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形态论文,本意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属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3)04-0014-06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规律。认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把握其演进的规律,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依据,讨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视野中凝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在研究中发现,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可以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得到了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他在1859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结果明确地表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591-592马克思的这段话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最经典的论述。这一论述不仅指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列举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不同形式;不仅论述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必然性,而且论述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源,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中的“两个决不会”;不仅使用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重要的概念,而且也使用了“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的经济结构”、“时代”等同义的概念。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研究“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来含义的重要依据,也是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属性的重要依据。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的特殊阶段即不同的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的社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认识和说明一个社会只有首先说明该社会的经济生产,一切社会问题的矛盾根源和解决方案应当到该社会的经济中去寻找。如何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分析社会呢?答案只能是,从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为从事生产活动,人们之间就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人们才能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才会有生产活动。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724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不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应不同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每一生产关系的总和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个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研究分析一个社会首先要研究分析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倾其毕生精力揭示的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8。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判断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的实践,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生产条件的分配。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都是主观生产条件和客观生产条件相结合的过程,都是主观生产条件以一定形式联合起来改造客观生产条件的自觉活动。生产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归谁所有是生产活动的前提。任何一种生产关系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归谁所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主客观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原始社会,个人由于血亲关系存在于氏族共同体中,任何人离开共同体就难以生存。个人只有通过共同体联合起来才能占有客观生产条件,才能从事生产活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制是原始共同体生产关系的核心。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导致原始共同体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由于原始共同体之间战争的胜败产生了胜者对败者的统治,社会分化出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奴隶主。主客观生产条件都归奴隶主所有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这种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逐渐掌握在地主或领主手中,广大农民或农奴失去了土地,他们只有依附于地主或领主,为地主或领主劳动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封建地主所有制使封建社会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社会形态。在封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原始积累,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私有制是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社会形态的突出标志。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被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剥夺者被剥夺之后,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二是主客观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形式。“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4]44没有投入生产活动的生产条件仅仅是潜在的可能的生产条件,现实生产条件的形成需要投入生产活动。主客观生产条件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依赖于他们的结合方式,即参与生产的方式。主客观生产条件结合的方式受制于主客观生产条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原始共同体内,人们使用共同体共有的生产资料劳动,共享劳动成果。原始共同劳动是原始社会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形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连劳动者本身也成了奴隶主的财产。奴隶只有为地主提供剩余劳动,才能获得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奴隶劳动是奴隶社会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形式。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失去了土地,地主阶级垄断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民只有得到了地主的允许,只有为地主提供地租,才能进行劳动。农奴劳动是封建社会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形式。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形式。“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1]88自由联合劳动则决定了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阶段。
三是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条件的所有权不仅决定着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方式,而且还决定着生产成果的分配。生产成果的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是生产条件所有权的实现。有什么样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方式,从而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分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获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剩余劳动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产品直接归原始共同体所有,按照需要在共同体内部分配,不存在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奴隶社会获取剩余劳动靠的是皮鞭的强制,奴隶除了维持自己肉体生存之外的剩余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封建社会剩余劳动的榨取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采取过徭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形式,地主或领主占有以地租为存在形式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榨取方式从超经济强制逐步向经济强制过渡。资本主义社会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则采用了形式上的自由平等而实际上的经济强制。占有主客观生产条件的资本家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在等价交换的幌子下无偿地获取剩余价值。货币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地主阶级分别获得以利息的形式、以利润的形式、以地租形式存在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只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资本主义社会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虽然也是非常残酷的,但是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相比,则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社会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联合劳动,劳动更合理地分配给全体劳动者,使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大大增加,并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参与生产的方式和产品分配的方式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总和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人类历史发展上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二、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源。虽然生产力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变化的终极根源,但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不是人为选择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不稳定的生产关系,是或迟或早要被取代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时候,才能存在。生产力始终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也会发生从适合到不适合的变化,由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变革旧的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决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就是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马克思指出:“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5]44决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总和的变化,就使得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取代。在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推动的新的生产力——首先是分工和许多局部工人在一个综合性手工工场里的联合——以及通过生产力发展起来的交换条件和交换需要,不相容于现存的、历史上继承下来的而且被法律神圣化的生产秩序。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起来反抗封建土地占有者和行会师傅所代表的生产秩序。结果是封建社会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被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取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工场手工业同封建的生产秩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同代替封建生产秩序的资产阶级生产秩序相冲突。被这种秩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范围所束缚的大工业,一方面使全体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无产阶级化,另一方面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没有销路的产品。生产过剩和大众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这就是大工业所陷入的荒谬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要求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这种矛盾发展的前景是资本主义社会被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取代。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地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6]99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劳动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剥削阶级是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时,就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劳动阶级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剥削阶级则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拼命在维护旧的生产关系,代表了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要求。阶级斗争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社会形态。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落后阶级的反动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因就和阶级斗争这一动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3]861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3]9-10。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存在着客观规律,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发生作用。经济社会形态的各阶段是人类社会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决定社会形态本质属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作为一种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是长期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所有这些预先规定新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生活条件,那么也就不会存在具有特殊性质的生产关系。人们创造历史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602“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2]527;没有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也就没有一定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的演进。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不是人为地随心所欲制造的,而是一个社会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在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正在这个社会生产关系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时候,二者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也就不会尖锐地激烈地暴露出来。只有在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才会有打碎这种桎梏的需要和可能。任何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一个社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阶级所能做的事,并不取决于这个阶级个别思想家的个人意志,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程度,取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阶级和代表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阶级力量的对比,取决于决定新兴阶级和统治阶级对立发展程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程度。没有自然成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这对矛盾基础上成熟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能发生社会革命的。第三,一种崭新的经济社会形态能否取代陈旧过时的经济社会形态,要看新社会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旧社会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是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有一个生长成熟的过程。如果决定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存在条件不具备,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要求只能是空想。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变革的任务,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社会变革的任务,即使提出,也只能归于失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五个时代,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序列,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生产关系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劳动者联合起来使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按社会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生产成果在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则脱胎于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很不成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因而只能是“不合格”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任务决定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的生产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基上建立起来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样本,依据理论逻辑证明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任务决定了要在中国实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本质属性上看,这种独特的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明显区别于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符合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没收的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上的官僚资本归全体人民所有,尽可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只有这种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才能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想调动全体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创造激情,必须采取多种与多层次生产力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共同发展。要想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必须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合法经营。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须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社会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决定了商品生产的存在。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结合则产生了一种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明显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则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生产力发展现状决定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根本任务的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发展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这样的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决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中心任务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取决于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三大支柱。只要生产关系的三大支柱存在,只要以三大支柱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就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依据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界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界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党基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从实践上看,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脱离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采取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依靠人民带领人民成功地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理论上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于对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不合格”,“不够格”,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国实行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入手,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从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入手。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界定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用上,我们不能偏废,要防止以偏概全。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的人均GDP仅仅处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虽然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虽然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虽然一些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进步,但从整体上讲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震惊,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城镇化的建设水平并不高,城乡差距仍然很大;……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仍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仍然适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作用。我国远远没有达到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不能因为经济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就认为生产力不再落后,是发达国家,可以不再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推行全社会所有制;就认为可以不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认为可以实行纯粹的按劳分配,等等。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判断经济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为选择的生产关系,也不是离开生产关系的单纯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造,是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所实现的特殊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一般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又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符合实际的理论创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色的基础就在这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制度、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倍加珍惜党领导下的这一伟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标签: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