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探讨论文_张腾,原晓斌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探讨论文_张腾,原晓斌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摘要: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给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尤其是水灾,更是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害。为应对灾害发生,国家提出了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构想。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民众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减少民众受灾程度,更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改变传统的错误建设思想,利用新形势下对于水系建设的相关要求,构建出适于民众居住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且不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构想,目的在于合理利用水、土地等资源,并且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的时间较长, 因此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水系规划设计。为了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国家和城市建设规划单位需注重城市水资源规划设计,不断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以及大力宣传海绵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建设的必要性,对海绵城市建设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让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成为中国未来的一种长效机制,为我国人民共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一、概述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将城市比作海绵,从而有效的收集利用水资源,而非使水资源大量流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面对城市雨水问题,我国采取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整体水环境,促进城市对于雨洪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形成良好的水循环。国外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相对深入,已经有不少优秀的实践案例,可供我们借鉴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现状,维持原有的自然水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不再填湖造田、削山建城,合理地利用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能够可持续的雨水循环系统。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不够。海绵城市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即使国家大力支持、倡导海绵城市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地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严重缺水的自然现状,以及多年来由雨水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并没有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雨水泛滥所导致的灾害。所以对于将雨水变害为利的海绵城市建设认知也不够深刻,因此,导致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不够,很难推动其发展。城区范围内“绿色海绵体”不足缺少绿色海绵体不仅是城区内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全国范围内,缺少绿色海绵体的城市也数不胜数,这就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现状。出现问题就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房地产商开发,随着土地价格疯涨,开发商以利为本,不舍在高价买来的土地上规划园林区,导致建筑密集,绿化减少。伴随着城区内绿化建设的锐减,不透水沥青路面几乎遍布全城,可“吸水”的绿色植被数量十分稀缺,海绵城市中最重要的“渗水”得不到最基础的保障。

2、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设施,基本为混凝土、钢筋、水泥等,这些材料无法吸收水分,并且很多城市并不注重绿化建设,且绿色植物的吸水能力是有限的,导致能够能为海绵体的材料较少。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持,况且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并不充足,无法研制出能够长期渗水的大面积海绵体材料。材料的不足、技术能力的薄弱以及投资成本不足等多项因素是阻滞海绵体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3、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支持稍有欠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个比较新 颖的城市体系,作为新鲜事物,目前,并没有在全国 大范围实施,目前在西咸新区等试点城市进行建设。我国国土东、西跨度较大,每一座城市由于经纬度不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许多政府提出的新政策、新法规,还需时间来逐步推进实施。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还欠缺全国性的法律和规范来支持,缺乏行业内的统一建设标准。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1、完善海绵规划与设计。作为重中之重的海绵城市规划,首要原则理应是尽最大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其次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各区域的关系,整体系统而非孤立地看待片区生态功能。既要看到汇水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又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以防止上游不涝下游涝、地势高处不涝地势低处涝、管网前端不涝后端涝的情况。同时也要注重碎片式海绵体的集少成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将每个小区、每条道路,每个公园,每个区域都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来规划和实施,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多方面着手,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方式组合,从而在整体上实现海绵化。

2、合理选择控制指标。一般来说,“峰值控制”的要求比“总量控制”要高,这不光涉及到当地标准的制定,更涉及财政经济负担。是选择大量资金的投入下,用“总量控制”保证中小雨不积水,面对每年如期而至的暴雨所带来的损失依旧束手无策,还是选择直接提高预算进行“峰值控制”,一次性根本上解决暴雨的侵害,是对各地政府的魄力和城市规划者前瞻性的考量。

3、有机结合“灰”“绿”设施。海绵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应该尊重科学,不能过分夸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否则,如遇大暴雨,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没有一定规模的雨水调蓄池,没有合适的行洪通道,城市依旧会面临内涝的问题。灰色雨水设施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机结合,才是实施海绵城市的根本路径。但如何将地下隐蔽的工程与地上可视的风景相协调相融合,则是海绵城市设计建造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4、加强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在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必然会给市民带来不便,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了解。可结合城市公园建设、棚户区改造、道路铺装、绿化景观提升等项目共同完成雨洪系统改造,防止建设过程中多次对城市“开膛破肚”,引起民众的不满。我国的新建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绿色建筑是海绵城市的主角。绿色建筑成本每平方米至少300 元,高级绿色建筑可达800 元。如将其分摊在房价中,价格显得很突兀,这造成许多中小城市绿色建筑推广不普及。实际上,绿色建筑成本虽然有所增加,但3-5 年便可回收成本。为推进海绵城市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可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于建筑小区、工业园区等,可采用绿色审批、费用减免、贷款优惠等政策引导,鼓励开发者建设者主动自觉地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建设场地内。

总之,由于我国水源十分紧缺,而遇到暴雨又使城市内涝严重,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就是给排水的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质量,对给排水进行合理布局,并充分结合城市水的渗、蓄以及滞方面,从而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安全、舒适。

参考文献

[1]李进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4):71.

[2]陈灵凤.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路径探索[J].城市规划,2016,40(3):02.

[3]李俊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J]. 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23

[4] 李彤明,品一,朝林.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2014,58(5):23—31.

论文作者:张腾,原晓斌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探讨论文_张腾,原晓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