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智力参与”是教学的金钥匙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主动智力参与”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钥匙论文,智力论文,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赢得教学的最佳效益。“教与学”是一对基本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通过“学”来达到目的的,所以,研究“学”的问题也应该是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的关键。但是过去教师往往把较多注意力放在“教”上面,而对“学”的研究较少。虽然前人在学习的方法方面给我们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但从理论上去探讨,还是相当缺乏的。教师只有同时研究“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变得更有的放矢,也就能更有成效。

近几年几乎各个领域都流行着一句非常时髦的话:“重在参与”。人们开始对“参与意识”引起了重视。在教育界又有人提出一个“智力参与”的概念,认识到提高智力参与程度的重要,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参与不参与是一条界限,参与程度或深或浅也是可以界定的。就程度而言,智力有开发大小之别;就性质而言,智力参与还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学习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智力参与”。所以泛泛地谈“智力参与”还不够,笔者认为必须提倡“主动智力参与”。同样是参与,主动与被动,结果是不一样的。“主动智力参与”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鉴于以往的研究对象多数是智力因素的参与,本文则着重于谈非智力因素如何参与,即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二、生理机制的客观性

已有的生物研究告诉我们,从生理上分析,人的聪明程度,也就是智力的强弱,是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人类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

人的智力通常认为有三方面因素在相互作用。一是先天素质,这就是不由我们每人自由选择的因素,遗传因子无疑有其得天独厚的重要性,这在体力上特别明显,短跑、弹跳力等等体育运动表现尤为显著,百米赛跑的世界冠军几乎都被黑人所垄断。遗传因子其实也是无数代祖先长期的积累,这在体力上是如此,在智力上也是如此。然而,因为智力是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而建立这种联系更多的是取决于另二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历史遗产的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而这二个方面正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及环境的熏陶。

因此提高智力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是接受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当学习者处于“主动智力参与”或处于“被动智力参与”时,在生理上也是有区别的。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为兴奋,而一个人在兴奋的时候,体温升高,体内代谢活跃,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提高,这时候记忆力就好,学习效率也高,这在医学上是有过实验报告的。另外,人感到疲劳的时候,学习效果就差,而处于兴奋状况的时候,疲劳感总是来得迟,学习的持续时间就长,智力参与的程度相对也就高了。通过主动学习用脑,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部位长出新芽,大脑功能就会发展,人的智力水平就会提高。人脑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发达,人也越来越聪明。所以从生理机制分析,主动智力参与对学习有利。

三、内在动机重于外在动机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教育强调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可以称之为外在动机教育。外在动机是外在学习动力因素,它必须通过内在动机起作用,否则外在教育就容易失之空洞,成为教条。

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学习行为是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由别人在作决定,这样的学习常常兴趣浓,不易疲劳,同时具有持久性,在困难面前有较强的克服能力。诸如学习目的、学习习惯、性格、意志等方面,我们通常称之为非智力因素,不言而喻,非智力因素也关系到智力的开发。

例如:学校接受毕业生来当教师,一般来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常常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师范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对毕业后要当教师的目的性十分明确,他们在学习中也表现得更自觉、更勤奋、更得法,检查一下他们的课堂笔记,普遍远比普通大学生记得详细和有条理。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师范院校里数学系学生自发在校把初等数学的习题全部解答出来,印成小本子,人手一册;中文系的学生则把中学语文中的古文全部译成现代汉语。他们在当学生时就已经为日后当教师的备课做好了准备。当然这些还是物质上的准备,而精神上的准备更是无形地无时无刻地在促进他们的学习。另外,在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他们也受到一种自我约束力,不时地会想到了必须“为人师表”。杭州一中的前身是浙江两级师范、浙江第一师范,该校校友遍及全国,成名者不计其数,被称之为“名人的摇篮”。考察其教育,该校特别注重内在的动机教育,经亨颐当校长时有“勤、慎、诚、恕”四字校训,注重人格教育,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四个字全是讲的修身养性,讲的是自我约束力,人格的自我完美,这比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接班人之类的空洞口号,也来得更有内在力量。

四、提倡“自我效能感”,触发内在动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教授班杜拉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人对结果的期望和效能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的提法,也许比较陌生,我们不妨说得再具体一点。譬如,一个人想当一名出色的艺术家,有这么一种期望。这种事业上的追求目标十分需要,是学不学得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过去人们忽视了这一点,错误地将它作为“三名三高”,作为个人名利思想来进行批判,把这些具体的、美好的个人理想与远大的社会理想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失误,是一种极左的倾向。事实上外在动力因素与个人理想的内在动力因素应该是不矛盾的,外在教育应该在诱发人的内在动机上起作用。出色的艺术家的期望,可以说几乎是所有成名艺术家都有过的心愿,有的人只是不愿表露而已。在刻苦的练习中,在失败的挫折中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如果说没有这种理想的支撑,倒反而是很难设想的了。女排五连冠获得世界冠军,在极大程度上是女排队员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

在数学教学中,碰到难题,“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过的知识,出乎意外地用教师还不曾想到的简易方法解出难题,如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解法显得十分巧妙与简洁,复杂的微积分问题又以初等数学的方式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几百年来,许多优秀的数学家努力寻找产生素数的公式,设法在自然数中把素数寻找出来。1934年,有一位中学生竟然以自己独特的方法,以中学学过的知识,构造了辛达拉姆表,对出现在表中的数N,则2N+1不是素数,对不出现在表中的数N,则2N+1是素数,并给出证明。中学生辛达拉姆素数筛选法打破了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色尼筛法“统治”数论2000多年的一统天下,筛法亦更显简易明了。这位学生就是“自我效能感”很强的人。

自我效能感强,并非好高骛远。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人,行为选择过高过难,造成失败。过低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则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这二者都是自我效能感不强的表现。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内容,对问题不断地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所讲的“自我效能感”强的表现。

笔者作过这样的试验,挑了几道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过的试题给学生做,事先对一部分学生不讲明题目的来源,对另一部分学生则讲明这是国际数学竞赛题,两类学生结果就不一样。好的学生讲明比不讲明好,差的学生不讲明,还有两道会想想做做,一讲明,则即使会做的题目,一听说这是国际竞赛题就慌了手脚,智力发挥受到影响,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缺乏的原因。

提倡“自我效能感”,可以普遍提高学生智力参与程度,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样的例子很多。

过去许多学生总是以听为主,力争听懂,自我效能感低,参与是被动的。一旦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变为主动智力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容易入门,成绩便稳步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他们的推理、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才会发展”,他们的智力就得到了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主动智力参与”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差别

我们所讲的“主动智力参与”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差别在于,传统启发式是站在教师的立场对学生而言,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大大优越于“满堂灌”,这是一种智力参与。教师通过点拔,让学生自己运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主动智力参与”既有以上的智力参与过程,又在自觉性、意志力、责任感、追求欲方面促使这些智力参与更为主动、积极。这些心理因素正是我们要强调的内容。

譬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人类社会已获得的知识竟然有90%是近30年获得的,其中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才取得的。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信息量的激增使人们有一种迫切感,从而产生出一种危机感,即使是成年人也得不断求学,否则将跟不上时代发展而面临淘汰。

目前正处于电脑时代,许多大学生在校只接触过一、二种最简单的语言,但他们自己购买电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多种电脑程序,如建筑系学生开始借用电脑代替复杂的设计制图,大大提高了效率。这种超前的学习,并非教学要求,完全是他们的主动智力参与,为的是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趋势,不至于在多少年以后发现自己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成了“科技文盲”。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代科技发展在思想方式上就让人吃惊,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绝对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秘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人的认识水平确实是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如果仅仅是被动接受启发式教学,学习者不是主动智力参与,恐怕难保不会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沧为某种程度的“文盲”。

六、教师的导引和环境的创设

“主动智力参与”必须先要有主动参与意识,这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智力参与的好处,让学生有这种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教师的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脑,乐此不疲。备课要认真,内容安排要尽量富有情趣性,力求新颖、生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教学方式灵活一些,多变一些,讲课要层次分明,思维清晰、环环紧扣,启发和揭示知识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充分享受科学知识的内在美。要是教师能声情并茂,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直接兴趣,那么效果肯定更好。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情景,按不同教学环节适当点拨,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参与习惯。譬如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带着目的提供某些研究素材,组织学生经过具体实验和演算,归纳规律,引伸推广某一问题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实验作图、演算,引起其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再通过严格论证,获得新知。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欧拉定理”等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定理的猜想后,再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寻找证明方法,在这种猜测、发现、修正过程中完成归纳推理和逻辑判断。一般学生都能进入角色,这样可以助长自我效能感和智力的开发,也增强了主动参与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局面。

知识形成过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力和精神营养。在教学中,经常创设好引导发现概念、定理的问题情境,施行“知识的产婆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发现,让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品尝创造乐趣,唤起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兴趣会产生专注,专注将产生毅力,毅力又将激发献身。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能增强了思维能力,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这样可以促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在主动智力参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以及在他人正误成败中受益。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经常保持乐观、进取、高尚的情操,有益于智力的开发。

解题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审题、解题、反思三方面入手,运用读(研读课文)、审(仔细审题)、思(探索、拟定求解计划)、做(独立解题,完成计划)、议(讨论、交流)、比(比思路、找差距)、问(反思、质疑、发散)、联(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挖掘其内蕴)八字学习方法,发挥主动智力参与精神,鼓励学生锐意进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重视解题的思路过程和思路分析,揭示方法的实质和规律。

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读书、整理、反馈的全过程,也就是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是传道授业,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自学服务,提供信息,鼓励进步,肯定成绩,客观评价,使多数学生由失败者的心理向成功者的心理转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真正掌握了“主动智力参与”这把金钥匙,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出现一个令人兴奋的崭新局面。

标签:;  

“积极的智力参与”是教学的金钥匙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