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最美的人生旅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美论文,旅程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儿子变得反常
一个多礼拜以前的一天晚上,儿子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听着电话,他的表情忽然变得很严肃,“我……我看看我那天有没有时间再说吧。”
“谁呀,什么事儿?”儿子放下电话,他妈妈好奇地问道。
“以前小学的一个同学。他来电话说……说……以前小学班上的,你们也认识,就那个小胖子,他……去世了。”
天哪!我感到十分震惊。虽然儿子没说出名字,可是我一下就知道了他在说哪个孩子。那个小胖子我认识,以前还和儿子坐过一阵同桌,调皮捣蛋,是个闲不住的男孩子。可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学校忽然晕倒了,送去医院检查,竟然说是得了白血病。自此之后,他就休了学,儿子还跟着同学去看过他几次。不久上了初中,也就慢慢少了消息。没想到,现在得到的竟然是这样的噩耗……一想到他的父母失去了心爱的儿子,我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
“哎呀,怎么出了这样的事,太可怜了!”孩子的妈妈眼圈已经泛红子。“那刚才你说有没有时间,是干什么?”
“哦,同学说他家长请几个以前玩得比较好的同学朋友去参加他的追悼会,送送他。我……我不知道该不该去。”儿子低头咬着嘴唇,显得很犹豫。
“要不,你就别去了,就说那天家里有点事情。”他妈妈想了想,开了口。她的心思我明白,以前家里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告别仪式和葬礼也没带儿子去,我们一直说那时孩子还太小,到这种场合有些不大合适,其实是总担心那种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可是这次……我陷入了思考。
“还是去吧,毕竟他的家长已经邀请了。他们以前也是不错的朋友,应当去告个别,男孩子怎么说也得讲点情义。你自己怎么想?”我说出了想法,望着儿子。
“我去吧。要不然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儿子叹了口气,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好,什么时候?我送你过去吧。”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多少分担一点他的难过。
追悼会结束之后几天,儿子的心情一直不太好。试探性地问了问当天的情况,儿子也不愿意说什么,只是脸色变得很难看。我一直认为是因为他失去了这个曾经的好朋友,心里感到十分难过,趁着周六还特地陪着他出去逛街散心,给他买了双新款名牌运动鞋,希望儿子能快些从悲伤的心情中摆脱出来。可是令我有些疑惑的是,儿子似乎更忧郁了。他到底在想什么?我在心中画下一个问号:必须得尽快弄清楚!
还没等我问,儿子终于自己先“爆发”了。一天晚上,妻子急匆匆冲进房间,拉起我就往孩子卧室跑。“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我疑惑地问。
“都是你的好主意,孩子自从从追悼会回来情绪就不大‘正常’。我就说了,那种地方怎么是孩子能去的?”她带着哭腔,后面的话欲言又止。
“别瞎说!”我皱起眉头,“到底怎么了?”
“你赶紧去看看吧,我刚才给他送水果,一进屋就看见他脚上穿着你给他新买的鞋,可蒙着被子偷偷哭呢。”
听了他妈妈的话,我也吃了一惊。孩子的行为太反常了,今天一定要弄清楚他的想法!
让孩子明白生命的价值
我敲敲门,走进儿子的房间,他正在把脱下来的鞋默默收进鞋盒。虽然没在哭,但是眼圈红红的,脸上明显有擦拭过的痕迹。
他妈妈过来一把接过盒子,想开口问事情原委,我向她摆了摆手,心急则乱,还是先让儿子的心平静一下再说吧。
“你跟着你爸出去走走,散散心吧。别太紧张了,是考试没发挥好啊,还是怎么的,有什么事儿跟你爸去说说,不要紧的,别压在心里难受,好不好?”妻子把鞋子又从盒子里拿出来,递给儿子。“喏,正好穿新鞋。”
儿子也没说话,顺从地把鞋子穿上,跟我出了门。
走了将近十分钟,儿子忽然小声问我:“爸,你说人死了以后是什么感觉?”
我心里咯噔一下。问题果然还是出在这儿!
还没等我回答,儿子的眼泪忽然像抑制不住了一样,流了下来。
通过询问,我终于从儿子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了解了个中原委。那天,儿子去参加了小胖的追悼会。可当他一下子看到两年没见的“小胖”被病魔折磨得瘦弱不堪,安静地躺在那里,再也不能起来,而他的妈妈,那个曾经感觉很年轻时尚的阿姨已经苍老了许多,哭得悲痛欲绝,甚至几次昏倒过去。“死亡”这个沉重而遥远的字眼扑面而来,像上游决堤的山洪一样冲进了儿子的心里。
“爸,你说我会怎么死?”儿子情不自禁地揪住了我的衣袖。“我要是这么死了,妈肯定也要哭得不行……以后我也没办法再穿你给我买的鞋了”,还没说完,大滴大滴的泪珠又淌下来,此刻的儿子一点也不像个已经十几岁的少年。
所有的一切搅在一起,我的脑袋里乱成一锅粥。生与死,这真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不仅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亦然。原来儿子不全是因为失去朋友感到难过,而是因为直面死亡的冲击给他带来的巨大恐惧。怕死,怕痛苦,怕家人朋友伤心,怕失去幸福快乐……作为父亲的我,此时无疑应该给儿子更坚强的心理支持,让他从恐惧和不安中解放出来,对死亡有正确认识。可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我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句说错,也许会把儿子的心态引入更深旋涡。
以前对儿子一直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小时候曾经让他养过小狗,后来生病死了,但我们还骗他说是“送人”了。他哭闹一阵,慢慢也就忘了。我总觉得他还不到接触“死”的时候。可现在想来,如果能早早地潜移默化一些观念,让他心目中的“死”不只是玩游戏时吃一颗大还丹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电影、动画片里才出现的名词,也许他会更坦然一些。
小心翼翼地暂时劝服了儿子,带着他回了家,让他妈妈陪着他东拉西扯直到睡下。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原来许多家长和我一样,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其实,就算不是儿子的父亲,我自己又何尝不是面临着对死亡的些许恐惧?也许,这种感受应该更早地和儿子进行交流、分享。现在,应该用什么方式向他表达我的想法呢?
第二天,我早早拉儿子起床,让他陪我一起整理家里的照片。当我拿出两本老旧的插角相册的时候,儿子明显感到十分好奇。“这里面的照片那可珍贵了,有几张还是绝版。”我笑着递给儿子。他翻开,里面大部分影像都是黑白。“你看,这是你太爷爷年轻时候,帅吧?”我指向一张黑白照。“这张很生动,是你太奶奶以前踩缝纫机的时候照的。”
“哎哎,这些都是什么时候拍的呀?”儿子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又继续翻动相册。
“这是你爷爷小的时候和他同学一起照的,你看哪个是他?”
“这个,可是那时候他好胖啊!”儿子愈发兴致勃勃。
一张两位老人手里抱着一个天真孩童的照片跳了出来。“你猜猜,太爷爷太奶奶抱的这个小孩是谁?”我微笑着向儿子发问。
“我怎么看得出来……这么小的小孩都长得一样啊。不过,怎么有点像我呢?不可能不可能。”仔细端详照片,儿子挠了挠头。
“和你像就对了,因为这就是你老爸我啊。”我揭晓答案。
“哦!嘿嘿,这是哪一年啊,你才这么大一点儿。”
“是啊,那时候我才这么大一点儿。现在连你都这么大了。你出生的时候,只有你太奶奶还在吧,太爷爷早些年已经去世了。”我陷入回忆里。
“嗯,太奶奶我小时候见过,后来她也去世了不是吗?你们每年去给他们扫墓,可是都没带我。”儿子说道。
“明年我一定带你一起去看太爷爷太奶奶,好不好?”
“爸,那我去看他们,他们还会知道吗?”儿子似乎想到什么,脸上的表情又变沉重了。
“你觉得呢?”我并没马上回答,“其实,人去世之后,就没有任何感觉了,也不会有痛苦,太爷爷太奶奶他们现在只是很安静地睡在墓园里。但是,每次看到这些照片,我都会回想起以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的许多事。他们从小就认识,后来一辈子在一起,偶尔吵架,几乎没分开过,一直到八十几岁。你太奶奶很疼我,总给我焖我喜欢吃的猪蹄。你太爷爷去世之后,太奶奶脑筋逐渐有些不太清楚了,可只要一看到你,她还总念叨要给你做好吃的。我想,你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太爷爷太奶奶应该会知道的。”
“是吗……”儿子咬了咬嘴唇,我感觉他的眼圈有些红。
“今天我和你说这些,不是想让你更伤心难过。”我慢慢斟酌合适的话语,“我希望你一点点会明白,其实,死是每个人都一定会面临的事。只不过,正常来说,我们都会活到很老很老,才会很自然地离开人世。现在死对于你,甚至对于我和你妈妈、你的同学、朋友,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这没什么好怕的。当然,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可是我们就因为这一点点的不确定性,就一天天担惊受怕、谨小慎微地活着吗?你是个男人,是不是应该拿出点勇气来?”
儿子低头不语,一页页翻动着相册,许多我儿时的照片一张张映入眼帘。
“你看,其实离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只是一个代表生命终止的符号而已。就好像,我们都会说一个人好好‘活着’,但从来不会讲一个人正‘死着’。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都经历过什么,过得是不是开心、幸福,没有留下太多遗憾。你说对吗?太爷爷太奶奶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幸福,都会留在我们的记忆和思念里,还有这些照片上。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活在我们心里。我相信你能感受得到。”
“不如,我们来做个测试吧。”趁热打铁,我拿出纸笔递给儿子,“你试着在这上面写下现在对你来说最珍贵的五个人或事。”
“爸爸妈妈我们一家、健康的身体、好朋友、聪明、现在的生活……”儿子咬着笔头写下五样。
“现在试着把这些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抛弃,抛弃的就用笔划掉。”我发出指令。
儿子首先划掉的是“聪明”。
“接下来呢?一直继续到划完为止。”我继续发问。
他想了想,划掉了“现在的生活”。然后就皱了眉头,停了笔。
“很难选,是吗?其实这就是你为什么害怕的原因。爸爸也能理解,也感到很欣慰。这是因为你慢慢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你心里最珍惜的东西有多重要和不舍得,以后你长大了,值得珍惜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的人来珍惜你。既然这样,就努力好好活,更不要轻易用‘死’来解决问题。争取很远很远的将来,不要留一点遗憾。你明白吗?”
“也许吧,可能等我变成老头儿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儿子若有所思,不知这句是他真的有感而发还是开玩笑。
“那是必须的!”我终于有些释怀,“等那时候,我就是比你更老的老头,说不定咱俩还得一起骑自行车去环游中国呢。”
此后,我又花了一段时间陪着孩子聊天,孩子的心情终于逐渐扭转。和老年人相比,拥有幸福生活、家人关爱,又对生与死没有过多认识的孩子们,反而是更容易引发恐惧的人群。给儿子上的这堂“生命教育”课,虽然还算成功,但是已经是有些迟了。希望儿子总有一天能了解,他并不是因为胆小而害怕,而是出于对死亡意义的“畏惧”,如果这种畏惧,能让他更珍惜生命,就足以令我欣慰了。
标签:两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