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理论在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应用论文_于迪瑞

《园冶》理论在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应用论文_于迪瑞

《园冶》理论在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于迪瑞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规划在《园冶》中的风景园林的相关理论“相地合宜”原则指导下,根据校园自身特征,明确自己的规划目标,结合现代的校园景观规划方法,塑造了生态效益良好、功能完善、校园文化突出、具有自身校园文化景观特色,体现了“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学术环境。

关键词:《园冶》;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理论

1研究背景

《园冶》,作者计成。全面讲述了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对园林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建筑布局、建筑情趣,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园林设计艺术思想[1]。作者在写这部巨著的基础上还对各种园林的优秀经验进行研究发展,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水平。《园冶》是计成自己建造园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古代宜居思想的典范,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能为现今的园林建造提供有力的借鉴[2] 。《园冶》的理论强调了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时代, 能够帮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人类造景造园的艺术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同时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为校园景观发展景观提供启示。

2校园景观结构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坐落昆明市。风景美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校园环境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要做到以人为本,塑造有个性化的校园景观,必须要考虑视角、距离和速度等因素对感知景观产生的影响[3]。校区的中心景观轴线为环线形状,从校园的南门经过滇润楠林荫大道,教学主楼,文化广场,校综合楼,直到学校的东三环北大门,然后体育场,居住区最终回到南门。在规划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将经过的建筑,和景观很好的连接在整体的校园规划之中,使之即有时代的气息,也不失校园的文化特色。突出了学校"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办学目标和"乐山乐水”的精神。

2.1校园规划布局分析

通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尽可能利用公共景观设计的公共空间区域,使建筑和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美丽宁静的风景。“宜”表现在校园景观总体布局和空间层次上,要做到疏密有致,浓妆淡抹总相宜[4]。

校园在规划设计中,考虑了校内的已有建筑,绿化、道路、水面、地形,等环境要素。每一个相互影响、交流、有机结合的空间,增强了教学建筑的空间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校园分区规划分析

2.2.1 入口标志区

"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已具园之雏形”[1]。校园设计深谙其道,南门是校园的主要入口,也是学校对外的重要展示区。进入学校的一条滇润楠林荫大道,象征着学校古老的历史。景观线上分布着樱花、香樟、含笑峨眉等组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象征着校园对文化的包容。广场是一个大草坪,象征着校园是知识文化的摇篮。

2.2.2 主楼与图书馆区

在楼前造景不仅可以维护本身的生态系统,并且适于观赏。"竹修林茂,柳暗花明”[1]。在我国,这种园林形式最为普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在院子或者门前种植花草树木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样的造园手法充满了随性。学校最大的两个公共建筑就是教学主楼和图书馆,是形成校园景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栋建筑的四周环境以开阔舒朗的铺装为主,配置着银杏、大叶桉、侯樟等花卉乔木。花卉灌木也点缀其间。规划形式用简单的空间形式创造了一个赋具有理性、严谨、高效的校园空间。

2.6.3 东大沟水脉区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1]。河流和湖泊处是最能为人们带来精神上放松享受的地方,此水脉是校园内最大的水景观区,位于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它是整个校园中心景观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周堆土,整个地形成缓坡状。水池的北段自然流向校外,水体从山上流入山下,竹林间铺设一条青石的小路、曲径通幽通向山下新校区图书馆;地势高低相错,脉络曲直不同。"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2.6.4 学生生活区

"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1]。学校利用自身环境,结合景观设计思想,因地制宜。

2.6.5 学术交流中心

校园里的基地可能缺少先天的自然风景环境,如果要造一块幽深的地方。"邻虽近俗,门掩无哗”[1]。学术交流中心是校园的主题的重要体现的部分。这周围景观的规划,设置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观,比如蓝花楹、广玉兰等等特色鲜明的植物。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规划在《园冶》中的风景园林的相关理论“相地合宜”原则指导下,体现了一种严谨开放,“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学术环境。让改造后的自然景观为人服务,使人们尊重自然的美。我们只有再读经典,读懂经典,在其优秀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现代校园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李韫.计成《园冶》的美学阐释[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 王润楠.《园冶》造园理论对城市建设的启示 [J].艺术与设计,2012(8):148~149

[4] 陈丽花、胡青青、晏琪. 《园冶》之园林美学思想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园林与景观.2012(3)

作者简介:于迪瑞(1991.10.23-),男,辽宁省抚顺人,昆明市盘龙区西南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专业,2016级研究生

论文作者:于迪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园冶》理论在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应用论文_于迪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