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20
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出斑块,分析斑块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7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49例,占总数的62.8%,其中不稳定斑块者20例,稳定斑块者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医学邻域的首位致残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目前临床广泛接受的观点为颅内动脉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原因,而并非是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一过性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连续性中断,溃疡形成,斑块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门诊随访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其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0.2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经上级医院临床、CT或MRI扫描确诊。所有患者记录性别,年龄,吸烟史,家族遗传史,血压值,空腹静脉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1.2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病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商:GE公司,规格型号:LOGIQE9,探头频率3-11MHZ)。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回声可不均匀或伴声影),厚度≥1.5mm。根据参考文献【2】斑块分为(1)软斑:斑块呈低回声;(2)硬斑:斑块呈强回声;(3)混合型:由不均匀低回声及强回声组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
2.结果
2.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出率:7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49例,占总数的62.8%,其中不稳定斑块者20例(40.8%),稳定斑块者29例(59.2%)。
2.2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选择吸烟史,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家族遗传史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入选变量显著性水准为P=0.05),结果显示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与斑块发生有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临床上超声检测方便、可及、价格低廉。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
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血管,其硬化程度与脑血流供应直接相关【4】。颈动脉斑块硬化引起脑梗死的机制有多种,由于斑块存在,导致颈动脉狭窄,狭窄处血流加速加快,远端血流速度下降明显,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加剧,使远端血管灌注压下降,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容易形成低灌注性脑梗死;同时,颈部斑块在长期高压血流冲击下可能脱落,可能引起远端血管血栓形成【5-6】。多种作用机制叠加,脑梗死的危险性更加明显。
本文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2.8%,与文献报道相似。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其原因可能是高血压和高血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两个基本因素,前者主要是血流动力学因素,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平滑肌持续损伤的基本原因。随着血压的升高,动脉管壁的弹力纤维承受的压力负荷随之增大,这样就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动脉内膜损伤后,动脉壁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失调。上述2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后者是斑块形成重要的促进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血脂成分。此外,吸烟对斑块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其发生机理是吸烟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厚,并且可增加血液粘稠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有研究发现戒烟数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性才会下降,因此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善不容忽视,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研究表明,人类20、30岁开始出现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发展、加重,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大多数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危险因素。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检查方法,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检测颈动脉管壁厚度、硬化斑块形成及官腔的狭窄程度,可以预测脑卒中的发生的可能,从而及早治疗,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向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干预危险因素(调脂、降糖、控制血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随着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莉峰,刘运海,杨期东,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3):135-137.
[2]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168-173.
[3]成君,刘冬,王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06-209.
[4]刘立梅,张晓红,刘江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6):2101-2102.
[5]李晓敏,蔡亚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及预后关系的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356-357.
作者简介:吴纪霞,刘杰一,徐志树,等.颈动脉斑块对脑卒中发展预后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7(20):82-83.
论文作者:郁佩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颈动脉论文; 缺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粥样论文; 因素论文; 动脉论文; 超声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