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校长论文,策略论文,角色定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3)02-0048-05
一、教育家型校长应是校长的专业追求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规定,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教育家型校长是校长群体中的一员,和其他校长一样,承担着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任务,通过自身的工作,影响着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但是,教育家型校长是校长群体中的佼佼者,与普通校长不同,教育家型校长不应拘泥于学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与凝练工作经验,形成独特的教育管理智慧。教育家型校长要擅于反思教育的本质,对教学工作有着系统而丰富的了解,对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教育观;要精通人才培养规律,具有高明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懂得如何教学生,还懂得如何教老师,擅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具有高超的领导管理能力,擅于凝聚人心,能够将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成功迁移给学校全体成员,使他们齐心协力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因此,教育家型校长是集教育思想者、教育教学专家与团队领导者为一身的杰出教育人才,具有极大的教育抱负与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取得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能够为特定阶段的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虽然全国的中小学校长并不一定都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但是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是所有校长的专业追求。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
校长的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也需要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加以贯彻和深化。因而,简单地阐述什么是教育家型校长以及教育家型校长的标准,并不能使人们直观感受到教育家型校长在学校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只有将教育家型校长的工作和任务具体化,才能更有益于教育家型校长的识别与培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的要求,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更需要明确他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只有深入分析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实践和专业成长。
(一)学生道德观的塑造者
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水准应体现一个时代最高的道德要求。时代呼唤教育家型校长,让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执掌教育,也意味着将对人类和社会的道德期望托付于校长,期待他们成为灵魂的塑造者与道德的引领者。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观来自于日积月累的人生阅历及深厚学识,来自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髓。对于当代所面临的道德危机,教育家型校长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导师,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时刻用高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培养出真正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因此,教育家型校长应将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作为终身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学生学业成就的推动者
学生学业成就不仅仅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包含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家型校长应将推动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视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视学校为改变学生命运和人生的地方,珍视每一个学生,既尊重他们当下的表现,也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许。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引导他们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不仅是教师或班主任的职责,也是教育家型校长需要钻研的课题。只有校长成为推动学生学业成就的行家里手,才有可能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时,教育家型校长还需要借助管理与领导的力量通过不断分析学校及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指导原则,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不断改进课堂与教学,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业成就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确保全体教师能够自觉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进步。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者
教育家型校长对学生培养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基于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深刻洞悉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培养目的。虽然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权限有限,所开设的基础课程需要服从国家的统筹安排,并要应对各种升学考试与竞争压力。但是,“考什么科开什么课,考什么内容教什么题,多考多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1]的现象绝不应出现在教育家型校长所在的学校。教育家型校长要能够站在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最前沿,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掌握课程设置的方法与规律,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暂时无法根本改变现有教育现状和评价方式的大背景下,他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当下的考试制度,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和考试成绩,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更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架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与先进性,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教育家型校长应深入课堂,花费大量时间与师生交流与共处,随时随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他们应熟知学科特点及因材施教的规律,通过观察,敏锐捕捉到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他们应擅于发现教师教学活动的闪光点,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并积极营造共同分享的组织氛围,鼓励教师分享各自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经验,以帮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他们应有自己独特的沟通风格,擅于创造机会与教研组长、班主任、普通教师坦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看法,指导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更应该关注与学生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看法,为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提供帮助,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教育家型校长应深知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应懂得如何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改进紧密结合,并付诸实践。教育家型校长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参加几次会议或培训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中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首先就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的学习标杆。他们应懂得如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及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深入研究教学问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懂得充分利用每一次专业化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一次培训在全校范围的作用与影响,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结者
教育家型校长应懂得如何构建一种机制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的监督有正相关关系,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2]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父母都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并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引导家长关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定期安排家长见面会或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具体情况,并询问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和想法,倾听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还要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之外仍能够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总之,教育家型校长知道成功的教育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他们懂得如何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与他们一起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而努力。
三、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策略
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考,设计一整套的培养方案。通过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要想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长,首先从源头入手,通过选拔让能者或有潜能者居其位;其次,改进培训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校长端正角色,做对、做好分内之事;最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校长行为与角色胜任进行评估与反馈,有针对性地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一)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
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当校长,更非所有的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而言,需要选拔具有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潜能的优秀教育人才,给予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历练,才能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人才储备。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应该有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至少应包括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教学与学习能力、领导力与管理战略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区分哪些素质是“可习得的”,哪些是“不可习得的”。“可习得的”的素质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而对于“不可习得的”素质,往往是个人固有的思想和品质,通常难以改变或转化,如果让一个不具备成为优秀校长的“不可习得的”素质的人担任校长职务,就很难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
中小学校长通常来自教师群体以及教育学者和教育行政官员,针对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校长,需要根据选拔标准设计多样的选拔方式方法,综合运用面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式,以保证不同经历的人都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完整展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可以使选拔更加科学有效,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二)构建高效的培训机制
虽然教育家型校长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培训活动都有助于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但是培训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过程中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高效的培训机制、优化培训活动,对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家型校长的培训也是校长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培训要结合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要求,制定科学的培训目标,设置完善的培训课程,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加强培训机构及培训师资建设,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已有很多有效的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目标培训模式和校长群体合作交流模式。[3]目标培训模式,是对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具备的各项技能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使校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培训结合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具备的新观念、新思想、需要具备的教学指导技能和领导管理能力,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结合实践问题与情景展开培训,以提升校长解决工作困境和迎接挑战的综合能力。校长群体合作交流模式,则有助于校长分享各自的办学经验,交流办学思想,反思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教育家型校长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的凝练,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阐释的高度,为优秀教育思想的孕育创造条件。
(三)优化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评价,意在通过评估其是否完成了教育家型校长所达到的角色要求,从而推动校长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与自身修养,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评价需要有科学的评价准则与标准。评价指标的设置,要契合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将校长应该做的事情具体化,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并尽量做到可观察与可测量;评价内容要尽可能切合学校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要真实反映校长的工作实际,所设标准要科学、合理与可行。
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评价,方法上要强调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相结合。非正式评价是学校内部评价行为,可为校长提供经常性和细节性的反馈意见,促进校长不断改进领导行为;这种评价方式是校长自我审视的过程,有利于校长自我反省与反思,端正教育领导者的角色,更好地胜任校长角色要求。正式评价更多的则是外部评价行为,是对校长一定阶段的领导行为的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对校长办学成果的直观判断,往往还会涉及到校长的聘任与薪资水平,但由于办学的迟效性与长期性,过于注重阶段性与短期性效果的评价往往会给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将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结合起来,着重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自律”精神,再用“他律”规范校长行为,内外结合,共同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健康成长。
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一定时期教育要求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教育家型校长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引领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要根据教育家型校长角色的要求,把握教育家型校长培养规律,制订科学的培养策略,为校长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培养造就新一代教育家型校长。
[收稿日期]2013-02-10
标签:角色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