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_李德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_李德铭

李德铭

(宁南县中医医院 四川 宁南 615400)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器官的损坏与脏器的病变,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肝细胞的损坏比较严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炎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我国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是比较高,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313-02

目前我国的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的数量在世界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的,由于其起病是比较缓慢的,这使得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性接触、母婴及血液的传播都可以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中,其中一项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乙肝疫苗,本文就主要在对其相关的传播途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乙肝病毒防治措施。

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相比与其他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具有多种传播途径,主要表现为:(1)通过性接触来进行传播,个体在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乙肝患者进行密切的生活接触或者是性接触时,都有可能导致其出现乙肝病毒感染;(2)通过母婴途径传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表明抗原阳性或者患有急性乙肝的育龄期妇女,很有可能通过妊娠及分娩的方式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3)医源性传播,在经历一些医疗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消毒不彻底或者是没有经过消毒的针头、注射器等所导致的感染,或者是由于其他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所导致的感染,并且若与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者是污染的针头,同样也会导致感染的发生;(4)通过血液途径传播,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患者的血液或者是血液制品传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针对上文中所分析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时非常必要的,目前常用的两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为切断传播途径与疫苗接种,下面对这种预防措施分别开展分析:

2.1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在HBsAg携带者中,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广泛存在,在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措施就是乙肝疫苗,目前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经进入到我国的计划免疫当中,通常情况下,下列人群为乙肝疫苗的适应症:(1)HBsAg为阳性者,尤其是目前为HBsAg为阳性者的新生儿;(2)HBsAg为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其配偶;(3)多次接受输血或者是相关血制品的患者;(4)与血液接触频繁的医务人员;(5)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的幼儿。

在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依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所应用到的剂量具有一定的差别,我国的免疫剂量与程序主要表现为:(1)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及肾透析患者等高危人群的应用剂量为:20μg免疫3针;(2)对于HBsAg为阴性的孕妇的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表现为: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3)对于HBsAg为阳性的孕妇的新生儿,其乙肝的的疫苗接种表现为:30μg免疫3针;(4)其他一般的易感人群的乙肝疫苗的接种表现为:10μg免疫3针。所有患者都是按照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来开展的,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其第一针应该在出生时就进行接种,也可以应用0、1、2个月的免疫程序,但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通产应该在24小时内立即为患者开展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在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之后,要为患者实施3针乙肝疫苗的注射,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

总的来说,乙肝疫苗的副作用是非常轻的,大多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偶尔会有患者出现硬结与红肿,也有一部分的疲乏与发热患者,对于加强注射剂量的问题,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为患者开展加强免疫,如:医务人员、一些高危人群等,尤其是学透析工作人员,以及经常与血制品进行接触的人员,在实际的乙肝疫苗免疫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等实施联合免疫,没有发现明显的相互干扰情况,在开展乙肝疫苗的接种之后,存在5%到15%的接种者没有应答,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有研究认为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2.2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通过切断重点传播途径来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切断体液传播途径及血液传播途径来实现,具体的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于患者及周围人群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做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非常的必要,本文你就主要对其传播途径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实际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德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8(24):65-66.

[2]叶文洋.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3(22):412-413.

[3]吴玉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4(6):44-45.

[4]黄永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11):302-302.

论文作者:李德铭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  ;  ;  ;  ;  ;  ;  ;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_李德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