Hochschulen组合起来的,分别代表专业、学科和高等学校、大学的意思。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开始得到我国学者关注,但由于文化以及语言等差异,国内学术界将其译为“高等专科学校”(Junior College)。80年代后期,又将其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联系在一起,译为“高等技术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学制及专业设置

       创立初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3年,分6个学期。20世纪70年代,巴登·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的应用科技大学首先增加2个实习学期,将学制延长至4年。之后,其它各地应用科技大学也陆续将学制定为4年。创立初期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校规模较小,类型比较单一,专业设置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工程、经济以及社会科学三大传统领域,每所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此时,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际化水平明显低于研究型大学。

       3.人才培养目标

       1968年《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明确提出,应用科技大学旨在通过对学生实施应用性较强的职业训练,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即培养从事制造、维修、施工、运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才。为进一步推动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1976年德国联邦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总法》[2](P12),明确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与综合大学等值的高等教育类型,其办学定位是为社会职业而实施科学教育,而不是为实施职业教育而传授某些理论知识。

       4.学校定位

       德国“h”型高等教育系统主要由三类学校组成:第一类是综合大学,主要是由工程技术大学(TU)、师范大学(PH)、全科大学(OH)、体育大学、艺术大学、医科大学、宗教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共同组成,主要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类是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ehule,简称FH),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工程师,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类是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一线操作工人,侧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见,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的高校类型,它既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属于高职高专院校,是独立于二者之外、兼备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新型高校,是沟通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桥梁,是实现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四通八达立交桥式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水平和层次,1985年开始,德国《高等教育总法》不再使用“研究型的高校”这一说法,再次强调应用科技大学和其他高校只是类型不同,没有等级高低之分。1987年,德国政府再次修订法案,倡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加强合作,促使应用科技大学沟通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使其成为德国“h”型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自主权得到了法律保障,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长与壮大

       应用科技大学创立以来,源源不断地为德国社会各界输送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德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应用科技大学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适时调整办学方向,促进了自身迅速成长壮大。

       1.生源层次增多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立初期,生源主要来自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完全中学毕业生由于掌握报考主动权,多数选择普通高等学校而不是应用科技大学。据统计,1975年完全中学毕业生仅占应用科技大学新生的20%左右,应用科技大学在校学生规模也只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7%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应用科技大学的不断发展壮大,德国联邦教育、科研和技术部为了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将FH译为“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为消除译名带来的误解,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将其英译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举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留学生,而且使应用科技大学的生源逐步多元化,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占全国的比例也增加到40%以上。目前,申请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数已经大大超出其招生人数,新生中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已经增加到50%左右,应用科技大学不得不采用招生限额来控制招生规模。

       2.专业设置综合性、聚集性

       根据1993年《各州文化部长会议关于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的决议》,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的重点转向工程科学领域,特别是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领域(共有30个专业)以及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3](P2)同时,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应用科技大学开始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两种方式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一是大力发展两个或更多专业相交叉的综合性新型学科专业,设置工程经济学、技术医学、医院经营管理等新专业。例如,柏林技术和经济高校(Hochschule fǜr Technik und Wirtschaft Berlin)就将跨学科合作当作自己的一个办学原则。[4]二是利用学校之间联合、国际高校联合等方式,拓宽专业方向或者开设部分国际化专业,使其开设专业覆盖社会各个领域。

       最近10年,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还呈现出聚集性特征,如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显著增长,成为新的热门专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德国许多应用科技大学将“Fachhochschule”改为“Hochschule”(高等学校)或“Hochschule fǜ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应用科学高校)。名称改变的背后,不但凸显了其办学特色,更体现了应用科技大学概念内涵的演变。目前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由建立初提供单一学科和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成开设多种应用性学科和专业的大学,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数据,2010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在校生约31.8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8%,工程科学领域学生约25.2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30.5%。[5]由此可见,应用科技大学不仅设置应用型、实用性较强的新型工程科学专业,还设置了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专业,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各种新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的理论知识需求。

       3.获得相应学位授予权

       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一开始只能获得工程师毕业证。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增大和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应用科技大学获得了德国传统二级学位制中的Diplom学位授予权,但须在后面注明FH。根据1980年11月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就FH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达成的协议,及1996年1月的修订稿规定:FH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授予Diplom-Ingenieur(FH)、Diplom-Inrormatiker(FH)、Diplom-Designer(FH)等38种不同的Diplom学位。[6](P63~65)

       德国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导致其难以与国外教育机构互相认证,尤其是应用科技大学的Diplom(FH)学位。为此,1998年6月,德国政府修订《高等教育总法》,统一在全国应用科技大学推行国际通行的“学分制”,允许德国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授予“学士”、“硕士”学位,统一四年学制。之后,1999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关于引入学士学位、硕士学位课程的结构性规定》又明确规定,应用科技大学的Diplom(FH)学位相当于4年制的学士(Baehelor)学位。

       4.办学模式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外实习经历逐渐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必备素质。2002年,德国科学审议会要求应用科技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走国际化办学路线,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也为此制定资助计划,帮助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国际交流,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以此为契机,应用科技大学纷纷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努力满足德国跨国企业以及国际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派遣学生到国外实习,为学生开设渐进课程,吸收国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大量招收留学生,采用英语教学,毕业后授予相应的国际通行的学位证书。据统计,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大大提高了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独特的办学模式,为其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德国教育科研部出版《德国的Fachhochsehulen》,提出将应用科技大学在校生数在全国高校学生数中的占比提高到40%。[7]根据2010年德国教育与研究部的官方数据,当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共191所,超过综合大学和职业院校数量,在校生71万人,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5%。[7]2014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增加到207所,是综合性大学的2倍多。[8]2015年4月,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德国共有各类高校399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10所,应用科技大学231所(占高校总数的57%),艺术音乐学院58所。①由此可见,应用科技大学已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亟需大批既懂现代科技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加快应用科技大学的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国先进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抓手,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1997年之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根据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计划”,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更多实践经验,能更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更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升级、新兴生产力快速成长等压力,市场人才需求的规格、类型正在发生变化,也亟需高校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我国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重学术、轻实践,盲目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导致培养出大批眼高手低的就业“困难户”。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构建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高校及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应用科技大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决定》不仅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地方本科院校落实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有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人才中,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8](P23~29)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抓手,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发展所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接,为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逐渐成为将理论知识转为实用技术的“桥梁式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优化人才结构的平衡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二)完善高等教育衔接机制,构建交叉渗透新型高等教育立交桥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经验表明,应用科技大学是具有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不仅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提供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之间的立交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此走过弯路,但实践表明架起这座立交桥是非常必要的。何况,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基数较大。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0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72所,民办院校420所,共占总数的90.8%。[9]因此,完善高等教育衔接机制,构建交叉渗透新型高等教育立交桥,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横向上,积极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之间专业课程内容和标准相衔接,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即在不同层次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教育主体都可以相互流动;各层次的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可以读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毕业生亦可读应用型大学,从而使应用型大学在纵向上提高学历层次,在横向上与研究型大学互通有无,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在纵向上,探索建立专业博士学位,完善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新的高校类型,不仅承担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授予相应层次的学位,而且其学位的含金量更高,毕业生更受社会欢迎。目前,我国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学士或硕士授予权,没有博士授予权,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型大学腿长,应用型大学腿短的“h”型体系。因此,要充分认识专业博士学位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给予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畅通适龄青年平等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渠道,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围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调整专业设置思路,拓宽服务领域

       相关统计显示,2003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2.6%,低于综合大学3.9%的毕业生失业率[10](P3),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也一直略高于综合大学。究其原因,结合上文所述,不难发现,专业设置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而言,首先专业设置要摒弃传统的学科专业标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应侧重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专业,如新兴的电气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普适性。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适应社会对合格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增设哲学、经济学、法学等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的专业。将通用性较差的专业合并到宽口径专业,加强基础教学,使毕业生始终具备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复合技能。使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学生经过企业现场实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从事中层管理及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和技术咨询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最后,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不仅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应与世界接轨,培养世界范围通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根据http://www.hochschulkompass.de/e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search-for-a-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html,网页的数据整理。

标签:;  ;  ;  ;  ;  ;  ;  ;  

德国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