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分析
表1给出了我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对表中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不难得出表2中各项数据。将表2各项数据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各图。从变化率变动情况看,如图1,GNP和GDP增长率即g[,N]和g[,D]基本重合,因此下面分析以g[,D]代替g[,N]。由图1可看到,GDP增长率变化呈明显的周期性,峰值与峰值之间呈四年间隔,如峰值为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假设这种4年一个间隔周期是恒定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测,我国经济在1996年应达到一个g[,D]增长峰值。根据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显然这个推论是成立的,从1993年开始的宏观紧缩,经过1993年、1994年、1995年3年时间,基本将通胀控制住,经济开始走出低谷,进入回升阶段。根据上述规律预测,我国经济将在1997年会出现GDP增长率下降的情况。
表1 1979~1994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单位:亿元
续表1
表2 1997~1994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较上年增长情况
图一 g[,N]与g[,D]走势
将图2、图3、图4各条曲线综合起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四条曲线同步运行出现在1980年和1988年,其间隔为8年。是否可以说,我国经济运行除了4年呈现一个小周期外,还有8年一个大周期呢?显然从图形走势上看,这种观点是成立的,即1980年至1988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8年一个周期,其间包络了两个4年小周期。假设8年大周期是存在的,那么我国经济在1997年会出现下述情况,GDP增长率减缓,通胀率下降,现金增长率下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下降,类似我国在1989年前后的情况。从1997年开始进入另一个大周期运行,根据这种运行周期,我们可以判断,1996年并不具备经济起飞的条件。g[,D]的回升是阶段性调整,1997年还会出现g[,D]下降的情况。我国经济进入一轮新的发展周期,并出现g[,D]高速增长经济起飞的情况将出现在1998年或1999年。经济起飞的方式取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如果更新状况好,会按1981~1985年方式起飞;如果更新状况不好,则会按1990~1992年方式起飞。
图二 g[,D]与g[,R]走势
图三 g[,c]走势
图四 g[,mo]走势
从实证分析角度,我们可以解释1980~1988年这一经济周期的内涵。这一期间,我国实际上已完成了由产品短缺型经济状态向产品相对过剩状态的转变,经济运行的模式开始要求向质量及效益型转变。例如,1980年GDP绝对数为4470亿元,1988年为14074.2亿元,8年间增长了3.15倍;1980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贷款需要增加2.33个百分点,1988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贷款只需增加1.45个百分点。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个比例下降较快,它表明经济机体内的扩张需求在减弱。1994年GDP绝对数为45005.8亿元,是1988年的3.20倍,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贷款需增加1.90个百分点,剔除21.7%的通胀率,比例在进一步下降,表明这期间许多产品已达市场饱和状态,不需要扩大再生产,经济机体内部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周期角度观察,我国经济从1988年开始至今的大周期,完成了由产品相对过剩状态向绝对过剩状态的转变,经济机体内部开始以高通膨胀率的形式消除那些生产过剩产品的企业。从1994年开始国有企业效益全面下降就是典型的特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图表上显示,我国经济有8年一个周期的特点,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的?怎样理解工业部门的生命周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从而也就界定了工业部门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生存周期。我们知道,任何产品从研制到生产、销售有一个时间过程,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随着市场选择的喜新厌旧,会不断下降,因而说明,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任何产品都有生存周期,都要接受市场选择。当旧的产品失去市场,新的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取代旧产品时,这时一定会表现为g[,D]下降,老产品库存增加。当大量的产品制造出来,无法销售,造成资金无法收回,企业无法再生产时,则原有的资本循环、商品循环、生产循环通路被破坏,会出现企业、银行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原有的生产力被破坏。显然货币在其中的作用表现为:(1)原有的推动企业生产的货币资本,由于企业的破产倒闭而贬值。(2)中央银行新增发的货币,在没有新的更新换代产品出现,没有新的资本循环、商品循环、生产循环通路取代原有被破坏的循环通路条件下,这些货币最终只会作用在那些少数短缺商品上,造成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当货币的推动作用,使通货膨胀达到恶性程度并开始消除这部分生产短缺商品的企业时,整个经济会出现全面倒退。例如,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经济倒退约20年。
经济机体内部能否依靠自身力量,修复因生产过剩破坏了的微循环?如果我们界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是推动生产及生活的决定性力量,那么经济机体内部的被打破的微循环,会在市场信息的引导和政策的刺激下,经过人的努力得以修复。这种修复过程并不一定要依靠中央银行新增货币推动,而应是依靠经济机体内部的活力来完成。这种结论可以通过图2、图4得以证实,例如,在1981~1982年,1986~1987年GDP增长率回升,而货币M[,o]增长率在下降,由于这种修复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经济周期峰值与峰值之间,低谷与低谷之间有时间间隔。那么这种时间间隔是常量还是变量?从图1可看出,峰值间的时间间隔是常量,例如,1978年以来,大间隔为8年,小间隔为4年。低谷间的间隔不同,峰与谷幅度变化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力度等因素影响。但不论影响程度如何,g[,D]总体走势都是按周期性规律变化的。显然,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荡平经济周期的变化幅度,其充要条件必须是为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不间断的取代老产品,以保证资本循环、生产循环、商品循环不间断和不受阻碍。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如果顺应这种周期,对经济运行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经济正常运行。
二、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
由图2、图3、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各条曲线之间呈现密切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
1.g[,D]与g[,Mo]峰值之间间隔相同,均为4年并在同一年达到峰值,但是g[,D]与g[,Mo]在4年间的走势不同。g[,D]在4年中只分为下降阶段和上升阶段。g[,Mo]在4年中也分为下降阶段和上升阶段,但是对比g[,D]走势,g[,Mo]明显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g[,Mo]与g[,D]同步下行,如1980~1981年,1984~1985年。第二阶段,g[,Mo]下行,g[,D]回升,如1981~1982年,1986~1987年,但1989~1990年显然GDP调整没有到位,就开始增发货币了。第三阶段,g[,Mo]与g[,D]同步回升,如1982~1984年,1987~1988年,1990~ 1992年。由图2、图4可看出,这一阶段的后期,g[,D]增幅减缓,g[,Mo]增幅过快,如1983~1984年,1987~1988年,1991~1992年,表明货币推动g[,D]上升的动力减弱,图形显示g[,Mo]与g[,D]相背离。
2.g[,R]回升大体出现在g[,Mo]的第三阶段,除1987~1988年外,g[,R]的大幅回升出现在g[,D]、g[,Mo]下降的头一、二年,表现为滞后上年g[,Mo]一年,如1984~1985年,1992~1994年。但1987~1988年这个走势被打破,与1979~1980年走势相同,这是我们认为8年一个大周期的依据之一,此时表现为GDP增幅缓慢,货币推动通胀。从上面图形分析可知,g[,Mo]拉动g[,R]上涨有两种形态:(1)g[,Mo]上升在前,g[,R]上升在后,时滞为一年。例如,1983~1985年,1991~1994年g[,Mo]与g[,R]的走势。这种g[,Mo]拉动g[,R]上升的滞后效应是有条件的,当g[,Mo]运行在第三阶段的后期,如果,当年货币仍能推动g[,D]上升时,则g[,R]大幅上升出现在第二年g[,D]回调时,时间为1~2年。例如,1984~1985年,1991~1994年g[,D]与g[,R]的走势。(2)g[,Mo]与g[,R]同步上升。例如,1987~1988年g[,Mo]与g[,R]走势。形成这种走势的原因是,增加的货币供应,没有引起同等规模的经济增长,全部作用在物价上。
3.在图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g[,c]与g[,R]同步运行,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从上面分析可看到,我国经济一方面表现为大量产品的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通胀却又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表面看来似乎是非常矛盾的,实质上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不高,大量的产品的生产是重复建设的产物,而那些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又开发不出来,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好,主要是面临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三次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如果不在内部运营机制上及产品更新换代上走在这些企业的前面,显然在市场竞争中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对比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占有技术人才、政策扶持优势;对比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占有土生土长优势。国有企业要全面提高效益,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必须使产品的更新换代走在这些企业的前面。要减少经济周期振幅大小对社会的影响,根据上面分析,首先要解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产品平均周期问题。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来讲,解决这个问题是有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首先要有信息指导,其次在对可行性产品的研制上给予有偿货款扶持。在市场竞争中,对国有企业的淘汰不能数量太大,更多的应是对原有企业进行改组和改造,使之能创造效益。此外,国家在对国有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对产品系列的设定有客观量化标准,分层次调控,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投入市场的产品能不断取代老产品,以补偿老产品退出市场的空缺,形成市场以新代旧、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平滑经济周期的幅度。
三、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在图2与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货币推动g[,D]及g[,R]的过程,当g[,D]在回升过程中,g[,Mo]的上升与g[,D]同步,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当g[,D]在下降过程中,g[,Mo]上升有时与g[,R]同步,有时g[,R]滞后g[,Mo]一年上升,表明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起推动作用。因此,选择货币供应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货币供应不当,对经济发展起破坏作用。显然,货币在经济发展中即可起第一推动力作用,也可起制约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货币起第一推动力作用的条件。根据图2、图4我们可以明显看到g[,D]周期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货币起推动作用的条件有:(1)g[,D]回升阶段;(2)g[,R]稳定;这时适当的增发货币,可以推动g[,D]的上行,如1982~1984年的情况。
2.货币对g[,D]运行的反作用。根据图2与图4,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增发货币无法推动g[,D]上行时,会发生g[,R]快速上行,如1984~1985年,1987~1988年,1992~1994年;时滞一年后,出现g[,D]快速下行,如1985~1986年,1988~1989年。显然g[,R]的上行导致了g[,D]的下行,过高的通胀率破坏了生产力结构,所以货币供应应在g[,Mo]增长的第三阶段的后期,适当递减,保证通胀率不会上升过高,以便平缓地渡过经济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