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坡头区官渡镇中心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51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低年级着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不再是传统的只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多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题目的观察能力和审题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观察到审题习惯的养成,并形成较强的自主审题能力。
关键词:引导观察 自主审题 能力培养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显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正确解答题目,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
一、在观察中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事物是充满好奇的,但是低年级学生在进行观察时总是停留在观察事物的表面,是大致的观察,并且是不够细致入微的,观察后的思维也只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进行思考。很显然,低年级学生观察时注意到的事物并不是事物的真正内涵,并不能真正理解事物。要想让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逐渐掌握方法,并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题目的内涵,整理成语言进行表达,最终解决问题。
1.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教会低年级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有用的事物。低年级学生观察的要点是对数学数字数量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能够通过观察将数量之间的增加或者减少的关系列举出来,并清楚数量变化的关系,那么学生的观察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大多数是数图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方便低年级学生观察理解。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能力的局限,观察数学题目的图形时,往往不够全面或者不能正确地观察到图形的本质,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在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时要善于使用动态媒体来引导学生观察,适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止的图片通过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课本中的静态图片中往往包含着低年级学生难以认识的内容,低年级学生有限的思维能力很难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数学中的“连加连减”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传统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动态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要知道在动画中都看到了什么。比如教师在多媒体中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小猴子摘西瓜,地上已经有5个西瓜了,小猴子又摘了3个放在小车里,最后小猴子吃了1个西瓜。这样,通过观看动画,让低年级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学习,生动又直观,且营造出轻松的氛围。低年级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并进行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观看后心中会有很多疑问,那么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不同的思维会有不一样的问题,比如,总共还有几个西瓜?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很容易理解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动画中的内容表达出来,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么题目就轻松地做出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对于“连加连减”的内容,通过动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解答题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
当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观察后,教师还是要让学生回归课本知识,通过静态图形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工具,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图形,最后进行静态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学生的理解。
数学知识体现的是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态和静态观察的结合,让学生逐渐掌握认识图形和数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形成观察图形的经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观察时,学生对变量之间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连加连减”学习中,要让学生看到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地上有4只小白兔,离开了3只,后来又来了5只,通过观察后,低年级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现在还有几只小白兔。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将动画中的内容转化为:离开的小白兔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去3只,就是减法;后又来了5只小白兔,就是在离开后的基础上加上5只,就是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理解,以先减后加的方法列出算式,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能力转移到对问题的理解上,动态图形的展示要回归到课本的静态图形,通过观察的迁移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迁移,最后对静态图形的加减进行观察总结,通过对静态图形和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二、在理解中表述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课本中图形的认识就是对题材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梳理表达出来就是学生对抽象知识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述出来,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不能全面地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有很大的阻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后正确地表达出来。
1.消除理解偏差。
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理解时一定要消除学生的理解偏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不够全面,甚至难以把握重点,最终导致学生对题目有一定的理解误区。教师在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容易理解偏差的地方,并不断地分析总结,及时纠正错误,避免低年级学生进入思维误区。
2.用语言表述。
用语言进行表述是理清思路和正确认识的过程。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要让低年级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表述出来,当学生能够正确表达时才是真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低年级学生进行表述时,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最基本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利用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列表等等形式。通过学生的描述然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存在感和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描述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材料,让学生对自己表述的题目印象深刻并灵活运用到相似的题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进行自主审题
如果学生的审题总是停留在教师的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不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主动理解题目、分析题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题。
1.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审题,在初级阶段学生可以学习教师的思路来理解题目,但是后期学生就不能总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要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来分析题目,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为避免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及时纠正和给出答案,要鼓励学生再思考,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感受主动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乐趣。
2.自主审题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后,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反思,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出纠正错误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能举一反三。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学生一定要养成自主审题的习惯,培养自主审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低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审题能力的培养,要从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入手,从理解到表述题意,最后到自主审题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点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低年级学生一定可以培养出较强的自主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类 从引导观察到自主审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0,(1):86-87。
[2]李述军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10):180。
[3]苏程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72。
[4]李正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72-72。
论文作者:陈呢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低年级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图形论文; 题目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