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的历史阶段_语言学论文

语言研究的历史阶段_语言学论文

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回顾一下本世纪,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语言科学的发展,无论对语言科学本体,或是对个体自身都不无意义。这里概括了四个问题作为个人学习的总结:①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②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向;③中国理论语言学的概况;④今后研习的方向。本文是总结的第一部分。

1 语文研究的开端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与语言的产生同步的。远古时期关于语言的种种神话及咒语谶言,应该说都是先民对语言的一种认识,一种不自觉的“语言研究”。发生在公元前四、三世纪前后的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及古代中国为解经读典的语文研究是人类对语言的认识一次质的飞跃——由崇神转向实际应用。作为转向的历史标志是古印度的《梵语语法》(Panini,B.C.400)、古希腊的《 希腊语语法》(D.Thrax,B.C.100)、古罗马的《拉丁语语法》(M.Varro,B.C.116~B.C.27)。

2 传统语法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2.1 传统语法。 古希腊人从Plato(B.C.429~B.C.347)、Aristotle(B.C.384~B.C.322)起, 就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语言中的某些语法事实。尽管其目的不是研究语言理论,而是探究语言背后的普遍理性,但他们在讨论哲学真理的同时,却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语法单位、类别及范畴,为后来的语法体系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Dionysius Thrax 集其前辈研究之大成,体系化为《希腊语语法》,完成了以分析描写语言现象本身为目标的传统语法的奠基性工作。此后的语法研究都在Thrax的基础上进行阐发与修补。

古罗马人M.Varro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希腊语语法》的体系,建立了《拉丁语语法》。公正地说,《拉丁语语法》虽无创建之功,但有传递之劳。正是通过它,将希腊人的语法智慧传遍了欧洲,开创了拉丁语法的辉煌时代。到了18世纪达到了顶峰,以模仿拉丁语法的俄语、法语、德语及英语等具体语言的语法体系相继出现。

传统语法以其实用性、规定性、典范性和语义性为其特征。其核心原则是规定主义。正是这一原则成了其继续发展的极大障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中世纪拉丁语在欧洲的称霸地位,导致理论思想上的错觉,似乎拉丁语法就是人类的普遍语法。再加之当时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1660年在法国产生了《普遍唯理语法》(A. Arnauld, 1612 ~1694 and C.Lancelot,1615~1695)。《唯理语法》是一部系统地运用唯理主义哲学的理论来解释传统语法体系的经典性理论著作。《唯理语法》的作者们在300多年前所提出的“人类理性是共同的, 因此人类的语言和语法也有共同性”的命题,和传统语法一样,至今仍有启迪作用。

传统语法在本世纪前五十年里,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其成就突出表现在英语语法的著述上。然而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是英语语法的巨著都不是英国人写的。如荷兰学者H.Poutsma 的五卷本《最新英语语法》(1926~1929)和E.Kruisinga的三卷本《当代英语手册》(1931~1932),丹麦学者O.Jespersen 的七卷本《依据历史原则编著的现代英语语法》(1909~1949)。面对着如此情势,英国人由敬慕自愧,转而发愤进取。经过23年的“卧薪尝胆”,终于由R.Quirk 等人通过实地“英语用法调查”,获取了当代的(而不是历史的)、多语域的(而不是单纯的名篇誉著的)、日常通用的(而不是单纯文献的)千万语词的现实语料,并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完成了长篇巨著《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此后, 又经过十三年的磨砺,Qurik们以自己卓绝的鉴别力, 吸收利用当代语言学的新成就、摒弃其偏见的基础上,将《当代英语语法》重新加以扩充与修订,形成了《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这部居当代英语语法理论之颠的举世名著,于1985年问世。传统语法在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史上从来没形成旗帜鲜明的学派,然而它却在批评中不停地前进,从Poutsma、Kruisinga、Jespersen到 Quirk,他们的著作今天仍是英语学习与研究者及语言理论研究者们的案头珍藏。

2.2 历史比较语言学。人类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 随着社会思想的大变动,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的原则,分析说明各种语言现象,从而使语言研究脱离了语文学的窠臼,步入科学的轨道。经过欧洲学者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语音演变规律被发现,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被证明,语言的谱系关系被建立起来,以上即史称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得益于三个条件:①历史主义哲学思潮的刺激;②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为其产生作了资料上的准备;③梵语资料的发现及其在比较研究中的应用,使欧洲人惊异地发现:梵语与欧洲主要语言间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启蒙者W.Jones (1746 ~1794 )和F. vonSchlegel(1772~1829),前者1786年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宣布梵语与欧洲主要语言同出一源,后者在1808年的《论印度人的语言智慧》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并指出“比较语法将给我们关于语言谱系的崭新知识”。鉴于Jones和Schlegel 二人都只是列举了一些语言事实,未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完成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工程的是丹麦的R.Rask(1782~1832)、德国的F.Bopp(1791~1867)和J.Grimm(1785~1863)。

Rask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论文中提出了日耳曼诸语言与印欧其他语言在语音方面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该文1814年获丹麦科学院奖,并于1818年发表。

Bopp在1816年出版了《论梵语动词的变位系统》。与Rask的论文一起,标志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他们二人由此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1833年Bopp又出版了《梵语、古伊朗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将比较的范围由动词变位扩展到一切语法形式,对19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Grimm受到Rask的启发,对其《德语语法》进行了修订, 并于1822年再版,确立了希腊语、拉丁语、梵语与日耳曼诸语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的“Grimm定律”。

在Rask、Bopp、Grimm的基础上, 推动历史比较语言学继续发展的应首推德国的A.Schleicher(1821~1868)。 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1861~1862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书中依据已发现的规律,进行了原始印欧语的重建,并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树形谱系图。还提出了将世界语言划分为三种类型:屈折语、粘着语和孤立语的主张。

19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尤其是莱比锡大学,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心。一批致力于检讨前辈的学术思想的青年学者云集于此,他们办刊物、发论文、出学术专著,使语言的历史研究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代表人物有:K.Brugmann(1849~1919)、H.Osthoff(1847~1909)、B.Delbrück(1842~1922)、K.Verner(1846~ 1896 )、 H.Paul (1846~1921)等人,形成了所谓“新语法学派”( 又称青年语法学派)。新学派的形成标志着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其理论原则可概括为二:①语音规律不允许有例外;②由类推作用构成新形式。尽管后人批评他们忽视系统研究,只重视个别语音要素,把语音规律绝对化。但新学派注重研究活的语言材料,提出语音演变模式,对语音的演变作出新的解释,对语言科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3 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3.1 现代语言学的先驱者W.von Humboldt(1767~1835)。19世纪中叶正当历史比较语言学飞速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开始出现,德国学者Humboldt以其普遍、系统的语言观而独树一帜。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发表了《论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比较语言研究》(1820)、《论双数》(1827)等几十种著述。在其逝世后出版的《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里300 多页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以下简称《导论》),集中了H氏的理论精华,被誉为现代语言学的开创之作。在《导论》中,H 氏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语言的创造性特征、语言的起源、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言语、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内在形式、语言类型学等。H 氏的这些理论思想,尽管有些偏颇和表达晦涩之瑕,但仍不失其为19世纪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他所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

3.2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F.de Saussure(1857~1913)。 当新语法学派正致力于证明自己的理论的真理性时,深受“莱比锡精神”薰陶的瑞士学者Saussure,在其比较语法卓著成就的基础上,集前辈与同侪的真知灼见之大成,于本世纪初创建了一个崭新、严谨的语言共时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时代,S 氏本人也由此成为世所公认的现代语言学之父。S氏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他逝世后由他的学生C.Bally(1865~1947)和A.Sechehaye(1870~1946 )依据其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的课堂笔记和其他材料整理的于1916年以《普通语言学教程》为题出版的著作中。

《教程》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S氏以其新观点、新理论、 新方法,为现代语言学打下了科学的基础。其主要理论观点概述如下:①语言现象分为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②系统与价值。③共时与历时。④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教程》中还提出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与语言的语言学、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等相关概念。

Saussure的理论思想规定了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总方向。纵观本世纪的语言理论,没有一个学派、一种理论模式未从Saussure的思想中受到影响。尽管S氏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我们认为《教程》所蕴含的丰富的理论营养仍有待我们去开发。

3.3 结构语言学及其流派。在Saussure的思想影响下,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先后在欧美出现了以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共时性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目标的语言描写学术思潮,史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以其学术研究侧重点和研究中心,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形成于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其代表人物有捷克的 V.Mathesius(1882~1945)、俄国的Н.С.Трубецкой(1890~1938,后移居捷克)、R.Jakobson (1896~后移居美国)等人。 他们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主张从结构——功能入手研究语言。其主要学术成就:①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②建立了系统的音位学说。并且把“二元对立”的概念,由音位研究推广到语法研究。布拉格学派的音位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对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哥本哈根学派创建于1931年,L.Hjelmslev(1899~1965 )是其代表人物。其纲领性著作有三部:Hjelmslev 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V.Brфndal(1887~1942)的《结构语言学》(1939)和H.J.Uldall的《语符学纲要》(1957)。这个学派认为语言符号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单位之间相互关系主要有互依、偏移和相容,可用组合与聚合的方法来确定语言中的关系。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用演绎的方法去建立一套严格的符号逻辑理论。这一学派的理论,由于其高度抽象的形式系统,在一段时间内而不被人们所理解。其理论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语言科学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由美国人类学家F.Boas(1858~1942)、E.Sapir(1884~1939)和L.Bloomfield (1887 ~1949 )等人在调查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语言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Boas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和Sapir的《语言论》(1921 )的出版,拉开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序幕。1933年Bloomfield《语言论》的发表,为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1951年Z.Harris(1909— )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使该派的理论和方法走向更加严谨和成熟。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他们坚持口语领先和共时性原则,注重语言形式,排除语义和功能。其最大贡献是他们研制出了一套精确描写语言的方法。

4 当代语言学

4.1 N.Chomsky(1928— )与生成语言学。出身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门下的Chomsky,在师承Harris的某些方法和原则时, 发现以分布和替换的原则,用来对话语进行切分和分类的方法,只能对语言结构的表面现象作一定的描写,却不能对语言结构的内在关系作出解释。于是决定另立门户,在1957年发表了《句法结构》。该书的出版,标志着“Chomsky革命”的开始和转换生成语法(以下均简称TG)的诞生。

Chomsky认为语言是由语法生成的句子的无限集合, 而语法则是人类语言的内在结构系统,它体现了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特征,故称为普遍语法(UG)。由普遍语法决定了人与生俱来的就具有获得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能力。所以TG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语言,而是语法。其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

生成语法从1957年诞生那天起就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至今已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57~1965),以Chomsky 的《句法结构》出版为标志,称为古典理论时期(Classical Theory,CT)。

②第二阶段(1965~1971),以Chomsky1965 年出版的《语法理论要略》为代表,称为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简称ST)。

③第三阶段(1972~1979),以Chomsky的《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2)为转折,该文对标准理论模式作了进一步修正,称之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 Standard Theory,简称EST ),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1979 年Chomsky再次修正了理论框架,将语义解释全部移入表层结构,并提出了语迹理论(Trace Theory)。

④第四阶段(1979 ~1981 ), 以《支配和约束讲演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1981,简称GB)为代表, 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有两点:a.除了原来的规则系统,又增加了原则系统;b.提出虚范畴(Empty Category)。

规则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1)词库

(2)语法:a.范畴部分

b.转换部分

(3)解释部分:a.语音形式部分

b.逻辑形式部分

原则系统包括六个部分:

(1)主位理论(0-Theory)

(2)格理论(Case Theory)

(3)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4)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

(5)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6)支配理论(Government Theory)

⑤第五阶段:(1982~1992)。1992年Chomsky 发表了《语言理论最简方案》一文,标志着TG理论又再次进行了重大修正。《最简方案》与此前理论相比,明显的不同点有二:a.对此前有些地位与性质不明确的原则进行了改造,简化为“经济原则”;b.按原则与参数理论的设想,原则体现共性,参数则反映原则允许的各语言间的差异,将语言共性的探索重新提到首要地位。其语法体系是:

a.规则部分:

┌───┐

/│音系式│

词库显性句法(包括空词类)│ └───┘

\┌───┐

│逻辑式│

└───┘

b.原则部分:

(1)x—阶标理论,(2)语障理论,(3)题元理论,(4 )格理论,(5)控制理论,(6)约束理论,(7)核查理论(程工, 1994)

自从TG理论诞生以来,人们毁誉不一,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与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推动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因为在当代语言科学的各主要流派中所讨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Chomsky 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的),而且推动着认知科学的前进,并加速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速度。

4.2 语言学新流派的产生。自1957年Chmsky“革命”以来, 今年整整四十个年头。在C氏革命声浪的推动下, 四十年来的语言学基本上是环绕着两个中心在发展变化:一是原结构语言学阵地的修复与加强;一是生成语言学内部的分化与演进。

4.2.1 Chomsky的革命虽然动摇了结构主义的根基,使其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称霸地位,但并没有使其消声匿迹,而是在探索中继续发展。这种发展是在检讨往日的缺点和吸收同代其他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美国有K.L.Pike(1912~ )的法位学。Pike著述颇丰,其法位学思想集中在《语言及人类行为结构关系的统一理论》(1976)和与其妻合著的《语法分析》(1977)里。Pike认为分析人类语言行为不外如下四个原则:①单位原则。语言行为的单位由小到大是音位、语素、词、短语、小句、句子、句群和篇章;②环境原则。人类任何语言都产生与生存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现实的语言总是与特定的话题、风格、语境联系在一起;③视角原则。语言研究者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考察语言事实:静态、动态、功能;④系统等级原则,这是法位学的基石。语言行为既然是由小到大层层包容,那么各层次实际上是处在一个大的等级体系之中。等级体系又可离析为:语音等级体系、语法等级体系和所指等级体系。各类等级体系中有法位和法位段。法位段由法位组成,二者之间是包含关系。每个法位有轨位、类别、作用、接应四个特征。例如谓语动词的法位公式:

轨位:核心 类别:动词根

动词=+────────────

作用:谓语 接应:───

轨位:外围 类别:时态后缀

±──────────────

作用:时间 接应:时间一致性

由上可见,Pike的理论展示了结构主义在新时期的面貌。

在法国有A.Martinet(1908~ )和L.Tesnière(1893~1954 ),他们与Saussure的思想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却又异于S 氏的理论而独树一帜,统称为法国功能主义。Martinet的代表性著作有《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1955)、《普通语言学原理》(1960)、《句法功能研究》(1975)。M氏的学术观点与布拉格学派十分接近, 其理论要点如下:

①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表达功能、思维功能、称谓功能和美学功能都是第二位的。在语言研究中,无论是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变化的阐释,都要以功能为依据;

②语言是具有双重分节的交际工具。第一分节是符素(语素)是音义结合的单位。第二分节是音位,其本身无意义,只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前者为表义性单位,后者为区别性单位;

③语言运作的基本原理是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使人们能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语言经济原则对语言演变的特点和原因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冯志伟,1987 :135~139)。在Martinet的研究中, 着重强调了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言语活动,而不是语言。主张形式与实体并重,共时与历时并重。

Tesniere的《句法结构基础》(成书1950,1959初版,1965二版)代表了其理论思想。在《基础》中建立了以动词为中心的从属关系语法体系。T氏认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支配着其他成分, 而不受其他成分所支配。动词的从属成分有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前者叫行动元,后者叫状态元。行动元的数目不得超过三个:主语、宾语、宾语等。行动元决定了动词的“价”(又叫“向”)。如果没有行动元,则为零价动词,有一个行动元叫一价动词,以此有二价动词,三价动词。随着信息工程与语言理论的加速结合,Tesniere的理论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内外,配价理论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尤其对信息自动处理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英国有以M.A.K.Halliday(1925~)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H氏理论的直接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 J.R.Firth(1890 ~1960)。Firth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语言情境的理论, 将语义区别为“情境意义”和“形式意义”,并对Saussure的“系统”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结构”是组合性排列,“系统”是聚合性排列,提出超音段的韵律特征。Halliday作为Firth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Firth的理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近百种专著和论文。论文《语言理论的范畴》(1961)和专著《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1964)中,提出了他早期的“阶和范畴的语法”理论。H氏认为语言有四个“范畴”, 三个“阶”。四个范畴是:单位(Unit)。单位是从言语序列中抽象出来的表示一定语法模式的语段。语言单位由大到小形成了一个层级体系。分别是:句子、子句、短语、词、语素。类别(Class)。 在言语序列中, 凡是能出现在同一位置上的单位, 可确定为同一个类别。 结构(Structure)。是各语言单位组合的抽象,是单位的线性排列, 其中每个单位都是这个线性排列的组成成分。结构与类别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为前提。系统(System)。系统是H氏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其本质是语言聚合轴上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系统有三大特点:①一个系统内部的选择是互相排斥的;②每个系统的选择项是有限集;③系统中每一个选择的意义取决于该系统的其他选择的意义。三个“阶”是:级(Rank)。“级”相当于等级体系的概念,通常分为五个级,用于描写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精密度(delicacy)是决定描写精细程度的一个阶。结构、类别、系统均可依据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详细程度。精密度实际上是个渐进系。标示(exponence )是用于说明范畴与语料间的关系。到70 年代,H氏把“系统”提到核心地位,将他的语言理论发展成为系统语法。他认为就结构与系统的关系来说,系统是第一性,结构是系统体现的结果,其本身又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系统(赵世开,1990:61)。系统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层次,如语义、语法和音位,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系统来表示本层次的语义潜势,整个语言体系就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七十年代中期以来,H氏先后发表了《 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与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以及集其功能理论大成的《功能语法导论》(1985),将系统与功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体系。

Halliday发展了Firth的“情景上下文”理论, 提出“语域”的概念。把前期语域中的四个要素减为三个: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确定主题范围、参与者、环境等概念意义的选择,语旨与语义选择中的正式程度相关,语式趋向于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这三个语域变项分别与系统功能理论体系中的表意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表意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件和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关系;语篇功能是体现前两者功能的语言联接方式的集。H 氏体系中的这三种功能是纯理功能,本质是语义功能。每种功能又包含着多个语义子系统。如:

/ /过程

│ /及物性│

││\参与者

││/

/主动态

││

│ 非中动态→│

│表意功能│ 语态→│\被动态

││\中动态

││/现在时

││ 时态→│

纯理功能││\过去时

││ /语气…

││ 人际功能│ 情态…

││ \人称…

││ /主位…

││ 语篇功能│ 信息…

\\ \衔接…

({号为合取,→号为析取,即选取其中之一)

1994年Halliday出版了《功能语法导论》的修订版,对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作了进一步地阐释。

4.2.2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初在TG 内部围绕着语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结果导致内部分裂衍生出生成语义学、格语法、词汇—功能语法等派别。

生成语义学以L.R.Ross、G.Lakoff、J.P.McCawley 等为代表。生成语义学是从标准理论派生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语义与句法的关系。标准理论认为语法由句法、音系、语义三部分组成,句法是基础。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是核心,句法以语义为基础,音系以句法为基础,语用也包括在语法之中。TG提出句法有生成性,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有生成性,而且还提出逻辑是语义的基础,语义在最底层是以特征形式得以表达,可见语义在更深层的结构中就已存在。该派在70年代后期由盛转衰,(俞如珍、金顺德,1994:5 ~13 )。 1966 年美国学者 C.J.Fillmore开始向Chomsky的理论挑战, 认为范畴概念不能包括一切语言现象,必须用关系概念才能解释清楚。1968年Fillmore发表了《格辩》(Case for Case)一文,标志着格语法的建立。 格语法是从句法语义关系方面对标准理论进行了修正。主张语义结构为主,句法结构为辅。认为主、宾语等概念只是表层结构的概念,在深层结构中,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格”的关系。

Fillmore 将“格”系统化为施事格(agentive)、受事格(objective)、工具格(instrumental)、 使成格(factitive)。以后又增加了受益格(benefactive )、 来源格(source)、终点格(goal)、和伴随格(comitative)时间格(time)等。1977年F氏又发表了《“格”辩再论》, 提出生成语法关系平面,以修补原模式的不足,使每个句子都有格角色和语法关系两个平面。今天,虽然格语法兴盛期已过,但人们不会忘记格语法的贡献,它所提出的许多合理内容,已被其他语言理论所吸收。

除生成语义学和格语法外,还有关系语法、对弧语法、蒙塔古语法、扩展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等。综观当代语言学各流派,从其历史渊源关系和理论观点看,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受结构主义影响,沿着其传统发展而来的理论。如层次语法、法位学和系统功能语法;一类是受TG影响发展而来的理论。如生成语义学、格语法;一类是与两者均有联系,然而又与之抗衡。如关系语法、词汇功能语法等(俞如珍、金顺德,1994:12~13)。

4.3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

从4.2中我们可看出,当代语言学的发展, 集中围绕两个中心在进行:一是以生成语法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派;一是以功能语法为中心的功能主义派。对此,F.J.Newmeyer(1983)、G.N.Leech(1983)、T.Givon(1979)及国人廖秋忠(1991)、陈平(1987)、唐磊(1991)都有论述,本部分就是参照他们的观点形成的。

形式主义的“形式”,不是指传统意义上语言单位的外形结构及其排列顺序、分布等特征,而是指与生成语法学的理论体系相生的、以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手段的语言理论表述方式而言。可见所谓形式主义是一种理论模式。形式主义主要以Chomsky为代表, 扩展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及蒙塔古语法等均可归入此派。功能主义的“功能”所指范围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语言单位在其相关结构系统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地位,而是指语言为满足社会交际需要所发挥的各种作用。由语言的社会功能生发而构组起来的为描写和解释语言的社会作用的理论框架被称为功能主义。功能主义不像形式主义那样能立起山头、树旗帜,它只是一种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Halliday、Martinet、Kuno等人。Lamb的层次语法、Chafe语法以及Foley、Van Valian的角色与指称语法也表现出功能主义的倾向。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就其认识论基础来说是对立的。前者强调内省作用,认为人脑存在着一个心理客体——内在性语言,它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规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功能主义则认为语言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潜势,是由意义潜势所体现。语言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联的。

形式主义研究的出发点是探索人类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是句子的无限集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是从共时性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为普遍语法建立一个形式化的解释性的理论系统。而功能主义认为语言既然是社会现象,是与特定社会情境相联系的选择系统,语言能力就不限于语法知识,还应包括适应各种社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解释就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语境与功能。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透过语境与功能来解释语言形式。

形式主义刻意追求的是建立一个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的理论模型。所以在其具体操作中,不是用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对具体语言事实进行归纳,而是采用内省语料,以语感作为判断标准,用演绎的方法,依据其制订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解释语言现象,推导语言形式。功能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来源于语言使用环境和交际功能,句法不是自立、自足的系统,而是由语义、语用、篇章、功能等因素形成的。所以在其具体操作中,重视现实多种语言的语料的收集与整理,把语义放在核心地位,在归纳描写的基础上,对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以其所建立的系统功能网络体系进行解释。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学术思潮的形成,是本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的结果。二者虽然在研究的出发点、对象、目标、方法上迥异,但我们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探索人类语言奥密的道路上,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都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近三十多年来各种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各种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都无不受着这二者的影响。进入八十年代后,语言理论的发展开始出现由逆向向顺向接近的迹象。各种理论在互相对峙的同时,又相互接近,各自吸取对方的长处,表现出对立中融合的倾向。

标签:;  ;  ;  ;  

语言研究的历史阶段_语言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