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工作论文,应用技术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uazhong Agricultural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pplied and technic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e is astudy of
technology resolving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production.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its past and presentsituation.Then methods and ways of developing
appliedand
technic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have beenproposed accordingto their different cases to lift ourapplied and technical research level at a large scale in shortperiod.
一、应用技术研究对农业发展的突出贡献
建国近五十年来,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应用科学研究对我国农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权威部门统计, 共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近50 个, 新组合近5000个,使主要农作物在较大范围内更新了4~5次, 因品种的更换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如“七五”期间由福建省三岷市农科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汕优64”至今仍然是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的当家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数亿亩;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中棉所19,其中中棉所10号在新疆试种,亩产皮棉达246公斤,创造了我国棉花亩产皮棉的高产记录; 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扬麦5号,扬麦158以及由陕西省农垦中心选育的油菜新品种秦油2 号等一大批优良农作物品种的推广面积均在千万亩以上。农作物品种的更换,使主要粮食的品质和作物本身的抗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几十年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近百位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的科技专家潜心钻研,协作奋斗,使近30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基本控制,北方的蝗虫,南方的褐飞虱等毁灭性虫害发生的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每年挽回粮食损失 150亿公斤,经济效益达上百亿元。
引进国外先进的农用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推广国内的节水旱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对传统种植技术的改造,使农业单产大幅度提高。其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截止1996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 平均单产增加80多公斤,共增产粮食近80亿公斤;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节水60亿立方米,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现状有所改善。
森林与环境生态方面的应用研究,使营林和木材加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现在的80%,造林保存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减少水土流失50%,使农作物增产5%。
研制出一批安全有效的禽畜防病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了主要畜禽病虫害。如马传贫病,牛瘟、猪瘟、口蹄疫等。新近研制成功的几种不同的防治畜禽腹泻工程基因疫苗,使此类畜禽病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渔虾的工厂化育苗和繁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远洋捕捞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水产养殖和捕捞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攻关资助的区域农业综合发展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计划,得到了所在省市的积极配合,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南方红黄壤,黄土高原,北方旱农共建立了近50个农业综合示范区,取得了近 300项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获经济效益数亿元。五大片综合治理与改造不仅创造了较好的效益,而且为同类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杂交,二系法水稻,无融合生殖水稻,胚胎移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已经或正在逐步走向农业生产实践。
二、农业应用技术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定要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国家仍然应当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放在政府工作首要位置。
众所周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 粮食生产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中国有十二亿人口,粮食生产是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稳定的头等大事。国家“九五”期间粮食生产目标是,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保证达到490亿公斤,力争达到500亿公斤,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完成党和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科技是先导,国家农业攻关计划在1995年10月被定义为是一种政府行为,说明应用技术研究在我国科技进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责任重大。
目前我国应用研究现状堪忧。
1.农业科研机构整体结构松散,应用技术研究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组织,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需求,研究课题的确定既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动作方式,也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特点选择项目;学科设置陈旧,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较为落后。因此很难有影响较大、增产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的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产生。
2.农业应用研究长期投入不足。科技事业费、研究专项费、基本建设费缺口太大,严重影响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我国仅为0.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1994年我国科技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1%,较之1991年下降了50%以上,1994年R&D/GDP比值为0.51,较之1991年也下降了50%以上,按绝对值计算,1996年度的科技事业费较1995年也呈现下降趋势。
3.农业应用技术成果总量不少,质量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农业应用研究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技术支撑较之过去(如“七五”,“八五”)没有明显的提高。水稻生产上杂交水稻品种仍为“七五”期间选育的“汕优63”、“汕优64”,棉花生产中除了中棉所 19号,泗棉3号等为数较少的优良品种外,没有突破性的品种为农业生产所应用。
4.科技成果的产生与推广严重脱节。缺乏中试基地,产后技术薄弱,成果的二次开发并未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没有有效的推广管理机制和过硬的农业技术推广办法及措施,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据统计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严重地阻碍了资源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农业应用研究队伍不稳,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定位欠妥。高等农业院校,国家级乃至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热衷应用基础研究或纯理论研究工作,不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比例不足20%。
三、发展农业应用研究的对策和措施
1.应用研究应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部属重点科研计划,省市攻关、重点研究计划,进行创造性研究,增强系统集成能力,重点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应用科技问题。
2.合理调整应用研究队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应对现有的科研队伍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使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比例达到40%以上,三类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力度,组织精兵强将加入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队伍,针对国家、地区、省市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选准题、立准项,力争在本世纪末将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左右。
3.加大应用研究的投入。发展是硬道理,没有投入,无所谓产出。目前我国科技投入每况愈下的现象必须得到根本性扭转。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的投入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要像农业部筹措农业科教基金那样,发动全社会乃至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农业科技事业。国家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分设一定的层次是必要的,但研究经费不能太少,否则“九五”期间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产生出影响较大的科技成果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4.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客观上是成果总数不少,质量较低。但也不等于是我国没有多少可以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应当抓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认真总结各省(市)、地、县科工贸成功经验,让其辐射近邻乃至全国,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工作;二是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做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农技推广网络,农技推广网络,农技推广应深入到农业生产实际工作中去,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三是建立和扩充农业中试基地,对现有实验室的小试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四是做好农业应用研究的技术储备工作,做到应用一代、储备一批,循序渐进,协调、综合发展。
5.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面对农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深入田间、深入实际,工作条件艰苦。不深入生产实际,不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出成果的机会就会少得多。鉴此,建议国家和政府从实际工作出发,对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勤奋工作,攻克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关。
收稿日期 199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