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生产模式_文艺论文

论文艺生产模式_文艺论文

论文艺生产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方式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认为文艺生产方式由文艺生产力和文艺生产关系构成;文艺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生产力,是以文艺家的个体劳动和个性创造为主的生产力;文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文艺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文艺经济体制这一文艺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 文艺生产力 文艺生产关系 文艺经济体制

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类,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具有物质形态的性质,在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由文艺生产力和文艺生产关系构成。

一、文艺生产力

文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子系统,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精神资料生产的力量,和物质生产力一样也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劳动者仍然是文艺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和物质生产相比所不同的是文艺生产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文艺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修养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有一定文艺天赋的人。可以说文艺生产力是人类运用自己特有的思维和审美方式,利用劳动资料(比如笔墨、纸张、色彩颜料、画布、胶片、摄像机等等)对劳动对象(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美的人和事物)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能力。

当然,文艺生产力和一般的物质生产力相比,它就会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文艺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生产力。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文艺生产也是商品生产,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的生产。文艺生产一方面要面向文化市场,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产品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又是很难用价格来度量的。文艺产品的主要价值在审美方面,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产品是文艺生产力的特性。

但是,文艺生产又不是纯精神性的活动,它和物质生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能力,它们虽是不同的类型,各有自己的组成要素和产品构成以及生产规律,却能够经常互相渗透和结合。在文艺产品生产的初期阶段,也就是文艺产品的构思阶段,文艺生产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形态。当艺术构思已经完成,生产者想要把它传达出来的时候(比如小说创作作者就要用笔和纸写出来,然后印成书,美术创作作者就要用颜料画在画布上,电影就要把作者的这种构思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利用摄像机拍在胶片上),文艺生产就开始从精神形态向物质形态过度,最后,文艺产品是以物质形态的形式来到消费者面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物质生产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文艺生产的审美方式,从而强化和丰富了物质产品的审美色彩,文艺生产越来越广泛地借助于物质的方式,致使文艺生产的物化程度越来越高,文艺生产力的物质形态越来越强。

文艺生产力是以文艺家的个体劳动与个性创造为主的一种生产力,文艺家是文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文艺产品是文艺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文艺产品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和一般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文艺产品贵在独创,它不能模仿,更不能雷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产品是作为商品来进行流通和交换的,和物质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商品规律的制约和支配。但文艺生产是以生产审美价值为基本目的的,文艺产品要具有审美的意义,要达到这一目的,文艺生产又要受到艺术规律的支配,必须创新,具有不可重复性。商品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相互渗透是文艺生产、交换、消费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文艺生产关系

文艺生产力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人们要进行生产,还必须在生产中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仅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各个生产单位和部门都必须互相联系着。生产是为着消费的,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从社会生产的总过程来看,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经过分配、交换,最后才进入消费。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都要发生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文艺生产是文艺生产力和文艺生产关系的统一,文艺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文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文艺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文艺生产的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形式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之上的,文艺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着或阻碍着文艺生产力的发展,文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文艺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文艺生产关系。文艺生产关系必须与文艺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合,如果不适合就会阻碍文艺生产力的发展。文艺生产力的水平是很不平衡的,它既有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大机器生产(比如,电影、电视、录相带、歌带等等的生产),也还有大量的以手工劳动(脑力劳动)为主的个体小生产(比如,小说,诗歌、散文、戏曲、话剧、绘画、雕塑等等的生产),为了适应文艺生产力的这一多层次的状况,就必然出现了文艺生产的多种经济形式。在生产关系的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生产关系,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艺生产也开始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文艺生产中,文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文艺生产关系却相对比较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于是,开始还适应文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能够促进文艺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过一定的时期,就可能与文艺生产力不相适应,甚至成为文艺生产发展的桎梏。这时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达到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艺生产关系,已开始脱离了文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束缚了文艺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艺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必然带来文艺生产关系的多元化。

三、文艺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文艺经济体制

我国的文艺经济体制是在解放区文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主要参照苏联模式,适应建国后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对文艺事业采用基本由国家包起来的办法。这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文艺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从意识形态的利益出发,由国家财政把搞文艺生产的人全部养起来,文艺产品不是商品,和文化市场没有关系,要的仅仅只是社会效益。这样,就带来了对文艺生产的行政干预,比如确定文艺作品的主题,确定文艺作品的修改,决定一部文艺作品能否生产、销售等等,这样做是违背文艺产品的艺术生产规律的。因为文艺产品只有在充分的主体、充分的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来。这种文艺经济体制容易使文艺产品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从而造成文艺产品的政治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文艺生产原有的生存状态、组织方式以及供需格局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尊重文艺生产的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文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相适应。

文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艺生产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要改革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文艺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艺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文艺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文艺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也是文艺生产力和文艺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要完成文艺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要落实文艺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文艺生产单位才能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机制。由于各个文艺生产单位存在着生产力水平的差别,管理水平的高下以及所处的外部条件等等不同情况,使得每一文艺生产单位在其转换机制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也不相同。只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各种条件,积极主动地实现机制的转换,使文艺生产单位真正成为一个文艺生产实体。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艺经济体制带来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机制,比如,全国所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文艺生产以及在文化市场中的消费、流通都要以行政授权才能做出决定,行政成为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主导部分,这样势必降低文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据统计,1991年全国276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演出300场以上的共371个,占总数的13.5%,演出场次在50场以下的有686个,占总数的24.9%,其中有280个全年没有演出,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占总数的10.1%。所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生产经营实体,就应该在国家宏观调节下,实行自主经营,提高文艺生产力水平,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内部来说,文艺生产单位要以市场为取向强化内部管理,自主经营,建设起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由国家养专业作家的体制,现在在世界上大概只有朝鲜和中国大陆还保持着这种体制,这实际上也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一旦成了专业作家,就被国家养了起来,就不必为生活发愁,可以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拼死拼活地去进行文艺创作,那么深入生活的口号就很难实现,优秀的文艺产品也就很难问世了。中国当代作家在总体水平上比现代作家低得多,这和他们被养起来不无关系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打破专业作家终身制,实行聘任制。文艺生产单位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全部人员,都必须通过签定聘任合同,才能确定劳动关系,获得劳动岗位。确定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利益关系,在内部分配上,工资与岗位直接挂钩,使收入和岗位职责密切相连。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形成竞争和人才流动机制,达到分配和效率相对应,使文艺生产单位的分配制度更趋符合文艺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形成自我积累机制。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很多,比如,政府直接投入,政府对文艺生产的投入一般是采取一般支持和重点扶持的方针;社会赞助,改变过去只靠国家投资进行文艺生产的局面,变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进行文艺生产的新格局;建立文艺基金,引导全社会对文艺生产进行资金投入;政府文艺经济政策的优惠,这是政府对文艺生产进行间接投入的一种方式,国家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对文艺生产进行投入,对不同的文艺生产可以实行差别利息、低息或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国家对文艺生产的税收和上缴利润可以适当返还文艺生产单位等等。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文艺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

文艺经济体制改革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文艺生产要面向市场。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文艺格局,过去那种文艺靠养活的局面发生了变化。过去忽略了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只讲生产,不讲交换,不讲销售,文艺生产是统产、统购、统销,产品规范化,品种单一,形式单调,不能发挥文艺家的创造精神,不能发挥文艺的多种价值功能,造成产销不对路,导致了文艺市场的失调和萎缩,收不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靠国家补贴来搞文艺的局面。市场意识在文艺生产领域中的确立,使文艺能够正视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能够有效地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市场经济扩大了文艺的生存空间,形成文艺生产的多元化格局。文艺产品已逐渐呈现出多种的价值功能,具有认识的、教育的、审美的、娱乐的等功能,更能适应社会和读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市场经济使各种文艺产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文艺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例如,王蒙、冯骥才等一批纯文学作家也创作出了《名医梁有志传奇》、《神鞭》等艺术质量较高较有影响的通俗文学作品。文艺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市场经济凸出了文艺的商品属性,有利于人们象消费物质产品一样消费文艺这种精神文化产品。一旦文艺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那么,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将对文艺生产具有一种刺激和促进作用。文艺产品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产业的一个重要部类,它的生产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要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制约,要受到消费者的趣味和精神需求的制约。所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文艺产品,它是以是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是否畅销为标准的,是以刺激新的消费兴趣和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为目的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模式,使生活方式多样化,刺激了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打破了原有的文艺生产方式,直接刺激和推动了具有典型的文化消费色彩的文艺产品的生产。

注释: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标签:;  ;  ;  ;  

论文艺生产模式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