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主体的美学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主体论文,风格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862(1999)03—0030—32
科学创造主体是科学家。不同的创造主体即不同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科学审美创造风格。布封曾说:“风格如人”。这句在文艺创作中广为引用的名言在科学创造中也同样适用。如若我们把科学发现的内容与得到这一发现的途径以及科学表述区分开来,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科学家所循的不同途径和不同表述因人而异,表现出浓厚的个人风格特色。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薛定谔和海森堡都从玻尔的电子轨道理论出发,而且都直接继承了哈密顿的科学美学风格,可是却走着两条不同的理论路线,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表述语言,得出殊途同归的科学成果,并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科学审美创造风格。
科学审美创造风格,是科学家对科学对象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和反映,也是科学家科学审美创造活动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没有形成自己科学审美创造风格的科学创造主体便不能称得上是第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审美创造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科学创造主体与众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创造实践所起的作用。影响科学创造主体美学风格形成的因素,除了科学家自身的个性心理之外,还包括时代的影响,其他科学家的影响,艺术趣味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层次和教育的影响。
科学审美创造活动是创造主体反映客观规律的思维形式与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必然与科学创造主体的个性心理有着密切关系。科学创造主体在发现和反映客观对象美的同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独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科学美学素养与偏好。
科学创造主体的个性特质主要包括其个体特有的思想、感情、气质、兴趣、爱好、才能及审美理想等,科学家独特的创造风格不可能不打上这些个性特质的印记。从个性气质来看,薛定谔是粘液质与多血质的综合,以前者为主,比较内向,思维敏捷而又审慎,其科学美学风格也就体现稳重、坚定、沉静的特点。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正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性。海森堡的气质特点是胆汗质与多血质的综合,偏向前者。他一方面表现出直率、精力旺盛、情绪波动大等不均衡性的胆汗质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事业的热爱和工作效能、有较高灵活性等多血质特征,从而其科学创造美学风格就体现出华丽、奇异、悟谲等特点。量子力学中的矩阵力学也正好具有了这种个性特征。其他科学领域科学家的审美创造风格的形成也是与主观个性密切相关的。数学家卡尔达诺平时生活极无规律、富有反叛精神,正是他发现了极不规范的虚数;生物学家林耐是一位性格平和、善于分析的科学思想家,他的生物分类表所体现出的风格,就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影响科学创造主体美学风格形成的个性本身的形成和变化,又受到其他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所处时代、文化教育、审美情趣等,它们对科学家审美创造风格的形成也将起到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创造的美学风格具有划时代性特点,因而科学创造主体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因素,在其科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毕达哥拉斯生在人类科学发展早期,那个时代的科学还没有从自然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科学美学思想带有某些幼稚、粗糙、但又生动、朴素和富于幻想的特色。因此,毕达哥拉斯的总体和谐的科学思想,我们今天看起来只是比较幼稚的哲学思考,只是一种天才猜想而无实证内容。但如若我们从科学审美角度来鉴赏的话,则会被它所包含的朴素优美的科学美学风格所打动。
科学家的美学风格受其所处阶层、所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科学史上出现过不少劳动人民出身的科学家,如法拉弟、道尔顿、罗蒙诺索夫、李比希、米丘林、齐奥尔科夫斯基等等。一般来说,他们的科学美学风格显得明朗、粗犷、朴实、清新和实用。知识分子出身的科学家其美学风格则倾向于精巧、细致、绮丽和简洁。法拉弟和麦克斯韦同是研究电与磁统一问题,法拉弟出身铁匠家庭,12岁上街卖报,后因酷爱科学并有机会在戴维教授的实验室里当了一名实验助手。由于缺乏系统的数学训练,法拉弟没能利用数学的完美形式来使实验结果更加美妙简洁。他的三大卷洋洋千万余言的《电学实验研究》倾向于朴实、粗犷、明朗的风格。麦克斯韦是律师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文艺、科技教育,19岁考入剑桥大学,24岁就成了大学教授。他用简洁美妙的数学方程,高度概括了法拉弟那些数量众多的实验结果。1873年他发表了光辉著作:《论电和磁》,体现了卓尔不群的科学美学风格:简洁、奇特、集中、交响乐式的意境、引人入胜的逻辑力量以及娴熟的数学技巧。
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对象对科学家创造风格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大跨度地转换科研领域的时候,其科学理论的风格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知道,薛定谔在量子力学中的科学风格是音乐式的科学美学风格。可是当他的科学审美创造领域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时,其科学美学风格就有了明显的大转变,在他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明显地转向了诗化的、哲理式的科学美学风格。
科学家的美学风格还受到科学史上或同时代的大科学家的科学风格的影响。薛定谔和海森堡都受哈密顿科学美学风格的影响,并且都受到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的熏陶。只不过薛定谔继承了毕达哥拉斯音乐和谐论的传统风格,而海森堡则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直觉思维的传统风格。海森堡在回忆大学时代一次与玻尔的散步漫谈对他科学创造美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特殊影响和作用时说:“这是我能够回忆起来的关于现代原子理论的基本性物理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的第一次透彻的讨论,它当然对我以后的生涯有决定性的影响。我第一次理解到玻尔关于原子理论的观点远比当时其他物理学家——例如索末菲——的观点更具有怀疑论的精神;而他对理论结构的深刻理解不是对基本假设作数学分析的结果,确切地说是由于大量占有关于实际现象的材料,从而使他有可能直观地理解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从这些现象形式地推导出其间的关系。”(《物理学和哲学》,2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可见, 玻尔对海森堡的直觉式科学创造美学风格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值得提出来引起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的带头人以及不同学派的领袖人物对科学创造主体美学风格形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派领袖对其成员的科学风格的成型、巩固和发扬光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学派是一个智力系统。人们常常把科学学派称做“无形的学院”。这个系统或“学院”如果拥有一位科学上的“帅才”人物,作为该系统决策者和学术带头人,便有一个强大的内聚力。一个卓越的科学学派的统帅和权威,不仅自己的科学美学风格应当具有独特性、创造性,而且在组织管理上能敏锐地发现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独特之处,善于物色最有才干的人才,善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才能、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科学美学风格。在科学审美创造史上,古今中外都不乏有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如古代的墨翟和毕达哥拉斯;近代的牛顿和李比希;还有现代的玻尔和冯·卡门等等。其中卢瑟福可谓是一个典范。他不仅自己具有高深的科学素养和非凡的科学审美力,并且富于卓越的组织才能。他性情热诚幽默,不居功自傲,没有狭隘的帮派作风,从不假装懂得自己学术专长之外的任何特殊知识,对学生们每一次大胆的科学设想都积极地给予支持。他的学生玻尔曾说:他说一句赞成的话是我们任何人所能希望得到的最大鼓舞。因此,卢瑟福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科学学派的灵魂。他领导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各有所长、风格多样的杰出研究者,他们形成了一个取得辉煌业绩的科学学派,为着一个共同的科学审美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