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向农村现代化全面转型论文_吕铁庆

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向农村现代化全面转型论文_吕铁庆

上海开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 新疆昌吉 8311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我国也出现了返乡农民热潮,大量返乡农民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引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参与乡村治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但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部分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应该更加关注返乡农民自身发展,充分利用返乡农民资源、文化优势,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多种措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规划;农村现代化;全面转型

引言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通过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在制度性程序框架中良性互动,共同对乡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全方位的具体事务进行治理,以实现乡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乡村治理已经实现从传统高度集权治理模式向现代化分权治理模式、从传统人治向现代化依法治理等方面转变。但是,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制度体制机制运行不统一、治理能力较低等问题仍然较为凸显。因此,探究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实现其现代化的路径,既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也可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助力,预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提到战略的高度,既是对当下乡村严峻现实的正视,也抓住了未来乡村现代化的主轴。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可谓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回溯我们过去的农村政策,总体来讲,对农业和农民问题比较重视,重视农业是为了粮食增产,重视农民是为了增收和农村稳定,但是,对于村庄问题相对忽视。当下的严峻现实是村庄的衰而未亡。村庄凋敝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以后开始显现,随着农二代成为流动主力,这个群体呈现出离土、出村、不回村的特征,人走、资本不回,村庄的衰败加剧。进入21世纪以来,村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经过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努力,加上城乡互动带来的机会,部分村庄开始复活。但是,大部分村庄的颓势未改。在两个百年期间,农二代的离村、不回村趋势还会加剧,农三代由于与乡村的联结断裂,将呈现比农一代、农二代更加不可逆的不回村的特征。乡村问题将成为农民、农业、农村的首要问题。大部分乡村的衰亡与少部分村庄的活化是我们不得不理性面对的真实局面。在乡村振兴中,一是要正视和应对大部分乡村的体面离去。我们既要认识到其趋势性和不可避免性,也要承认其自然性和长期性,企图人为加速这一进程,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社会经济后果。二是要把着力点放在那些能够活化的村庄如何复活,尤其是可持续地活,重点研究村庄复活的条件、面临的制约和改变的可能性。乡村振兴的重点应该放在后面这类村庄,切忌在“振兴乡村战略”的旗号下,不分情况、不讲条件地大规模推进村庄振兴运动。

2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从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来讲,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这个话2015年总书记到吉林省考察时就讲过,但是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关于建立现代农业的三个体系问题,我感觉到关注还不够。比如现在讨论什么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什么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什么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央提出来是什么含义?我自己也在冥思苦想,也在总结农民的经验,这三个体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足的,应当花大力气去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自己的理解,产业体系其实主要讲的是关于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考虑这个国家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这些农业的自然资源能不能得到科学的、充分的、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形成农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比如农林牧渔,我们现在的资源利用状况是不是真正能够促使农林牧渔各业比较协调、比较高效地发展。所以从大的结构来讲,资源会决定你的产业,我们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当形成中国农业的合理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结构是在不断调整的,也说明了我们已经意识到农业的资源具有多样性,因此它存在着发展多种产业的可能性。

3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维稳作用

部分学者将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国家层面理解的乡村治理;另一部分是乡村层面理解的乡村自治,本地区留守农民了解和参与的更多是乡村层面的乡村自治,而返乡农民则对于国家层面和乡村层面的乡村治理都有较为深刻理解,能够在为推动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中发挥良性互动作用。从治理特点上看,乡村自组织治理,是一种相封闭的自治状态,很多时候国家政策并不能有效渗透,通过传统方式也能够维持乡村秩序,但也容易出现独断专行、贪污受贿等问题。对国家层面的乡村治理而言,就是将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进行有机统筹,结合乡村治理特点,实现国家治理与乡村治理良性活动。从二者关系看,国家治理是乡村治理方向,有效规范乡村治理;而乡村治理又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应该充分发挥返乡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大政方针传达下去,将群众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反映上去,畅通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渠道。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组织宣传,农业种植合作社培训,村委会广播宣传等多种方式,将返乡农民所熟知的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宣传出去,让更多村民了解和支持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诸如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将惠民政策通过图片和视频方式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加以汇集整理,通过正当合法程序向上反映。此外,返乡农民通过创业等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在乡村治理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和人脉,在新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土地纠纷、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上可以发挥维稳作用,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形式,在政府与村民之中充当润滑剂和调节器的作用,通过利益协商解决利益矛盾。

结语

当前的乡村已经由单一的承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转向承载多元发展复合功能,乡村规划需要向适应乡村发展的全面转型,乡村规划也需要从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的条条规划转向农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传统的村镇建设蓝图式规划、农业和土地利用的自上而下式规划、脱离农民意愿的精英式规划等均显现规划的失效和相互之间的冲突,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转向“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资源保护的制度性规划、面向村民和集体产权的服务型规划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契约型规划。新时代乡村规划,其规划目标无疑应该是综合平衡的,即应同时兼顾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区域规划和长远规划的视角,拆开相互嵌套、关联互锁的乡村系统,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为基础,划分永久农村地区和城镇化地区,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四类,包括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体系/布局、支撑体系建设以及管理实施等作为规划主体内容的乡村地区新型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范拥军.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50.

[2]耿永志.试析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研究思路[J].农业经济,2015,(9):36.

论文作者:吕铁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新时代乡村规划需要向农村现代化全面转型论文_吕铁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