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论文_黄艳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 心内四科 830011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 择我科收治的慢性心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减少(P<0.05),但实验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焦虑;针对性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预示着心功能处于进行性恶化的过程,患者受疾病的影响,一般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情绪,给其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1],因此,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以改善其焦虑状态十分的重要[2]。本文为进一步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特选择了我科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的基线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慢性心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实验组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09±5.32)岁(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3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比值为24:26,其中包括17例Ⅰ级患者、23例Ⅱ级患者及10例Ⅲ级患者。

对照组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36±5.66)岁(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4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比值为26:24,其中包括18例Ⅰ级患者、22例Ⅱ级患者及10例Ⅲ级患者。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医生的指示下,监督患者按时用药,并告知患者按时用药的重要性,定时查房,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并记录于护理文书上。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1)音乐护理:在室内播放悦耳的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并可主动询问患者喜爱的音乐曲目,刻录成碟,在病房内进行播放。

(2)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在室内种植新鲜的花草,保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并拒绝闲杂人等打扰患者静养,将床单、窗帘更换成暖色调颜色,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心情。

(3)心理护理: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出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故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焦虑,主动了解患者的主诉,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确保患者的情绪平稳;邀请治疗成功或者疗效显著的患者来院与患者分享治疗心得,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4)娱乐护理: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例如象棋、扑克、表演等,以充实患者的内心,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进行观察,睡眠质量评分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评定,患者根据自己的睡眠状况进行口头评分,护士记录,总分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1.4 数据处理

睡眠质量评分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以95%作为可信区间,睡眠质量评分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当两组患者的P值小于0.05时,代表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减少(P<0.05),但实验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表(分)

注:与护理前相较,*P<0.05;与对照组相较,▲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性较差,且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恶化、体能的下降,患者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给其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十分的重要。

传统的护理模式无法较好的顾及患者的心理情绪,缺乏人性化的特点,患者的焦虑情绪得不到改善,护患关系也较为紧张[3]。针对性护理干预中的音乐护理、环境护理及娱乐护理均是围绕患者焦虑情绪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其共同目的均是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较,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但在护理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可在意识清醒、行动自如的情况下进行娱乐活动[4]。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故认为,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素芳.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78-79.

[2]张川林,张泽菊,牟绍玉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183-186.

[3]陈娟,赵书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60-364.

[4]张英,吴金凤,李文玲等.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41(11):1363-1364.

论文作者:黄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论文_黄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