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目标:从谎言到现实--从政治课的教学感受_政治论文

情感目标:从谎言到现实--从政治课的教学感受_政治论文

情感目标:从虚浮走向真实——从一堂政治课的教学感受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浮论文,政治课论文,走向论文,目标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高度概括,后者又可分解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为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有效落实,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目标的实现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关注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而且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采取有效的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其次,情感目标的实现是落实新课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的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也体现着一种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学习是由情感发动、控制的,是在真实情景中发生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具有个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知识中还包括不假言说、不可言喻、无法客观地编码或表征出来的所谓“默会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的获取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必然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行教材通常都是以知识板块为主题的形式呈现的,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与贯彻一般容易理解,也较容易为广大教师所重视,但是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则往往流于形式。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目标,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政治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现结合“价值与价值观”这堂课的教学感受,谈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探索与思考。

1.目标引领——正确把握情感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一,其途径是通过师生一系列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情感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比如,教学“价值与价值观”一框内容时,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和物的价值不同。人能够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价值,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二是只满足自己的小利、走不出自我怪圈的人生是狭隘的,走不出自我天地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情感目标的科学合理设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要有引导作用。对照“价值与价值观”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无论是在新课教学中的认知活动,还是在观察生活、问题探究中,我都做了精心的思考和设计,每一环节的确都能指向情感目标,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对人生的态度、价值观的选择等重大问题也得到了升华。

2.以文载道——渗透于具体的认知活动之中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具有整体性和融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它们单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不能想着在完成其中的一维目标后再去落实别的目标。

课堂实录一: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肯定会有难以理解的问题,请问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学生1: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帮助:(1)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学生2:教材上提到“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那么,能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

学生3:教材提到“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不同选择”。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为什么这里用的是“决定”,而不是“影响”?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大家也是一个互帮互助的集体,哪位同学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惑呢?

学生4:我来讲讲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学生5:关于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我有一点认识……

学生6:……

教师:同学们的思路很开阔,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有深度,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甚至还没有真正理解。比如,刚才提出的“为什么是‘决定’,而不是‘影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具体内容略)。

这一教学片段的设计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而且还要会学习,否则是提不出问题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提问的方向,而且要有针对性的点评。因此,很多政治教师不敢尝试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怕被学生“问”住了,然而正是这种“问”,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智慧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地获得体验。

3.联系生活——在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中感悟

创设“生活真实”的情境,使课程内容生活化是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传统观念的课程就是科目,课程内容就是各科的书本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往往就是识记、理解、掌握与应用书本现成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联系,也无须关注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达成“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生活化,即教学内容要接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情感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课堂实录二:

教师:刚才在问题的提出和解释中解决了部分同学学习中的困惑,我们也理解了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二者是统一的。下面来看一段有关我校校友的材料。

材料:国家民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颁奖典礼,重点表彰2008年度在慈善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个人和慈善组织。我校校友、著名企业家董才平榜上有名,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光荣称号。董才平成为武进“慈善之区”的楷模,捐赠额多达1.7亿多元(包括在我校设立80万元奖学金)。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董才平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回答、评价和补充。略)

教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本地区,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很多个董才平,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回忆你想起的感动人物,并说说这些人物为什么使你感动?

学生1:我想说一位在我们身边的感动人物,他就是我的班主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他除了对工作十分敬业外,还不远千里资助河南新县的贫困学生……

学生2:(眼中含着泪花)我觉得最感动的是在汶川地震中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无数教师。他们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因此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本片段的设计就是在教师列举和学生提供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创造价值,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

4.情感体验——在问题探究中触及心灵

从本质上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错误的选择又是什么,甚至可以强迫学生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有意义的知识并非要求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课堂实录三:

教师:前面在回忆感动人物时,有同学提到汶川地震中的老师。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几位老师: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完成了生命的接力——教师谭千秋

救下13个学生后,她留在最后,再也没有回来——教师严蓉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教师张米亚

(一位学生朗读他们的事迹材料,教室里非常安静。)

教师:同学们,如果他们当选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并谈谈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

(几分钟后,很多学生举手并要求朗读自己写的颁奖词。下面摘取两位学生写的颁奖词。)

学生1: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是你用生命谱写了爱的赞歌,是你用自己的陨落托起学生生的希望。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从来不用交换来实现价值。是你给我们带来爱与奉献的启迪,这启迪让我们泪流满面。

学生2: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的心岂能不痛?目睹养育自己的亲人命丧黄泉,他们的心岂能不泣?只是他们的心在呐喊: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但我更是一名人民教师,千千万万孩子的父母!

体验是一种奇特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感悟,这些感悟有时会使学生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正是这种体验,教师根本不用说大道理,一切尽在学生的颁奖词中,甚至我觉得“并谈谈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这一问题也是多余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需要长期养成的目标,通过目标所期望的不仅是学生正确观念与行为的逐步形成,尤其期望他们伴随着正确观念形成而产生的多样性、个体性反应,促使他们对特别感兴趣的或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反思,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

标签:;  ;  ;  ;  

情感目标:从谎言到现实--从政治课的教学感受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