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相对论的出发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对论论文,出发点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说过,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象人们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在人类思想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彼此斗争了数千年,但哲学上“两大阵营”对垒的提法,在上一世纪末才出现。先有其名,后有其实,这是认识的常理。哲学相对论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其资格比物理学相对论更老,我们的任务,用最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对它做出既符合原意又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较为完整的阐发。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剖析哲学相对论的出发点。
一、本体论:绝对相对的无条件关联
哲学相对论不象本世纪初问世的物理学相对论那样,由自己的创始人亲自命名并做出规范性的陈述。对于哲学相对论的阐发是一件大难事。然而,哲学相对论同物理学相对论有不少一致性,爱因斯坦提供的一些思路,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地加以运用。
爱因斯坦在《相对性:相对论的本质》中指出:“相对论”这一名称同下述事实有关:从可能的经验观点来看,运动总是显示为一个物体对另一种物体的相对运动,全部物理现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们不为“绝对运动”概念的引进提供任何根据,或者用比较简短但不那么精确的话来说,世界上没有绝对运动。[①]所谓“绝对运动”,是牛顿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牛顿的说法,“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处所向另一绝对处所的移动。”[②]为了否定当时在物理学中占统治地位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绝对空间绝对运动,爱因斯坦把相对运动,相对性原理作为自己崭新理论的出发点,由此达到对运动、空间、时间三者贯彻一致的物理解释。
哲学相对论的出发点也同绝对相对紧密相连,但是,其对象也从物理世界扩展到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在内的整个宇宙,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视角也发生升华性的转变,立论当然也会显示出不同的气势和特点。哲学相对论的主要目标是阐明宇宙进化范式和人类思维的理性范式,它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综合性整体性,它在明辨什么是相对的前提下,特别强调绝对相对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它的根本出发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绝对相对的一体化。
(1)绝对相对的不可分割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对相对被视为永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绝对就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就没有绝对,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每一方才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和意义,离开绝对来讲相对,或者,离开相对来讲绝对,都是原则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都既包含相对的因素、方面,又包含绝对的因素、方面,绝对相对在任何场合、任何意义、任何层次,领域都是联成一气,融为一体的。
我们的宇宙,无条件地,永恒地存在着,演化着,其存在、演化是无穷无尽的,在无条件,永恒和无限的意义上是绝对的。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众多的“小宇宙”,则是有条件、暂时地存在着,演化着,其存在、演化都是有穷尽的,在有条件、暂时,有限的意义上,它是相对的。
宇宙间的每一事物,都作为矛盾,作为系统,作为过程存在着、演化着,作为(系统、过程)它们既有普遍性、现实性、不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特殊性,变动不属性,最后丧失现实性的一面,用哲学的语言来概括,这两面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所以,每一个事物都是绝对相对的有机整体。
生命在于,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通过不息的运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命,大到一个星系,小到一个基本粒子,如果不运动那它就不能存在,当然谈不上演化了。宇宙及其各种构件有一种共同的运动方式,那就是脉动,宇宙永远处于膨胀收缩交替的脉动之中,“一切事物都是脉动的,脉动是一切运动最基本的方式。”这被称为“宇宙全息脉动律。”[③]运动是不灭的,运动中有着共同的方式,这是绝对的。然而,运动的具体形式又是多样性的,各不相同的,这些特殊的运动是有生有灭的,比如,基本粒子的自旋花样千姿百态,有些基本粒子在对撞时发生湮灭,有些基本粒子会衰变,……从运动的可灭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来看,运动又是相对的。
宇宙、物质是守恒的,而守恒同样既含绝对性又含相对性。宇宙在总体上具有不生不灭的守恒性,在各具体场合则具有无限转化的能力,这显示了守恒的绝对性。守恒以特定的恒常的转化方式显示力量,总数十余种,诸如动量守恒、动量矩守恒、质量守恒、宇称守恒、电荷守恒、角动量守恒、重子数守恒、轻子数守恒、同位旋守恒、奇异数守恒等。各种守恒包含相异的内容,有些守恒只存在微观世界,同位旋、奇异数、宇称等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这一切表明守恒又是相对的。
精神世界中的一切同样具有绝对相对二重性,精神永远是第二性的,这一点显示为绝对性,精神的形式,表现是丰富多样的,这一点体现为相对性,人的认识能力在总体上是无限的,在个体中是有限的,它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科学具理就其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符合而言是绝对的,就其符合的范围有待扩展,程度有待深化而言又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理论中最精彩的是广义相对性原理,他对这一原理有多种表述,其中一种表述是:“在一般连续座标变换下的不变性。”其严格的界说是:“所有的高斯坐标对于表述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本质上是等效的。”这一原理表明,一定的时空几何特性,一定的时空变量关系,只与一定的引力场相联系,是各不相同的,这表明它突出了事物的相对性,这一原理又表明,既然任何相对时空对于描述普遍的物理定律是平权的,就意味着有某种同一、普遍、不变的东西存在于它们之中,故这一原理又有绝对的意义。[④]总起来说,宇宙、宇宙间的一切,永远总是具有这样的矛盾二重性:就其总体,就其无限性,就其普遍本质,就其不变秉性来说,它们具有绝对性,是绝对的;而就其局部,就其有限性,就其特殊性格,就其可变气质来说,它们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的。列宁指出:“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同一世界的部分,阶段。[⑤]
(2)绝对和相对的原则差异
绝对相对两个范畴的并列,意味着它们存在着实质性的原则差异,它们反映着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况,不同性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绝对是对宇宙的总体的、全局的宏观性的把握,它突出其间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永恒性、普遍性、同一性、不变性,而相对是对宇宙的具体构件,具体过程的微观性的把握,它强调其间的有条件性、不限性、暂时性、特殊性、相异性、变易性。无论绝对还是相对,都反映宇宙自身中最具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属性和特征,因而,它们存在着最深刻的,不容忽视,不许混淆的界限与区别,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同样是最危险的理论错误。
(3)绝对相对的相互渗透。
绝对相对虽有差异,区别,但彼此间却不存在无法超越的鸿沟或界限,因为它们在客观上是联成一气,不可分割的。绝对好似一条无边际无尽头的海洋、洪流,而相对犹如构成海洋、洪流的水滴、支流,二者在动态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包纳的。一方面,相对并不存在于绝对之外,而存在于绝对之内,以绝对为依托、“靠山”的相对,其中必有绝对,比如,我们认识到的只能是相对真理,但是,这样的认识,在比较确切地反映了客体的带普遍性的本质与规律的意义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宇宙的无限方面,它必定“具有绝对的本性。”它在本质上也具有绝对真理的性质;因此,每一相对真理的获得,都在为“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假如相对是完全纯粹的东西,相对之中没有绝对,那样的相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自生的、不可信不可靠的东西。另方面,绝对并非离开相对存在于某个神秘的地方,它就存在于相对之中,以相对为其元素、组分的绝对,其中必有相对。比如,运动是绝对的,但却没有一种象征其绝对的“绝对运动”,运动的绝对性,就寓寄于、显示于无数的相对运动之中。假如绝对是纯而又纯的东西,不与相对结缘联姻,那样的绝对,只能是神学家讲的莫须有的“上帝”、“神灵”,只能是唯心主义的“昏热的胡话。”
总之,相对绝对永远是互相包含、互相容纳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相需为用,相得益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⑥]
(4)绝对相对的相互转化。
绝对和相对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几乎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的关系,那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恩格斯在讲到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矛盾时指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才能得到解决。”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思维的至上的绝对的性质,只能通过人们的非至上的相对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展示和逐步实现。把这一论点加以推广,就可以得出普遍性的论点:一切绝对的东西都要通过相对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都要在相对的东西中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绝对就转化为相对,过渡到相对。列宁在讨论真理问题时写道:“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图画的轮廓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而这幅图画描绘客观存在着的模特儿,这是无条件的。”[⑧]列宁关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观点,也可以做如下的引申、推广。一切有限的,相对的东西都要在自身的运动中超越自身,突破自身的界限,趋向于无限,趋向于绝对,在这个过程中,相对顺理成章地转化为绝对,过渡到绝对。相对和绝对的相互转化有其必然性,相对是绝对的寓所和存在的方式,绝对如果不转化为相对,它的真实面目就无法展露;绝对是相对的根基和最后归宿,相对如果不转化为绝对,它的具体内容就无从落实。
绝对相对作为一体化的永不分离的对立方面,其转化有着独到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般转化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特点之一就是自然而然性。通达流畅性,其转化实际上无声无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特点之二是二者的相互转化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发生,而且永无止境地发生,当一个新事物,新过程发生时,绝对便悄悄地展示于表现于其间,从而转化为相对;当一个事物,过程消失,结束之时,相对同样会悄悄地回归到,消融在无限的宇宙间,从而转化为绝对;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新生,旧亡的巨变,因此这种转化就没有时间的限制。特点之三是无条件性。通常认为,转化总是有条件的。但是,这条真理有其适用范围,它是就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转化而言的,任何真理说得过火,过头都会变成谬误。它不适用于绝对相对的相互转化。在无限的存在与演化过程中,绝对总是无条件地展示于表现于相对之中,即无条件地转化为相对,同样,相对总是无条件地回归于、融化于绝对之中,即无条件地转化为绝对,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绝对相对的绝对关联性。
如上所述,绝对相对是有质上的差异和区别的,但是,它们在客观上又是不可分割永不分离的,它们是同一宇宙同一事物的相依为命的方面,绝对寓居于相对的形态中,相对落户于绝对的长河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展示为相对,转化为相对,相对回归于绝对,转化为绝对;哪里有绝对,哪里就有相对,哪里有相对,哪里就有绝对。按通常的说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在概念的定义中,不变性是绝对的含义之一,而变易性是相对的基本内涵,因此,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相对就是绝对,绝对就是相对。这一点进一步表现了绝对相对一体化的品格:变与不变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当然,这种说法是有条件的。变是特殊的具体的,因而是相对的,经过哲学的综合、提炼、把变视为万物共有的本质,使其带上普遍性,变由低层级跃迁到高层级,变才是绝对的。不变作为普遍的永恒的属性是绝对的,经过哲学的分解,处理,把不变规定为暂时的稳定、静止,令其带上特殊性,不变由高层级跃迁至低层级,不变才是相对的。这一点进一步说明绝对相对的区分不是固定的。总起来说,绝对相对的关联是绝对的,二者的差别是相对的,这样一种客观事实,是哲学相对论的根本出发点。
二、认识论:绝对相对的有机结合
同绝对相对的绝对关联性这一出发点相适应,在我们的认识活动中,就必须时时、处处,尽最大努力把绝对相对联系起来,协调起来,使其达到有机和谐的结合和统一。绝对相对的有机结合,是哲学相对论出发点在认识论中的贯彻和体现。
依据人类认识带普遍性的机制、规律,绝对相对的有机结合,通常在下列原则的应用中来实现。
(1)透过相对把握绝对
这一原则根据下列事实:绝对只能通过相对来存在,绝对只能展示于、表现于相对中。不透视相对就不能理解和把握绝对。认识活动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从了解相对开始,通过相对发现绝对,把握绝对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才从特殊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使之确定下来。然而,普遍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无限的东西。”[⑨]个别的、暂时的、有限的东西是相对的东西,普遍的、永久的、无限的东西是绝对的东西,从个别中发现普遍,从暂时中找到永久,从有限中揭示无限,实质上正是由相对理解和把握绝对。这样的归纳、综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程序,最重要的行进路线。
(2)运用绝对解释相对
这一原则由下列事实所决定:相对从属于绝对,任何相对都表现着绝对,不包含绝对意义的相对,只能是毫无价值的虚无。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们对宇宙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在本质上是绝对的。从此种在本质上是绝对的认识为依据,反过来去分析、研究、把握其他特殊的暂时的有限的东西,也可以获得新的认识。这种用绝对去解释、说明相对的认识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演绎、推论。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另一种极其基本的程序,极其重要的行进路线,但这两种,即从相对走向绝对和绝对走向相对,最核心、最有决定意义的,相形之下,其余的程序或路线,都是从属性的和辅助性的。比如说,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实际上是实现从相对到绝对,从绝对到相对的手段和途径。
(3)用相对建构绝对
相对是绝对的元素、成分,是形成绝对长河的水滴,是造成绝对大厦的砖瓦,人们在认识中总是用相对来建构绝对的。这种建构是逐步进行的,在客观上显示出无止境的气势。先是用个别性的认识建构特殊性的认识,接着用特殊性的认识建构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但那种普遍性相对更高层次的普遍性仍属于特殊性,再用对下层属于普遍对上层属于特殊的认识,建构普遍和特殊都有升级的认识,……由于特殊和普遍都有许多相互区别的层次、阶梯,这种建构可以不断向前延伸,只能越来越接近绝对但永远达不到绝对。
(4)用绝对统摄相对
认识的辩证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们一方面相对来建构绝对,别方面用绝对来统摄相对。用以统摄相对的绝对,是用相对建构起来的。宗教家在用种种事例虚构出上帝观念以后,反过来用这个观念来评价一切,驾驭一切,虽然这种建构和统摄是非科学的,但它却反映了认识的辩证特性。条条道路通绝对,绝对作为中枢又反过来向四面八方辐射。一种理想、主义、理论、纲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观察、认识、判断、评价一切问题的总的尺度,在认识活动中起统帅,领导的作用。自从人们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或好或坏地运用绝对去统摄、驾驭相对。哲学相对论强调自觉地、正确地以绝对统率相对。
(5)绝对相对多重互补原则
认识过程绝对相对的有机结合,要求二者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协同互补。透过相对知晓绝对,运用绝对解释相对,用绝对统摄相对,这是相互成全上的互补。二者的协同互补还可以是:绝对相对相互映现,相互确证,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等等。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相对论,主要靠相对性原理的帮助,暴露了大自然的许多隐藏很深的秘密,使物理学发生了重大的革命。哲学相对论强调绝对相对的协同互补,力图通过二者的联姻结盟造成更强大的认识能量,这必然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揭开宇宙神密的面纱,发现万象嬗递演化的更多奥秘,甚至在最平凡普遍的现象中发现神奇无比的“隐参量”、“隐秩序”,从而把人类的认识带进风光更加壮观秀丽的境地。
哲学相对论,完整地说,应该是哲学的绝对相对论。为什么把绝对省了呢?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在认识活动中,透过相对知晓绝对,用相对建构绝对这一方面的原则,往往被人们忽略、遗忘,以至于迷失方向,步入歧途,这是一个千万次地要加以突出强调地的原则,可以说是一个显性原则;相反,运用绝对解释相对,以绝对统摄相对这方面的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人们自然或自发地遵循,特别是熟悉辩证法的人,总会胸中有数,心里有谱,自觉地贯彻,因此,不需要过多过分地突出强调,可以说是一个隐性原则。推进认识需要较多地仰仗、倚重显性原则,而这样做不意味着通常也不会抛弃隐性原则,故省去绝对是可行的。其二,物理学中有相对论,在法哲学中有权利的相对论。(《权利相对论》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数种相对论在名称上的衔接、并列、共存,不仅有交映生辉的效应,而且有助于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三、方法论:绝对相对的总体制约
绝对相对在客观上的绝对关联,在认识中的互补协同,要求在方法上体现二者的总体制约,反过来说,只有运用绝对相对总体制约的方法,在认识中二者才能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二者在客观世界观那种一体化的形象。在方法上注意和力求绝对相对的总体制约,目的是避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片面性,走极端、绝对化的倾向,有效地实现人们面临的任务。
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各个方面、尽一切努力使绝对相对互相规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性,达到统一性。这一方法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1)承认绝对的合理性、至高无上性,但是坚决反对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绝对,因为宇宙本身就是绝对的化身,宇宙间的一切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有绝对的一方面,人们面向绝对并追求绝对,绝对是合理的、至高无上的。但是,决不能离开相对来论说绝对的合理性和至高无上性,否则就会把绝对神秘化、偶像化,落入绝对主义的深渊。绝对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离开相对的规范,制约空谈绝对。在理论上,绝对主义只承认事物的绝对性而否定其相对性,把一切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僵硬不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看不到其间无止境的流转、创化、嬗变、更新。绝对主义的贯彻必然导致神、上帝的观念,比如黑格尔、罗伊斯等把绝对称为上帝。绝对主义也是唯心主义的根源,列宁曾指出,唯心主义就是把精神的东西扩大,膨胀成为脱离了物质,神化了的绝对。在认识上,绝对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可以一次完成,人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最后终极真理”。在实践中,绝对主义表现为主观主义和独断主义,随意而武断地或者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信奉“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的教条。用相对规范绝对,既是防御绝对主义的前提,又是反对绝对主义的办法。
(2)强调相对的特殊重要性及其在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坚决
反对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强调相对的特殊重要性,肯定相对在认识和方法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但是,对于相对的强调与突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绝对对于相对的规范和统摄,必须将相对置于绝对的框架内来立论、说理、辩是非,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迷津。相对主义的祸水来自绝对的盲目排斥。在理论上,它只承认事物的相对性简单抹杀其绝对性,否定事物具有确定不移的本性、秩序、规律,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和不可捉摸的,在认识上,相对主义夸大知识的相对性,否定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就可能怀疑任何科学真理,既可以把任何真理说成谬误,也可以把任何谬误说成是真理,既可以随意反对任何事物,又可以随意为任何事物辩护,鼓吹“谎言重复千次就是真理”,信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每一个人、每一集团都有自己真理的“多元真理论”。用绝对规范、统率相对,是避免和战胜相对主义的基本方法。
(3)承认认识有局限性但相信局限性可突破,追求理论完备性但
知道完备无止境。
前一点是用绝对规范相对,目的是树立探索真理的坚强信心,后一点是用相对规范绝对,目的是防止盲目乐观和死板僵化。后一点特别值得强调。大家知道,认识将随着实践和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哲学相对论推崇“哥德尔不完备性定律”。在数学和逻辑的发展史上,哥德尔提出这样的定律,有如一声惊雷粉碎了一些人要把整个数学形式化的企图。1931年提出来的哥德尔不完备定律,虽然直接针对数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但本身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深刻表明,理论体系的无矛盾性和完备性不相容或不可兼得。在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认识中,再完备的理论也会有不完备性,其完备性是相对的,不完备则是绝对的。历史反复证明,当时看来十分完备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缺陷、漏洞,显示出不完备性,需要用新的实验、新的知识加以补充、修正。真正的理论必定是不完备的理论,完善无缺的理论只能是迷信。哲学相对论认为,理论的完备性可以不断增加,但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出现意示着大功告成的最后一笔。
绝对相对的总体制约或相互规范,还有许多实在的方法。下面再举两种。其一,肯定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但不简单地抛弃马克思主义,而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其间的统帅和指导作用;肯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最高真理”,但不轻易说它是“真理的顶峰”,而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二,无论认识或实践活动,都必须在灵活性中显示出原则性,在执行原则中表现出灵活性,要尽力通过最大限度的客观灵活性,达到最充分的确定性。这两点也非常重要,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展开说明。
(4)一面永恒的镜子。
这面镜子就是爱因斯坦,他在科学上的划时代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绝对相对总体制约的杰出范例,而他在理论上的重大失误则生动地证明,绝对相对的分离是最可怕的灾难。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相对论,按照他的说法,相对论分狭义、广义两层楼。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石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其结论主要是:同时性是相对的;高速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空间收缩,运动时间膨胀;物质的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一物体的能量变化必定引起质量变化,反之亦然。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前提是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其主要结论是: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偏转(在太阳附近偏转1.7",在木星附近偏转0.02");在较强的引力场中时钟变慢,即出现引力红移效应;“行星轨道近日点的运动”(水星进日点每百年进动43")。爱因斯坦还有另外三项重要功绩,即完成了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并提出了测定分子实际大小的方法;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促进了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探索宇宙学和统一场论的先驱。爱因斯坦所以取得这一系列誉满全球的光辉成就,就方法而言,就是成功地握住了绝对相对的总体制约性。广义和狭义相对论“这座两层楼”其实只有一根支柱,“那就是相对性原理”。(11)无论理论前提中的原理和由它引申出的结论,都展现出众多的被经典物理学禁锢起来的相对性关系和相对性事实。令人产生石破天惊的感慨。但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强调相对性并没有否定绝对性。狭义相对论的五个结论,实际上都由运动而产生,它突出了时空质量等对运动的依赖性,可以说树立了运动的绝对权威;广义相对论的三条结论都用引力场来说明,而引力场又取决于物质的质量与分布,由于请出物质这座“尊神”,爱因斯坦建立了“没有引力的引力理论”,在这里实际上树立了物质的绝对权威。总之,一切奥妙都出自绝对相对的相互规范和恰到好处的协同。
理论思维和方法运用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相对的协调一致和自然统一。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达到这种境界,遗憾的是,在其他问题上,例如,在哲学观点的建构中,在对量子力学的评价中,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最高境界,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他追求“严格的因果性”,企图在微观世界中也贯彻严格的决定论原则,这表明他没有摆脱牛顿机械论的影响;第二,他把规律统计性排斥在基本理论之外,拒绝接受包括寻找“最大可能的简单性”,这意味着脱离了当代科学与哲学中的“探索复杂性”的潮流;其三,爱因斯坦过分强调过程的可逆性,同时否定它的不可逆性,他一再声明相对论同时间箭头问题,同自然规律的不可逆性毫无关系,他强调说:“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12)他提倡在物理学中排除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现代蓬勃兴起的进化论,演化论的基石,就这一点而言,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第四,爱因斯坦过分追求理论的完备性,对量子力学求全责备,直到逝世前仍不肯接受玻尔提出的很富于哲理的“互补原理”。客观地说,他对量子力学的许多批评是中肯的,促进了这种理论的发展,但对它的“不完备性”的指责则不可取,有悖于前面提到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按照量子力学另一位代表人物玻恩的评价,爱因斯坦对现代统计学和量子力学的固执态度,“是一个悲剧”,它一方面使爱因斯坦“在孤独中摸索前进”,另一方面使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领袖和旗手”。爱因斯坦后半生的悲剧,根源在他把某些理论观点绝对化,在研讨相对论以外的问题上背弃了他最擅长运用的相对性观念。
四、哲学相对论:五层楼建筑
哲学相对论是探索宇宙进化范式,人类思维理性范式为目标的绝对相对论,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我们从绝对相对在存在演化中的绝对相关,在认识中原的有机结合和在方法中的总体制约出发,分五个大的层次进行理论建构,最终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五层楼大厦。
(1)关于基层建筑
哲学相对论的第一层由两根理论支柱和三块客观基石自然联结而成,在论著中就是导论。
两根理论支柱,一是前面我们阐明的作为出发点的绝对相对一体化现。另一根支柱是相对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是相对性范畴的具体性应用。为了树立这一根理论支柱,我们用一章的篇幅来研讨相对性范畴的内涵、它的独特特征和神奇功能。相对性范畴具有五个基本内涵,即对立依存性,条件制约性,流动变异性,比较区别性和尺变选择性,由于它由许多带根本性的范畴结合而成,本身便具有无与伦比的综合、杂交优势。这两根理论支柱贯彻于全部五层楼建构过程中。
三块客观基石,一是宇宙的相对性,二是物质和精神的相对性,三是必然规律的相对性。哲学相对论不是纯思辩的产物,而是应用绝对相对一体化思想和相对性原则,客观地分析上述三种相对性的理论成果。
(2)第二层楼—狭义哲学相对论。
狭义哲学相对论通过研究物质和精神的相对性关系,揭示社会进化的基本线索。它包括五个分层建筑:同一论的相对论、动力论的相对论、创造学的相对论、决定论的相对论、进化论的相对论,五论均围绕社会进化着笔,分别讨论了社会进化的内在根据、基本原因、主要条件、根本机制和具体程序五大问题。其中阐明了一些有特色的观点:物质和精神互为轴心的相对运动,是宇宙间最富典型意义,蔚为大观的相对运动;精神是物质的信息反映和最高属性,精神对于物质的决定,本质上是物质的自我决定;社会进化动力客观上区分为基层动力系统和高层动力系统;创造是精神能动作用和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社会进化中存在着两条相映互补的基本路线。狭义哲学相对论的某些观点,已发表于《哲学相对论》中,该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3年第12期中,限于篇幅,该文没有论及动力论的相对论和创造学的相对论。
(3)第三层楼—广议哲学相对论。
这是狭义哲学相对论的推广。推广就是增加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在这一点上,同物理学相对论的推广是一样的。但推广的思路和方法却不同。爱因斯坦的办法是“扩大相对性”,使物理规律的适用性从惯性系拓展到非惯性和有引力存在的一切场合。哲学相对论的推广是从高层向低层的延伸,即依据宇宙一切领域的相关性、相似性和一致性,把从精神和物质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原理,应用来研究其他社会现象和所有自然现象,进而概括出宇宙进化的基本范式。这一思路是马克思早就阐明的。他指出:“人体的解剖对于猴体的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经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据此,我们把社会进化的机理,当作启开宇宙进化全部奥秘的钥匙。与狭义相对论的五论相适应,这第三层楼也区分为广义同一论、广义动力论、广义创造学、广义决定论、广义进化论。在进化论方面,我国学者韩民青提出过物质形成进化理论,另一学者王身立提出广义进化论,美国学者拉兹洛提出广义进化综合理论,这些理论其实是各县特色、相互补充的。
广义相对论同时也是整个哲学相对论最重要的内容是宇宙进化范式,它由五个基本定律构成,它们分别从方向、方式、程序、道路、水准诸侧面展示宇宙万象在进化中的共同特征和必然性格。这些基本定律的原料、半成品早就出现了,我们这里是做综合,提炼加工、结晶升华的工作,既奠基于别人但又不简单重复别人,在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五定律的基本点,概略地表述于《宇宙进化之谜探要》中,该文发表于《社科与经济信息》1996第3—4期。
广义相对论还有第六项理论建构,那就是探索五种宇宙统一论的各自实质和大一统共性。五种统一论分别是:宇宙本原统一论,宇宙相互作用统一论(“统一场论”),宇宙全身统一论,宇宙进化范式统一论,宇宙发展规律统一论。
(四)第四层楼—方法论的相对论。
方法是基于对理论的反思、蒸发而在认识与实践中的应用,因而处于更高的层次。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方法中得到充分的显示,故方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被视为哲学和科学的灵魂。哲学相对论的方法,既是广义和狭义相对论哲学原理的创造性应用,又体现本文第三部分所阐明的绝对相对总体制约的各项基本要求,它包含五层建构。其一是认识方面的五种基本方法;其二是实践活动的五类具体方法;三是科学探索的五个各具特色的方法;四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范式,它也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对思维的目标、本位、取向、法式、风格做出了最一般的规范。这也就是思维的理性范式,它与理论方面的宇宙进化范式相呼应,也是哲学相对论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其五是应用哲学相对论的方法,具体地分析解答人类社会中似乎是最难讲清弄明的五个重大问题:先有H(鸡、假设),还是先有0(蛋、观察)?天才伟大为什么会犯错误,而有些人对所犯错误始终未能觉察?古今中外的奇迹,奇事怎样发生?干社会主义最艰难在何处?人类能否永生不灭,在宇宙间长存?
(5)第五层楼—哲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层次越高,分量越少。处于最顶端的结论建构,以简明、精粹为其特色。这一层级只有两个部分,概述哲学相对论的理论和方法的若干结论。前一部分从“哲学相对论和理论再综合”为题,通过理论方法的再提炼、再升华,阐明一些最富于时代精神的观点。其中一条是这样的表述,“反决定和反作用:宇宙间最神奇的创造力量。”其中的一些道理,已发表于《反决定:宇宙进化的主动轮》一文中,该文原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后摘载于《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另一条陈述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其中的一些观点,以相同的题目发表于《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6期,该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5年第2期。此外还有别的结论。后部分以“哲学相对论与方法再反思”为题,从更深的层次探讨方法的特点和要求。有位研究者用“借力”来表达方法的实质,极有启发性。借力当然要有一定的招数、格式、定则,但这些又不能限定太死,只能是“软约束”;“人有百算,天只有一算”,要强调灵活善变,不管是什么招数,只要能够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给大多数人民带来好处,那就是妙招、绝招。方法方面的结论共有五条,兹不赘言。
为了阐发好哲学相地论原理和方法,笔者尽最大努力搜罗百氏,博采众长,限于能力和水平,当然不敢妄想做到头头是道、精确无误,只希望能够成为迎接新世纪的一种哲学探索。
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455页。
②《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0页。
③王存臻等:《宇宙全息统一律》,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七章 第三节。
④王令鹏《时一空论稿》,人民出版社第148、150页。
⑤⑥列宁:《哲学笔记》,1974年版,第107页、408页。
⑦、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页、第95页,577页。
⑧⑩《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35页,136页。
(11)舒炜光:《爱因斯坦问答》,辽宁人民出版社,第64页。
(12)《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5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