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教育发展的差异分析和衔接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港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的教育,应该具有国际性、试验性和高标准、高质量的特点。我们要立足于深港两地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及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和研究,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思考,在发挥对香港的促进作用和对内地的辐射作用中发展自己,形成深圳教育的特色。
深港两地的教育投资、学校管理和办学效率
教育投资。香港的教育投资途径是多元化的。近十多年来,香港采取的是类似“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香港政府在保证其对教育投入的同时,重视私人投资。如,在七十年代中期,曾一度使私立中学的学生占到全港中学生总数的70%,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曾占教育投资总额的14%。虽然,近几年来港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部分学校均被官立及资助学校逐步取代,但私人对教育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香港政府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办学团体或个人只须出资学校建设投资成本的20%,就可以团体和个人命名学校。充分调动了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另外,在开发潜在的教育投资渠道方面,政策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如,在高等教育方面,针对部分院校入学人数有限,部分专业空缺,更高学历的专业缺乏的问题,香港政府鼓励学生到海外就读,不仅提供签证方面的便利,还在经济上给于贷款的优惠。据统计资料表明,仅1994年赴海外就读大学的为3万人、估计支付学生的学费14亿港元,等于当年教育经费的13%。
深圳市委、市政府从建立特区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教育,使我市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特区建立之初教育落后的状况,1980年至1995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累计达41亿元(不包括教师住房和公费医疗支出),其中仅1993年至1995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就达24.63亿元。
但是,由于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迅速,教育经费很大程度用于铺摊子、上规模方面,致使部分地区教育出现“三差”现象(校舍差、设备差、教师住房条件差)的现象。“三差”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教育经费缺乏。深圳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市、区财政预算内拨款,一般占到总额的85-90%,其他则是通过社会其他渠道集资及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勤工俭学收入筹措。虽然,近年来通过社会团体、个人集资、投资的方式,筹集到不少的资金,但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的问题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在看到近年来团体、企业、私人投资办学呈上升趋势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私人办学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条例的制定,使私立学校的指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拓宽教育投资渠道,拟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及配套措施,在政策上,真正给予投资者信心。如鼓励私人投资,并允许他们参与管理,力争做到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对于团体和企业办学更要扶持和鼓励。实践证明,非全民所有制教育成分的增大,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对教育投资的良性循环有着促进作用。总之,借鉴香港的经验,针对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投资环境的实际,在政策上更加宽松和灵活,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为深圳特区教育事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香港的学校管理和办学效益方面的情况,通过有关资料的了解和实地的考察,总的来看有以下特点。
1.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简单精干,人员编制少,工作效率高。在学校里身兼多职的工作人员和身兼多科、多头、多校课程的教师不少。我们在考察中看到的大部分的管理模式,都类似于我们的私立学校。非教学管理人员少,教师的周任课节数都十分饱满,如中学教师每周的授课时数,均达30-35节(每节35-40分钟)。并且,这些教师要参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如对课外活动小组的辅导、班级的管理等。香港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比例,与我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香港在校师生比例是1:24.8,深圳在校师生比例1:12(不包括借聘教师),这同样也反映出两地办学效率的情况。
2.课程、教材趋向多元化,针对性、实用性强,考试进行分离管理,教学内容注重操作实践。将深港两地所用的中学教材进行同级、同科的专业对口评价,有关专家一致认为,香港现行教材难度虽低于我们的统编教材,但它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如,我们翻阅了一套香港从中一到中三所采用的社会学教材(包括教参),这套类似于我们政治课教材,编祯精美,图文并茂,不仅涉及到生物、地理、经济、伦理学、道德观的知识,甚至还包罗了华人世界的姓氏和宗教知识以及香港地区与国际的联系情况,还针对香港这一发达经济地区的学生实际编排了相关知识,多角度、多侧面介绍了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的存在,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香港的各种考试,是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的。所有教材练习的编排,比较统一、规范,客观性强,知识的尺度深浅标准相对一致,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大,对操作和实践的要求十分具体。考试容量大,时间长,竞争颇为激烈。虽然目前香港中学毕业生的考试合格率绝对数字不算高(1994年合格率60-63%),但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各类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更多的毕业生(考生)通过各类考试、考核,赢得社会声誉。
3.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政府通过法律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香港1972年颁布的教育条例起源于1913年,经过多次修改,成为一整套完整和较为严谨的法规,对学校的注册、校董会的结构、教员招聘、学生编制、收费、卫生及重点设施的配备和管理等等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资助学校的财政安排,受到学校资助条例的监管。独立的专上学院和大学也有相应的法规。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不同的条例制约和监管。这样就可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管理上的随意性所产生的失误,对学校科学的管理、规范化的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港府仍在不断拟定和修改有关教育的政策,公布了一系列的报告书、白皮书和各种指引。如中学德育指引、高中及专上教育指引等,使香港的教育发展,沿着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依法治教,严格执法”可以说是香港教育管理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
4.香港的教师待遇优厚,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说步入了香港的中产阶层。这一点可从华南师院教科所对香港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报告中充分反映出来。可以说,这是香港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由于有优厚待遇的吸引,再加上学校实行的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采用了类似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激励机制,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部门工作,从而保证了教师队伍素质整齐,知识水准高,法制意识强,这对于高水平地管理学校,极大地提高办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然,香港的教育发展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研工作比较薄弱,文理科课程结构及其比重不合理,史地教学水平不高等。但从教育、教学的总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效率来看,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反观深圳的教育管理水平,由于受到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圳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概括地说,除了前面所说的体制问题外,还表现在学校管理缺乏有效机制,造成办学的低效率,如教师超编,管理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冗员包袱较重,基层领导机构过于雍肿;校长的办学权利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校长负责制未能真正落实;教师聘任制难以实行,奖勤罚懒的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学校只能进,很难出,干部只能上很难下。二是在教育思想、模式及教材改革方面,我们的部分施教者,习惯于老的一套做法,教法陈旧,缺乏改革创新意识,这是导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的一重要原因。我们不能说香港的教育模式比我们先进,但有关方面对深港两地中学毕业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对比测试,总体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理科(数、理、化)理解能力强;香港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外语(口语)好,社会知识相对丰富,知识面较广,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存在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所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在思想上观念上要有更新,更要在具体措施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对于教材的应用情况来看,借鉴香港的经验,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社会科学综合性实用性强的教材,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更能切合深圳经济特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际。如我们的乡土地理教材,可将港深两地,作为一个地域上、经济上全方位联系的整体来介绍,让我们的学生多了解香港,为97年香港的回归、为深港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深港两地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综合应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在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上,发挥其职能作用,不断协调各门类教育的关系,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深港两地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使得两地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地的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但就管理的效率和对教育的指导和管理的协调能力方面来看,香港的模式,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虽然在经济领域等许多方面,能率先与香港接轨,并且这种衔接和互补的范围和领域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但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体来说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较,反差较大,致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效率等方面与市委提出的“建立教育强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深圳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看,可以说是基本上承袭了内地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特点是多层、多头管理学校,学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基本上延用了老的一套,虽然说是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但校长的责权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制约,人治(包括校长本人及上级领导人)的色彩十分浓厚。由于管理者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管理上的随意性的问题时有发生。
大部分学校交由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管理,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如办学经费紧张等方面的矛盾,同时也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但却容易形成多头交叉管理学校的情况。有时政出多门,学校的职责界限较为模糊,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有关条例、规定,由于基层管理部门管理和督导力度不够,理解和执行上往往出现千差万别的现象。加之中间管理机构层次偏繁,非教学人员编制过多,致使教育效率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存在。特别是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表现的不合理性,在效益方面更是与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差距。
香港的模式我们不可能照搬,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管理方面的改革,还是有进行积极探索的必要。
1.充分发挥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专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对教育过程的督导力度,减少管理层次,将特区内中学(特别是职业中学)统一交由市教育局管辖,更好地发挥办学的规模效益和管理的效率。办学经费仍实行分级负担,各区根据本辖区范围内在中学就读人头数,向上级缴纳教育经费。各区教育局、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小学、幼儿园。同时,将各区教研室人员集中起来,成立市教育考试监控中心(包括职业技术考核)或教研中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格局。
2.部分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试行“公办民管”的模式,或者部分学校试行香港校董会的做法,强化对学校内部的监管力度,促进学校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校长的责、权、利。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主要通过对校长的选聘、教学督导内容的制定、学校办学方向和效益的评估来实现。
4.为了使职业高中管理更加直接和有效,发挥办学的规模效益和科学合理的布局,将若干个“带帽”中等职业高中合并进行集中管理。
深港两地的职业教育
香港经济高速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迫使港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使其极大地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香港的职业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职业培训的组织形式为学校或训练中心两大类,主要是结合香港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中三至中五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培训。职业培训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拨款;办学主体多样,有政府办的、教育部门办的、志愿机构办的,有全日制的、有业余的;专业课程不仅是讲授某一特别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讲授包括三种主要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按行业需要确定,注重理论与操作并重;学生考核通过后,可领到一定数量的训练津贴。
2.适应人力市场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既有长远的工作目标,又有近期实施原则。香港的职业训练机构有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的任务。同时,当厂商了解到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利可获,也可向职业训练机构提出这方面所需的技工训练要求,职业训练机构据此进行该产品行业的人力需求调查,然后向政府申请拨款开设有关的职业训练课程,很快这项培训计划就可以得以实施。
同时,香港的职业培训对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特别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层次清楚,有小学、初中、高中毕业三个教育层次为起点的职业技术培训,根据三个层次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结合社会需要,进行突出从“实践”出发的职业前培训;二是在岗培训,为不同等级的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式”的在岗技术培训。由于职前和在岗的培训工作,使得香港的劳动力不论蓝领还是白领员工都有较高的素质。
3.由训练局统一实施。香港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业教育及训练署下的职业训练局统筹组织实施,教育设备先进,教育效率高。训练局下设的训练中心,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设立专业科目方面,不仅有会计、电脑等通用科目,还涉及到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环境、电子、电信工程等专业性很强的科目。香港的训练中心大楼,高九层、占地3000平方米,现有实用面积29,000平方米,中心配有20多个专业的技术训练场地,有高素质的专业培训教师、工程师,这样一个技术设备先进的职教培训综合基地,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香港的职业培训方面的优势。
4.培训与社会需要衔接。由于香港的职业培训工作计划,每年是在劳工处根据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拟定的,所以经培训的技工理所当然的由劳工处推荐就业,充分体现了为需要而培训,为用而教的职业教育之基本方针。这些体制运作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就业率总是处在较高水平,减少了结构性失业。
深圳职业技术教育是我们整个特区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体制上的制约,“受命办学,被动服务”的状况比较普遍,不能适应开放改革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
1.职业教育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旧的传统观念影响和轻视技术实践等偏见的严重存在,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包括教育界内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种种疑虑。政府计划部门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教育业务领导部门拟定的有关政策,由于在资金的投入上很难保证实际需要,也难体现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同时,由于“升学教育”(主要是指升大学)的影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仍认为读职业学校是“差生”,名义上是“分流”,实际上是“分等”。
2.深圳地区的劳动就业部门与深圳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教育部门衔接不够,尤其是未能对深圳市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作出准确判断,再加上大多数企业的本身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经营方针,使联合办学的局面难以进一步扩大。教育部门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十分模糊。特别严重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由于缺乏深圳地区行业、企业发展有关准确数据资料,在对人才需求上的预测往往产生失误。同时,部分职业高中多为普通高中改制而成,教育的思想、方法及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袭用普通高中的一套,往往是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人才,却与社会的需求相差很远,致使一部分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
3.基础差,底子薄,摊子大,现行管理体制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由于资金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特别是改制的职业高中,专业课师资、实习场地设备和教材非常缺乏,而且这个问题可以说相当普遍的存在。同时,几乎是各校都在办职高,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不强,再加上力量过于分散,极大地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办学力量虽在机制上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没有资金保证,迫使其过多地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所以,社会上打着各种旗号的培训中心比比皆是,但很难说他们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作为。
在用人机制方面,没有一整套相配合的政策和措施,敦促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作,真正形成“我需你培,你培我用”的良性循环的局面。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需从外地调入;另一方面中专、职高毕业生大量滞留。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在职业教育方面,根据现有条件有可能进行改进的有两个方面:(一)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训练)机构,统筹全市职教工作。职高从普高分离出来,统一管理,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并在此机构下设立专门科研机构(或者与劳动局、计划局联合起来)为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数据,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特区未来发展服务。(二)将现有的职业高中化零为整,相对集中起来,成立单设的职业技术学校。可考虑以学区为单位建立职教训练基地,在人员设置上要更多的考虑由专业人士来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三)对社会力量办学,一定要限制其收费标准,使大批的适龄人员能接受职业培训,对经考核成绩优异者,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津贴,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推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深港两地的教育合作衔接
深港两地的教育发展,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客观上存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我们的教育如何为深港经济衔接服务,在发挥对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中发展自己,深港两地在教育领域内也应有一个广泛合作的美好前景。为此,加大两地教育协作的力度和合作范围,以迎接'97香港回归的到来。
1.成立深圳教育电视台。制作针对深港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针对香港的中小学校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内容欠缺的问题,编制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电视节目,用微波发射的(无线电发射)形式,多种语言向港深地区播出。这对香港大部分居民来说,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方面了解社会主义祖国,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可编制一些关于香港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文化、风土人情、与世界的交通联系等方面的专题片,让更多的深圳人了解香港,关注香港,为推进港深两地经济衔接、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2.建立内地赴港或港赴内地深造的双向式的预科学校。近些年来,内地和深圳驻港的中资企业以及办事人员在逐渐增加,夫妻分居港深两地的人数也有上升趋势,由于97年的临近,这批人及其子弟最终定居香港的可能性很大。为了使这批人在今后定居香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很有必要开办类似于香港教育模式的预科班,培养人才要尽可能满足香港在深招收人才广告中所要求的“有较好的外语、粤语水平,熟悉香港的经济环境,能吃苦耐劳的人士”。对于将要赴港读书的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做好学业、课程上的衔接。
另外,目前国内高校都希望能得到港、澳生源,但由于教育体制和入学程序、语言方面的差异,使港澳考生难以顺利通过招生考试和完成学业上的衔接,难以适应国内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设立以港澳考生赴内地高校就读为目标的预科班,同样也十分迫切和需要。
3.加强与港方教育界人士的合作和人才交流。深圳在基础教育方面理科教学水平较高,特别是教研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有一定优势;而香港在外语教学方面,更是人才济济。双方要不断交流,对提高双方教学质量很有益处。在高等教育方面,这种合作和交流的形式,就更加广泛了。希望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具体的师资交流方案,发挥各自优势,互助互补,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深港教育衔接成为事实。
4.要探索教材多元化和超前性问题,使教材内容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圳的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多为统编教材,即便是深圳自编的乡土教材(如乡土地理教材)与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香港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应该考虑在有关的教材内容中,反映出来。对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更可以借鉴香港同类教材的相关内容,使我们现行教材,更能体现多元化和超前性的特点,不断地满足特区教育的需要。
5.目前,在我们深圳的部分学校中,发现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活动。极少数香港有黑社会背景的犯罪分子,教唆、指使个别青少年学生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包括在校内外的敲诈、勒索和打架、斗殴、盗窃活动等,这个问题已引起公安部门高度重视,这些更要与香港的教育部门和警方互通情报,交流有关信息,坚决打击、遏制两地都存在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