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会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21世纪日益逼近的脚步声,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消然而坚定地向知识经济转变。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会计学科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现行中国会计体系已暴露出一些弱点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会计。
(一)会计实体变化给会计界提出了新课题。首先,会计主体外延不断拓展变化。例如,上市公司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关联企业。顾客——供应商关系的松散联盟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形成并迅速融为一体,使得公司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极强的变动性。而且将来可能出现一种或几种具有特殊结构笔功能的公司。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就会形成一个公司。同时,“网上实体”、“网上公司”迅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主要资产就是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如果业务需要,实体可以通过网络,将几百、几千甚至更多的个人联结起来一起工作,而业务完成就解散。“媒体空间”中的会计实体越来越多,使其外延扩展,也愈发难以界定。其次,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扩大。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空间范围。而“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出现,则突破了“空间”的概念,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的“媒体空间”,各种“网上实体”便处于“媒体空间”中,并不断扩展。最后,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横向网络组织正在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的联系更加密切、直接,中层管理人员的数目减少,将逐步被淡化。会计主体的这些变化给会计界提出了如下的问题:第一,会计如何反映这些变化,主体自身是否有能力披露这些变化。第二,由于经济活动可以在“网上实体”中进行,会计报告如何计量其收益,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第三,会计主体变化直接影响了会计基本理论的设置。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冲击和强化了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国际间资本流动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货币风险,冲击了一致性。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网上银行”兴起,“电子货币”出现强化了唯一性,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使由资金和信用构成的“象征性经济”的重要性,已超过由商品和劳务构成的“实物性经济”。在“象征性经济”领域中,货币计量逐渐减弱。
(三)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时效性、充分性受到挑战,引起外部使用者的风险。根据相关性要求,信息必须与即将进行的活动或预期产生的结果完全相关,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而目前会计信息在某些方面正逐渐丧失这一标准。企业大量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与计量,某些特殊资产如土地、自然资源随社会发展不断增值,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却未充分反映。无形资产的比重日益增大,在资产负债表上也得不到任何反映,使得微软公司(Microsoft)这样一些大型公司, 其公司股票价值高达几百亿美元,而其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数额却使其看上去像是个小型公司。此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提供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决策。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的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察的充分性也越显重要。东南亚及韩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就与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有一定关系。而香港第一大华资证券商百富勤的倒闭,也是由于其没有向股东充分披露财务风险所致。同样,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报告制度,也满足不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及时性的要求。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在1994年末报告的资产净值为4.5—5亿之间,但在1995年2月末就倒闭了。而这时, 巴林银行的年度报告还没实际完成。可见,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使得外部决策风险加大。
(四)信息新技术影响了会计信息生成的方法和传递的媒介及途径。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但目前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实质上是会计人员按公认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度挑选最有用的数据加工处理形成的综合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并能分析利用,但不可忽视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层次性,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最高层的高度浓缩的信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同时,信息的传递由邮件、微缩胶片或通过公开出版传递逐步发展到计算机系统网络化,使终端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他所需的信息,并按自己特殊的要求来做出决策。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电子数据与恢复系统(EDGAR)。由此则要求对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可靠性等相关方面进行创新。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会计界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发现不足,寻求新办法,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此,中国会计界已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断修改、完善会计理论,更新会计要素概念及会计核算体系,并已初显成效。但笔者认为在某些方面应更上一层楼,特建议:
(一)着手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建立灵活、完备的分析系统,并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认真研究未来的变化,使会计界能对这些变化做出预期反应,才能使会计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保证会计准则制订的独立性。会计准则是中国会计界活动的一般依据。它必须以资本市场为导向,以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并充分反映现行经济社会。任何人为的篡改或政界的影响,都会影响其客观性,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三)会计界要重新评价会计师、审计师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具有信息意识、掌握现代信息集成方法和传递技术的新一代会计、审计人员,将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充分性、及时性方面继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了信息质量,其地位也日益突出。
(四)完善会计设计,使会计理论与实务相互协调。应拓展会计结构,建立新兴的会计分支,如无形资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分支都有了新发展。与此相适应会计教育的改革也提上日程。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全面,如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教育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上,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并且充分改进会计人才市场,使之区域化、全球化,与未来社会接轨。
(五)发展一种适合未来挑战的会计信息生成和传递系统。“多媒体”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各种国际网络的建立、使用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信息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它不仅推动着信息革命,也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会计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变化意味着危险与机会并存。中国会计界必须调整视野和思维方式,正视这些危险与挑战,以强有力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胸有成竹地面对变化,迎接挑战,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