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泰华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近40年来泰华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泰华文学40年概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论论文,泰华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泰华文学的40年间,是风雨交加、繁花纷呈的40年。20~30年代前后的华文文学,经历了酝酿、萌芽的阶段,亦即从逐步兴起到蓬勃发展的阶段。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历程,都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息息相关,因此,谈泰华文学,应该从源头谈起。

泰华第一份华文报纸是《汉境日报》,1903年创刊(泰京广肇会馆之广肇医局创立碑记上刻着该报捐款字样),其后则是《美南日报》。当年由萧佛成主办的《华暹日报》,这份具有历史性的报纸,其前身就是《美南日报》,后又易名为《湄南公报》。湄南公报分家为《启南日报》和《华暹日报》。继之于1909年先后出版了《同侨报》、《中华民报》、《中民日报》、《联侨报》、《国民日报》及其姊妹报《民国日报》、《曼谷日报》,还有《华侨日报》、《晨钟日报》、《民众日报》、《暹京时报》、《中国报》、《中原报》等。各华文报大都设有副刊,尤其是文艺副刊,稿源来自报社本身的主持人、编辑和移民来泰的华文人才等。然而,这些文艺作品,在那种动荡不定的年代只是时代的点缀品,绝不是时代的主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华文文学,只是一首高昂的前奏曲。

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时期的国民日报的副刊《国民杂志》。当年的《国民杂志》副刊的编辑是范正儒,后由方修畅、黄病佛等主持。这个文艺副刊办得有声有色。后来《国民杂志》取消。另辟《彷徨》及《前驱》两个副刊,前者发起人有方修畅、郑铁马、(郑开修)、黄病佛、谭金洪和吴乃青等,后期还有林蝶衣、翁寒光、丘心婴等加入。当年还出版了几本文艺书籍,计有柳烟(方修畅)的《回风》小说集,铁马的小品《梅子集》,蝶衣的小说《扁豆花》及诗集《桥上集》、《破梦集》,谭金洪小说《禁果》等。这两个副刊虽不属於国民日报,但有彷徨社几位名将在主持,确是热闹一时。

谈到国民日报的《国民杂志》,还得谈1938年后出版的《中国报》及其文艺副刊《复兴》和中国周刊,都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年的作者有吕咪、潘公辅、郑铁马、黄崇治、徐庭焕、方涛、艾虹、曹圣、余溅冰、天晓、沙汀、白羽、凌燕、辣椒、南哨、卢鸿、侠魂、罗怡、罗苹、沙川、波尔等。这时候,泰华文艺已开始是一片蓬勃景象了。

作为中国报的姊妹报《中原报》,在组织上更趋完善。其文艺副刊《南辰》和综合性副刊《万象》,都十分有特色。

总而言之,1926年后的一段时期和战后从中国移民而来南洋一带(尤其是暹罗),不少知识份子从事文化教育、心贤(会计),新闻等岗位,这无疑给当时的泰华文学注入了新血,为繁荣发展华文文学史,做出了贡献。

这种贡献的体现,最为突出的是1936年泰华文坛悼念鲁迅先生所掀起的一次空前文学活动。当年的华侨日报翔实地报道了这次活动。以大量的资料、文字用专号形式刊于《华侨文坛》(黄病佛主编,后期为丘心婴主编)。作为历史性的资料来说,具有十分珍贵的一面。同年11月初,泰华文化界假曼谷光华堂举行隆重的追悼鲁迅大会。同时,华侨日报的《星期论坛》副刊还刊出了专题论文《追悼鲁迅先生》以号召,发扬鲁迅先生精神,并肯定了大会的成就。在大会后不几年,由於日本侵华及南进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各种刊物报纸均告停顿,因此泰华文坛也就处在窒息时期。一直到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泰华文学才得以复苏,一些热爱中华文化的有志之士,从黑暗中挣扎过来,继续为泰华文学努力耕耘。这时期,是一个复苏时期。

泰华文坛从50年代始,中原报的《大众文艺》,光华报的《新生》和《年青人》,全民报的《全民公园》等文艺副刊,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培养了一批富有创作活力的有思想的接班人。因此,本文着重在50年代初期始到90年代这段时间的泰华文学概况,由于手头资料不十分齐全,恐怕遗珠甚多,文坛前辈、友好多多指正,则幸矣。

二、50~60年代的泰华文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无疑给泰华文学带来生机。当年全民报的《全民公园》,(林青主编)、中原报的《大众文艺》(先后主编者为张综灵、谢维藩、潘公辅、萧汉昌)、《万象》综合性副刊(方修畅主编)及光华报的《新生》、《年青人》(依次主编者为已故的连吟啸,周业、笔名李若豪:老报人李侠、最后长期由曾祖武接手)和《中华日报》的《文学》、《朝花》(均为史青主编)、《大时代》(陈宾主编)等副刊,都拥有自己的一批作者,各具千秋。各报文艺副刊都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主。作者群中以中青年为最,老年者少。

这些作者,以充满活力的笔调和对社会之热爱,在文艺副刊上写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文字,对推动泰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个时期,虽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存在,但泰华文坛却呈现出一片热烈气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此外,各种形式的华文教育也具一定的重要性。例如,当年的黄魂中学(位于素里翁路,十年前已拆除)的夜学部,在教师林长旭、吴乾衍等指导下,各级学生常常举办有关讲座、辩论会等,在国文、写作上都大有裨益,不少文艺作品的作者由此而产生。

《半岛文艺》于1953年3月出版,创办人为陈仃(林青、已故)、陈高群、(郑羽,已故)、王风(彭景涛,已故),主编者是林青。《半岛文艺》以小说等为主,副以历史掌故改编、诗歌、漫画(当年漫画都出于李雨青手笔),共出版了32期。可惜,《半岛文艺》虽蓬勃了一个时期,但最终还是为当时的政局变化而不得不停刊。

1954年到1956年间还出版了《玫瑰》半月刊(由当年报坛人杰张综灵主编)、《椰风文艺》半月刊(乃北主编)、《黄金地》文艺月刊(天风主编)、《热带风》月刊(只出版了十期左右)及《繁星》月刊、《泰华文学》等,都只出版几期便结束。其中于1955年出版的《曼谷风》周刊(陈陆留主编),是一份文艺气息浓厚的刊物,也命运多舛。

1956年出版了《曼谷新闻》,创办人有林炳亮、方思若、何纪文、周腊夫(周文臣)、李志诚(李不直)、陈静和陈川等。《曼谷新闻》的文艺副刊《曼谷公园》,曾先后主办了两届短篇小说金牌奖征文比赛。当年活跃的作者有黄水遥、何平阁(陈高群,丽的呼声电台名华语播音家,报人,已故),林光辉(徐翩)、黄兰圃、李志诚、洪活市、沈逸文、倪长游、亦非、(陈英赏,已故)、陈琼(吴继岳,已故)、林长茂(陈珊)、韩江(易水寒)、许静华(李虹,已故),丘陵、林炳亮……当年的长篇接龙小说《破毕舍歪传》就在《曼谷新闻》小说版上刊出,由亦非(陈漫即陈英赏)、亚子(李栩)、倪长游、沈逸文、东方飘、笔匠等人执笔。此外,当年作者尚有陈琼、黄沙扬、黄思慧、李虹也为该副刊投稿。

从1953年4月始还出版了属於综合性的文学杂志刊物,其中有《华侨新语》半月刊,由许征鸿主编。许多名家如:柳烟(方修畅,名报人,已故)、连吟啸(已故)、李止戈(光华报社长,已故)、姚万达(已故)、浪花(黄道)、曾祖武(已故)、卢静子等既是合作者又是作者,尚有华生、史苑、小司马、怀远、马如龙等人为该刊写稿。可惜亦只出版了12期(后两期即11、12期合为一本),虽然其畅销达3000多本,但仍然逃不过政治限制问题而停刊。《中泰译丛》月刊则以译作为主,作者有谢犹荣(已故)、翁寒光(1994年8月去世)、黄汉良(已故)等,其他尚有《窗》,主办人为陈宾、李其森(为原中原报社长李其雄之弟)等。《大家看》、《时代画报》、《良友月刊》和《联友画报》等。

在1958年出版的《七洲洋》月刊,创办人为克夫、黎毅、陈汉庭、寒菊等。《七洲洋》属纯文艺刊物,只发行了19期则因经济问题而结束。当年为该刊写稿者除以上合办者外,还有韦文(史青)、海兰(陈颖)、白令海、陈中岳、叶群、梁风、征夫(叶树勋),李虹、洪浓等。在发行期间还举办过一次短篇小说征文比赛。同年三月份出版的《华侨周报》,其副刊《绿洲》为林宏主编(即林荫,现为工商日报负责人),社长则为苏强(苏醒)。其他如《图画新闻》、《曼谷文摘》等亦因种种原因而停刊。

1959年时,《京华日报》创办,其文艺副刊《文苑》、《新青年》由廖啸云主编,当年作者有毛草等。到了1960年华风周报出版,由方思若主编。作者群中有沈逸文、倪长游、刘白、亦非等。并由亦舍(倪长游)、亦非、陈琼、沈逸文、红缨(郑玉洲,名报人)、李栩、白翎、乃方、李虹等合作写长篇接龙小说《风雨耀华力》,曾轰动一时。同年中华日报创刊,副刊《大时代》、由陈宾主编,作者有洪冰、毛草、野草等。

60年代的京华日报辟有《星期茶座》,由萧汉昌主编。泰南贺家兄弟(贺金、贺玉、贺满、贺堂)曾主办一份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主的《泰南文艺特辑》,但只出了15期。

纵观以上泰华文坛概况,可以说战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是最活跃的时期,各种类型的刊物,包括周报、月刊、日报、杂志的文艺性质副刊,都拥有自己一批忠实的作者,内容亦多侧重现实,编排也多姿多采,且具特色,稿费也不菲。可惜,不是因经济问题就是政局变化而被迫停刊,使众多写作人失去精神上的依靠,终致弃笔从商,另谋出路,各奔前程。从此,泰华文坛终於从盛到衰,沉寂了一个时期。

泰华文坛之沉寂,另一主要原因,则是当时华校、华文报纸之被封,华文教育大大地受到影响,乃致使泰华文艺发展间接的受到损害。因此,当年的并非正式的华文教育,如家教、小组也就像雨后春笋相应而生。泰华的一批文艺作者,不少就是从小组而来的,他们中如贺雯(何纪文)、梁风、许静华……这时期的中中小组也颇负盛名,培养出来的写作人,至今还在从事写作,成为泰华文坛的中坚份子,其中如黄华强、罗英杰(梦祖)等,弥补了那个时期的空白。

总而言之,泰华文坛尽管道路曲折,但泰华文艺工作者仍然执著地从事艰苦的创作,盼望着黎明的早日到来。

三、中泰建交前后的泰华文坛动态

中泰建交前,由于当时的政局关系,泰华文坛处在一个不振之局面。虽有四大报,副刊主要靠剪刀政策,本地作品无法伸展。直到1970年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泰关系的改善,间接的给了泰华文艺复苏的机会。1958年底被勒令停刊的《中原报》,终于在1974年获准复刊,并于同年六月以《新中原报》名称出版。《新中原报》筹备出版后,所重新组织的原中原报大批人才,在报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5年《新中原报》的大众文艺版在魏登主持下,举办了《泰华金笔奖文艺比赛》掀起了一股文艺热潮,重新鼓动起众多新老作者加入比赛行列,给沉睡的泰华文坛带来了生机。

虽然1975年7月中泰建交公报签署后,两国友好关系日趋正常化,但华文报的命运仍因种种原因而受影响。1976年10月6日,《新中原报》、《中华日报》、《东南日报》同时被封。因此,各报的文艺副刊亦因此而告终,泰华文艺作者又一次遭受打击,被迫封笔而专心从事他业。经过将近十个月后,即1977年7月份,《泰商报》(晚报)获准出版,其文艺副刊由陈亦明(已故)主编。正值泰商报文艺副刊搞得有声有色时,1978年4月份《中华日报》获准复刊。《新中原报》的大众文艺版由魏登主编,《中华日报》的文学版由李雨青主编(继而由刘利可主编),其《湄江》则由萧汉昌主持。由此泰华文艺界又呈现出生机,各文艺版的作者有陆留(澄江白水、陈南江)、蚁毅(蚁光汉)、李栩、巴尔(颜璧)、李可儒、白茶、沈逸文、江林、林林(洪林)、许心怡、林牧、夏煌、子帆、诗雨等。

四、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泰华文坛

70年代后期(1978年),随着几家华文报(中华、新中原、泰华报)的复刊,各报的文艺版也随之复刊。复刊后的《泰华报》,也设了文艺版。当年陈宾主政,特登门邀请洪林主编《文艺》。当时的文艺版拥有的作者韩牧(洪克勤)、沈逸文、蓝天、自然、原甸、武陵、光远、陈文光、一笑、巴尔、野草、杨一舟、蒲公英、帆影、楚文、洪荒、黄诗通、徜徉、李虹等。《泰华报》当年拥有一批实干的编辑人才,包括李孝嘉、李行、陈宾、陈陆留、黄华强、许耐松等。《泰华报》本具有优越条件,但可惜因经济问题,而被迫于1979年底停刊,殊为可惜。

80年代是泰华文坛活跃的时代。1980年元月《新中原报》大众文艺版在魏登主编下又举办《泰华短篇小说创作金笔奖》征文比赛,起了催化作用,再度提高了泰华新兵老将的写作热情,掀起另一次的高潮。当时参赛稿件共90余篇,入撰者共46篇,最后经评判而选出16篇优秀作品。

征文比赛结束后不久,魏登另有高就,出掌新开办的中原日报《大众文艺》主编,至此新中原报的大众文艺版,暂由钟世城接手。由于新中原报社长孙展飞于5月23日被凶徒狙击于报社营业部门前,而伤重不治。因此,《新中原报》处在一个不安定局面。《大众文艺》在易主未定状况下,仍然坚持着保存下来。同年12月,在吴金城、林宏主持报社日常工作时,文艺版由洪林主编。除文艺版外,还另有文艺副刊《新风》和《教与学》等皆由洪林主编。1982年中期由陈陆留接手主编《大众文艺》,在此期间,陈氏尽责编务,美化版位,联络作者,是一位埋头而默默工作的人。其除热爱文艺外,还酷爱盆景,曾举办过一次盆景个人展。然而这样一位忠于文化事业、为人诚恳的文化人,最后却郁郁而死,身后冷清。

继1980年征文比赛后,1983年泰华写作人协会和《新中原报》联合主办《八三文艺征文比赛》。这次征文反应热烈,实际参赛作品(包括外地来稿),有小说、散文、诗歌约三百篇,创泰华征文比赛之记录。获选作品共有39篇,除设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的一、二、三等奖外,还有十名优秀奖。这次征文活动,在发展泰华文学史上是具有一定贡献的。

1988年《新中原报》为创刊五十周年(连当年中原报算在内)之际,举办第四次征文比赛《泰华短篇小说创作金牌奖》,应征入选稿件约一百余篇,入选优秀作品19篇,除前三名外,还设16名优秀奖。

除了《新中原报》的大众文艺版每周三次外,还有《中华日报》的《文学》文艺副刊。该刊初由魏登主编,次由潘公辅主编,再由许征鸿主编。当年的《文学》在选择优秀作品方面另有独特手法,许先生自己组织一个评选委员会,由翁寒光、方修畅、姚万达及许征鸿本人等名家组成。选出一年来的优秀者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以奖金作为奖励。

1989年11月《星暹日报》和暨南大学泰国校友会联合主办《泰华短篇小说创作金牌奖征文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85篇,入选作品39篇,最后有11篇获奖。

此外,中泰作家的互访活动,对推进泰华文学界的发展,促进中泰文学交流也起了一定作用。从80年代起,中泰作家互访、交流增多,如1983年10月由陈残云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泰;1986年,由团长焦祖尧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泰;1987年6月北京由楚庄率领的《华人世界》杂志代表团访泰;1987年6月,中国作家代表团艾明之等一行10人访泰;1988年六月广东华文文学考察团访泰;1988年12月份,江苏作家代表团访泰。1988年泰国泰华作协成员方思若、司马攻、韩牧、岭南人、何韵、白翎、许静华、陈小民等组团访问中国,翌年9月泰华作协组织华文文学考察团回访广州。

中泰作家的互访,达到了文学领域的共识和交流,对加强中泰两国人民之友好和往来,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90年代的泰华文坛

80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有着辉煌记载的泰华文坛,迎来了90年代的到来。90年代中泰友好关系的发展,无疑是泰华文学发展的好时机。

1990年7月,泰华作协和新中原报联合举办散文征文比赛,短短两个月时间共收到参赛稿100余篇。

同年8月份,《星暹日报》文艺版因翁永德辞职,由洪林接手主编。《文艺》亦易名为《星暹文艺》。1994年7月,星暹日报与泰国暨南校友会联合主办第二届《泰华短篇小说创作征文比赛》,於8月19日发布征文启事,甚得文艺界关注。

泰华文坛单在1989年共出版了14本文集,然而90年代的泰华文坛,仅短短的三、四年中就连续出版了54本文集。

泰华文坛除了出书热外,在文学交流方面,也出现热烈的景况。

1990年3月泰国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第二届亚细安文艺营》。1990年6月份,《第四届亚洲华文作家会议》在曼谷举行。参加会议者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家代表,约100余人。

1991年7月份于广东中山市举行的《第五届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泰国有司马攻、李少儒、岭南人、饶公桥、白翎参加。司马攻向大会提交论文《无心插柳柳成荫》。同年,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泰国司马攻参加该次会议,并提交论文《泰华文学的处境》一文。

1991年11月份在汕头大学召开的《海内外潮人作家研讨会》,共有六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泰国代表司马攻、姚宗伟、白翎、范模士、陈博文、陈小民、子帆等参加。

1992年6月《第三届亚细安文艺营》在吉隆坡举行,泰国有姚宗伟、李栩、老羊、白翎、许静华、范模士、曾天参加斯次会议,其主题为《开创亚细安华文文学新境界》。

1992年9月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泰华作协赴北京等地参观访问,成员有司马攻、梦莉、姚宗伟、陈博文、范模士、白令海、曾天等。访问期间与各地作家举行座谈会,甚有收获。同年12月,中国作协成员罗洛、海汝恺、周同淦、秦文君、徐铃、林伟平、周梅森、诸福金、马忠涌、滦文华应泰作协邀请莅泰进行交流。

1993年8月《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江西庐山举行。研讨会之主题是《世界华文文学及其走向》。泰国作家司马攻、梦莉、白翎和陈博文出席了会议。

1994年3月,云南文艺家访问团应邀首次莅临泰国访问、交流。

1994年8月,泰华文艺家访问团作为回访,于8月23日到昆明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

泰华文坛另一新篇章乃是华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华侨崇圣大学于1993年12月18日举行揭幕典礼,泰国国王陛下驾临主持仪式。为增添盛典声势,特组织征文比赛,分为论文、对联、旧体诗、词、散文、新诗等文体,以表达对国王陛下的崇高效忠、沟通中泰两国文化、促进文、联、诗、词等写作水平为主题,各项参赛稿400多篇,盛况空前。征文揭晓并于1994年3月25日举行颁奖。

90年代是泰华文坛的丰收年代。过去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泰华文坛,已一去不复返。泰华文坛的传统,已在90年代重现。大家已看到成绩,已看到泰华文坛的春天,我们应为此而欢心鼓舞,并再接再厉,为攀上文学顶峰而努力。

六、结语

泰华文坛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有过不少动人、辉煌的记载。其中的浮浮沉沉,却培养了不少坚强的文学战士,他们自始至终坚守文化岗位,为泰华文化默默地耕耘,写过许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类的篇章,把一生贡献给美好的事业,为泰华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从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泰华文坛确实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化人物,其中有方修畅、丘心婴、黄病佛、翁寒光、林蝶衣、李飘萍、许征鸿、张综灵、曾祖武、陈陆留、吴继岳、魏登、洪冰、翁永德、萧汉昌、黄江、刘利可等,他们对泰华文学的献予,应记在史册上。

有关泰华文坛40年概况,就手头资料及所知,写就以上文字,想来仍然会有遗珠。然作为一方参考资料,还是有其存在价值,因此在匆促时间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成这篇《概况》。这里,衷诚地向许征鸿先生,李飘萍先生、曾文华先生、谢维藩先生、黎毅先生暨洪冰先生致以谢意,感谢他们的热心支持和提供资料。

标签:;  ;  ;  ;  ;  ;  ;  ;  ;  

近40年来泰华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