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流通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人民币汇率论文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现状及论文,跨境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但是,近几年来人民币已经在中国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而且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代替当地货币的趋势。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撰文提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是确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现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的基础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预测未来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趋势,针对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

考察人民币跨境流通渠道,估算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分析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途径

由于目前境内外人民币不能通汇,大额特殊运钞手续繁杂,所以人民币现钞出入境主要是通过非金融渠道,主要方式是出入境人员合法携带和跨境非法走私携带。但因目的不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途径呈现出多样性。

1.人民币流出境外的主要途径

人民币流出境外是由实质经济交易和其他经济交易共同推动的。由实质经济交易推动的人民币流出主要包括:边境贸易进口支付、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和探亲消费、以政府项目为基础的境外投资和私营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带动的人民币资本流动。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为在香港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安排。内地居民可以持内地银行发行的个人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消费和少量提现,可每次在香港银行柜台兑换等值6000元人民币的港币或人民币。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推行带动了大量内地居民在香港的人民币消费。同时,找换店、“地摊银行”、地下汇兑、境内居民境外赌博、走私、购买毒品支付也成为人民币出境的重要渠道。在以上各渠道中,中国的边贸进口支付是人民币出境的主要渠道(具体内容在本文第二和第三部分有详细阐述)。

2.人民币回流的主要途径

由于人民币在境外没有生息来源和投资用途,流到境外的人民币除极少部分作为周转头寸外,绝大部分将回流境内。回流的主要途径包括非居民携带人民币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出,用人民币支付边境贸易及相关手续费用、中国边贸顺差带动的人民币支付,非居民用人民币到境内购买资产、直接投资、劳务支出。同时,也有部分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回流境内,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境外居民直接在中国口岸金融机构存入人民币,如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银行可凭对方国家的边民证办理人民币储蓄,其余额甚至占到当地储蓄余额的1/3以上;第二,外方银行将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转存至中国境内银行。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估算

跨境流通使用的人民币主要来源于边境贸易、旅游贸易中的现金支付、直接投资等单向资本流动、地下汇兑等。由于统计上存在困难,目前没有人民币境外流通和沉淀规模的准确数据,一些研究者对周边部分国家或地区人民币流通规模进行了大致估算(注:2000年底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对广西和云南的边境贸易、人员往来和人民币跨境流通进行了调研,1999年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研处对新疆8个地区接壤的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乌孜别克斯坦等9国的边境贸易和人民币流通进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来自于边境贸易和游客跨境的人民币消费支出。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查统计,周边国家人民币沉淀的总量大体在150亿~200亿元,约占中国人民币现金流通总量的1%。根据2000年边贸总量、旅游人数,并按边境贸易70%采用人民币,境外旅游人均日消费380元,港澳地区人员往来携带2175元人民币测算,全年跨境的人民币流通量估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鉴于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来自于边境贸易和游客跨境的人民币消费支付,我们对这两项进行了粗略的估算(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2001~2002年统计的出入境人员急剧增加,2002年因边贸和跨境旅游导致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估计达12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对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最小口径的估计,如果考虑到地下经济、边民互市及统计误差等因素,2002年实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可能会更大一些,估计在1200亿~1400亿元左右。至于海外人民币的存量,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为5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如果将地下渠道的人民币交易考虑进来,估计海外人民币的存量在50亿~120亿元之间。

表1 人民币跨境流通和净流出规模估算额(1994~2003年)

数据来源:环亚经济数据库公司(CEIC)2003。

注:(1)人民币边贸跨境流通规模估算中的系数a是边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2000年前取10%,2000年后取50%。实际上在不同边境地区,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并不相同,10%和50%是根据人民银行的调研情况进行的大致估计,不一定很准确;(2)2002年内地去往亚洲地区的出境人数约占全部出境人数的85%,因此,因私去往亚洲地区出境人数等于因私出境人数乘以85%而得。根据满足人数和消费支付越来越多的事实,人均消费支付系数b,在1994~1997年间分别用人均消费0.2万~0.5万元估计,假定1994年为2000元,1995年为3000元,1996年为4000元,1997年为5000元,1998年后用6000元估计,考虑到有部分超限额携钞出境消费,这一系数有较为合理;(3)境外居民携钞入境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因此入境人民币量用港澳地区入境人数估计。入境携钞系数c,考虑到香港回归前港澳向内地的人民币携钞量较少,1994~1997年采用人均200元,1998年300元,1999年400元,2000年500元,2001~2003年人均600元估计;(4)na表示无数据。

我们估算的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流量和存量与人民银行的估算结果相近,但与市场上使用较多的瑞银华宝的估算结果相比,我们估算的流量大而存量小(注:由于海外人民币没有运用渠道,而且大都以现钞为主,故持有大量人民币现钞是不经济的。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应更为合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估计跨境人民币流通使用的规模时,以下两种常见的方式应予排除:一是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NDF)交易虽以人民币为标的物,但最终以美元交割,不涉及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二是地下钱庄在境内收人民币、在境外交割外币的“两头在外”的货币中介方式,也不涉及人民币的跨境流动。特别是后者手法隐蔽、交割方便,是目前主要的地下交易方式。

(三)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人民币在境外兑换,由于不能直接进入中国内地平盘,所以有其自身的汇率形成机制。我们通过将香港、新加坡、泰国和韩国等周边地区和国家当日人民币对当地货币的价格和这些货币的美元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对美元的价格,计算出这些价格对同日内地人民币/美元价格的偏离程度(注:偏离度=(境外人民币对美元折算汇率-内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内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偏离度为正,表明人民币在当地的美元价值低于国内,人民币相对宽裕;偏离度为负,表明人民币在当地的美元价值高于国内,人民币有可能相对不足。数据来源:环亚数据公司。)。从计算的结果发现境外人民币汇率有3个特点:

1.亚洲金融危机对境外人民币汇率造成了一定冲击,导致境外人民币汇率偏离度较大

韩国的人民币汇率偏离度在1997年底以前一直较低,基本上与内地人民币汇率保持一致,但从1997年底开始,偏离度明显放大,1997年12月26日一度达到23.29%的水平,12月31日又达到-16.2%。泰国的情形与此类似。从韩国和泰国的情况来看,亚洲金融危机后境外人民币的汇率出现了较大波动。

2.2000年后到现在,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偏离度在4个国家都表现出缩小的态势

表2是2000~2003年4地日均偏离度,可以看出偏离度呈递减趋势。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流通更为畅通,境外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增强,境外人民币供求趋于平衡,汇率的波动性明显降低。同时,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预期,拉近了境内外人民币汇率水平。

表2 香港、新加坡、泰国、韩国人民币汇率日均偏离度(2000~2003年)

时间  香港  新加坡 

泰国  

韩国

2000年 

2.17%

1.00% 5.45% -0.40%

2001年 

0.55%  0.89% 2.66% -0.04%

2002年-0.25% -0.63% 

0.14%  

0.10%

2003年 

0.20%  0.04% 0.15% -0.01%

数据来源:环亚数据公司(2000~2003年)。

3.在不同年份,境外人民币汇率水平在不同国家不相一致

从上述4地的人民币汇率偏离度来看,韩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小(除亚洲金融危机后一段时间外),泰国在2001年后的波动明显降低。香港地区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2000~2001年香港、新加坡、泰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均低于内地,表明人民币在这些地区较为充裕,而在2002~2003年以来则已经非常接近内地水平。而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人民币现钞需求相对较小,由于缺乏比较畅通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人民币兑换成本较高,因此当地人民币汇率的偏离度较大。

境外人民币汇率是由当地市场的人民币供求决定的。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需求较为旺盛,即使人民币供求在短期内失衡,由于套汇成本较低,人民币供求会趋于平衡,当地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内地水平较为接近;而在那些需求不旺的国家和地区,其汇率水平则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境外人民币汇率水平也是当地和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晴雨表。在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时,境外人民币汇率会趋软,而在市场存在较强升值预期时,由套利套汇等逐利因素影响,人民币的需求将较为强劲,抬升当地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内地汇率水平出现较大偏离。

从人民币跨境流通途径、规模估算和境外汇率形成机制来看,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呈现4个特点:

(1)跨境流通的途径多元化。既有边境贸易结算与支付和个人旅游消费支付,也有人民币形态的资本输出,既有实质经济推动的人民币流动,也有地下经济等推动的人民币流动。

(2)人民币流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流通区域主要是边贸发展迅速的周边国家和与内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港澳地区。

(3)总体流通呈现出“流量大、存量小”的特点,并且主要以现钞为主。尽管周边地区的一些非正式金融组织能够吸纳一定的人民币现金,但携现钞入境消费或转至内地银行获取利息仍然是境外人民币最有利的选择,因此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真正沉淀于境外的人民币存量仍然较小。

(4)由于境外人民币不能全部通过正式途径回到中国内地平盘,境外人民币形成了不同的市场价格,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不同市场的人民币汇率差距有所缩小。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跨境流通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

(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

2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战略,特别是“九五”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使中国实际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区域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势货币之一。与1994年初相比,世界绝大多数货币都相对人民币贬值。即便与1993年底人民币汇率并轨前夕的水平相比,世界上也有相当多的货币特别是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相对人民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注: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光盘,2003年10月。)。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相对周边国家货币的不断升值,增强了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成为受欢迎的流通手段和资产形式,对人民币的需求大量增加。因此,人民币的出境主要是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并非政府有意推动的结果。

(二)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多是人民币在跨境流通的主要推动力

从国际上看,在边境地区“双币流通”是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始终伴随着物流和人员流的扩展而不断发挥其货币职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投资、人员的往来,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使用提供了实物载体。“九五”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技术合作)快速增长,出口年均增长45.3%,进口增长88.8%,远高于同期的全国进出口增长速度,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使用方便快捷,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的地区甚至超过90%。甚至,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外汇储备中都持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产。此外,早期人民币流通主要集中在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现在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已不局限于周边地区,除了在越南、缅甸、老挝、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外,港澳地区、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其他人民币业务。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支付能力提高显著,出境旅游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出境旅游、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1994~2002年累计出境旅游人数达8000多万人次。境外旅游带动了境外消费,也推动了人民币境外流通。目前中国游客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客源。2002年内地居民到东盟7国(除文莱、老挝和缅甸)的旅游观光人数达到675万人。其中据泰国旅游机构统计,1987年来泰的中国游客(不含台港澳地区)为2.1万人,1999年增至77.5万,2002年达80万,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和伊拉克战影响,仍达80万。目前中国是新加坡的第二大客源国,2002年到新观光旅游的中国人达67万。

(三)周边政府的默许态度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扫除了政策障碍

为促进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一般对人民币在境内使用持默许态度,一般把人民币作为一种普通外币,没有特别管制。只有缅甸、老挝政府规定,人民币不能进入边境20公里以外地区,但在边境20公里以内地区依然可以自由使用或流通。由于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不能在周边国家(地区)银行系统内流通、存储,因此人民币基本流动、沉淀于民间。近年来,随着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人民币结算不断增多,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协商进行人民币结算与合作,允许双边互设兑换点和商业银行代理国家银行进行结算,使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双边兑换合法化。

(四)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人民币境外流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

1993年以前对人民币出入境一直实行低限额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贸易与人员往来不断增加,1993年人民币出入境限额提高到6000元。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同时,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稳步推进,这些金融开放措施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都为人民币境外流通创造了制度条件。

(五)一些地下经济活动,也对人民币跨境流通形成了较大需求

境内居民到境外用人民币参加赌博、贩毒,用人民币在境外兑换成自由兑换货币完成资产非法转移,用人民币到香港兑换炒H股、炒房地产及境外非居民用人民币混入境内参与A股操作等。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市场需求是主要推动力。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升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由于港澳地区没有资本管制,人民币的兑换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人民币流通将主要往返于内地和港澳的资本市场之间,及用于旅游和购物消费,而与双边贸易无关。由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贸往来关系日益频繁,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境外流通中心。随着内地为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香港的人民币流通规模、存量和人民币业务都将步入新阶段。但是,由于香港人民币回流机制已正式启动,如果人民币与港币的正向利差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条件不变,会有更多的人民币从境外回流,实际沉淀于境外的人民币可能会有较大程度下降。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市场力量是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力,但是,改革开放、贸易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政策也为人民币跨境流通提供了政策空间和支持。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不断发展,金融当局将提供正式的制度供给,把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可以预见,未来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将是市场力量和金融当局的金融规制不断互动而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区分与实体经济带动的稳定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降低未来人民币境外流通可能带来的风险,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有重要意义。

(一)与实体经济有关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与实体经济有关的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人民币流通,它们大都与物流和人员流并行发生,在港澳地区也有部分人民币用于两地旅游消费。这种性质的跨境流动,对中国经济有以下正面影响:

1.促进内地和双边的经贸发展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并充当国际结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国际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

2.获得货币发行收益

在境外流通、沉淀多少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政府获得同等数额的货币发行收益(铸币税),特别是人民币处于净流出状态时更是如此。

3.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广泛流通,对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金融合作,构架一个以人民币为主导货币之一的东亚经济圈的战略设想,会形成直接促进作用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是中国经济成长到新阶段的表现,是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的结果。按照货币国际化的定义,这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

4.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早期试验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区域性说明了,中国经济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与周边国家更紧密的贸易关系将有利于区域更多的贸易额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更容易获得更容易接受的货币。同时也说明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是在全球市场展开的,而是可能较长时间内限制在亚洲。这既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具有区域性特点,也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将以亚洲为主要的试验场。目前人民币主要在边境贸易、跨境旅游消费中成为价值标准、交易媒介,而不是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成为价值标准和交易媒介。表明更大范围的人民币流通,更深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不利影响或担心主要有3个方面:(1)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突然回流,可能会对边境省份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据有关银行反映,当地人民币投放经常受到境外人民币周期性流动的影响。(2)人民币用于支付从中国的进口,会减少我出口创汇。(3)人民币可以在境外实现购买力,会增加对境外商品的需求,对扩大内需不利。

但是,综合分析来看,上述不利影响是有限的,甚至是可控的。据人民银行估计,中国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存量约占中国现金流通量的1%。相比之下,香港金管局估计港币现钞有7.3%在内地流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3的美元现钞在美国境外流通。可见,境外流通人民币数量并不大,对国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还难构成大的冲击。至于对减少货物和劳务出口创汇的担心,也不必过虑,因为只要境外存在人民币,便一定是境内居民先用人民币支付了境外供给。境外人民币越多,国内节约的外汇就越多。

(二)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流通。作为与我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发达地区,部分流入港澳地区的人民币带有明显的虚拟资本色彩,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投机是其流动的主要目的。据香港金管局估计,2000年内地流入香港的热钱达到160亿~300亿港元,其中大部分进入了当地股市。在港澳地区与虚拟经济相伴随的人民币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两地经济、金融联系,促进了港澳地区经济繁荣、稳定。但是,这种性质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对内地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会形成较大冲击:

(1)人民币在香港地区一定程度与港币的事实可兑换,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得国际资本能够借助香港进入内地的资本市场,或者内地的资本进入香港甚至国际资本市场。

(2)由于人民币在香港的实际完全可兑换,人民币资产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香港后,便可以兑换成国际货币进一步转移,这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了内地的各种管制。

(3)港澳地区在确定人民币汇价时,与内地存在差异,也会对内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造成干扰和压力。如香港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交易,就成为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的重要风向标。

(4)人民币在港澳地区流通更大意义上相当于一种特殊商品,大量进出、少量沉淀的现实说明,内地难以在当地获得铸币税收入。

(三)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外汇管理提出挑战

总的来讲,由于境外人民币流通与内地没有正式通汇通兑的渠道,其境外流通的规模有限,且不能做人民币贷款,因此,对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冲击和影响有限。但是,人民币出入境虽不涉及汇兑问题,却涉及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这给相关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1)助长了非法外汇交易。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与境内的外币需求相对应,形成了非法外汇交易的动因,而大量的现钞流通又为交易本身提供了资源和掩护。

(2)可能加剧内地的资本外逃。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事实可兑换,刺激了内地人民币资产转移。

(3)加大了海关监管难度。人民币跨境流通以现钞交易为主,海关人流量大,监管困难。

(4)扩大了国际收支统计误差。边境贸易中的人民币流通大都是以现钞形式实现的,脱离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而实物的流动却由海关统计在内,从而在国际收支表上只反应了单边流动,形成统计误差;另外,由于人民币大量用于出入境旅游消费,导致国际旅游收支与旅游外汇收支的差异,也形成统计误差(注:特别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境外人民币兑换价格高于境内,因此,访华旅客往往在境外先兑换好人民币,再到内地来消费,这造成游客增加,但外汇收入却增加有限,国家旅游局按境外游客境内每天消费金额测算的旅游外汇收入远大于外汇局统计的银行实际收兑的外汇。)。

当前人民币跨境流通处于自发性发展状态,这是中国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这种态势的长期持续将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体外循环”的现金交易增加了交易风险,不利于经贸、人员往来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地下金融服务不受金融监管,影响国家金融外汇管理效力,容易助长走私、贩毒、赌博、洗钱等非法活动。大量现钞跨境流动可能对货币政策调控和现金管理构成一定冲击。鉴于此,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对境外人民币流通进行引导和规范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四、引导和规范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政策建议

(一)成立关于人民币周边流通问题的部际协调小组,加强综合管理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使用,推动人民币周边流通需要海关、税务、经贸、银行、证券、旅游、外汇、外交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成立由相关部委成员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制订促进周边经济金融合作的长期战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消除制约周边地区经济金融合作的政策性障碍。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高层次政府间交流,建立双边信任基础,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担心和疑虑。

(二)协调人民币区域化和可兑换进程的步伐,改进相关金融服务

双边银行的合作形式对人民币周边流通的规模和层次起关键作用。将人民币跨境流动纳入金融体系,也是规范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可以在周边地区有选择地开办正常化、规范化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从自发向自觉、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跨境发行和清算系统,鼓励人民币无纸化交易,减少人民币现金的跨境使用和流通,防止人民币假钞进入流通领域,维护人民币的信誉。另外,应加强与周边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建立类似“中俄银行合作分委会”的双边协商合作机制。同时规范审批中资银行在境外增设办理人民币收兑业务的分支机构,规范、推动商业银行在边贸地区境外设点,经营人民币汇兑和存贷款业务。按照先易后难、先消费支付后经营支付、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的顺序,稳步有序地推进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开放。

(三)在边贸中推广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上,尝试在大贸和边境旅游中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

如前所述,中国已出台了允许边贸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政策,这是当前推动人民币周边流通的突破口。但是,根据世贸组织规定,边贸优惠措施只能限定在边境地区生产的产品,中国当前的绝大多数边贸交易将被排除在边贸之外。因此,鼓励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措施应逐步从边贸转到大贸上。可考虑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贸交易中允许交易双方自主地选择交易币种,允许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中关于“承诺兑换非居民从经常性国际交易所得本币”的规定,还应研究如何严格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

(四)逐步扩大资本账户交易使用人民币的范围

鼓励国内企业以人民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允许周边落后国家用人民币收入清偿对我的负债;允许境外居民使用境外人民币投资国内证券市场;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对海外进口商提供人民币买方信贷;允许对周边投资和援助使用人民币标的;允许周边人民币持有者到我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等。

(五)逐步开放非居民持有与交易人民币资产,利用香港作为人民币资产走向国际化的突破口

逐步放开非居民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国债或者其他人民币计价债券;逐步放开非居民在一定监管范围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利用香港作为试点,推行各种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交易,国内货币管理当局需要与香港金融监管当局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对新推出的人民币资产交易业务加强监管,防范其中的潜在风险。香港可以作为试点,其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与国家。

(六)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

建立现钞跨境监测系统,特别是港澳地区和内地金融监管部门应以打击洗钱为契机,建立双边数据交换和统计监测协调机制,加强对突发性流动的快速反应能力。海关应从反洗钱的角度,而不只是防资本外逃的角度,承担起对携带人民币现钞管理的责任。改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遵循居民与非居民交易原则,将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交易纳入统计,提高国际收支监测预警水平。

通过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和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民币跨境流通主要是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它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未来随着双边经贸往来的增加和人员流动的扩大,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目前这种态势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不会对国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较大冲击。为了克服由于人民币跨境流通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当前我们需要加强国内的金融监管,改进相关金融服务,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重要贸易伙伴的金融合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人民币跨境流通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人民币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