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出版社论文,西部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以来,核心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管理界的关注,有无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井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出版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图书出版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也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因此,作为西部出版人,分析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研究西部出版社在特定的时空中怎样增强和培育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对西部出版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走出版产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竞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竞争者要有必要的实力支撑。这种实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而是一个出版社能够长期保持比较优势的力量,即核心竞争力。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的战略能力,是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协调其内部各种知识和技能性资源而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是最关键的、最主要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不易模仿的,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对于出版社来说,出版社人才素质、创新能力、品牌、企业文化等竞争要素,都是其他出版社难以模仿和取代的。
2.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设取决于出版社长期经验、知识、技术积累以及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持续性意味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否则就无以保持现有地位和优势。出版社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或品牌,历久不衰。
3.创新性:创新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创新已成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保持出版社长期的稳定发展,出版社就应在观念、机制、选题、营销上进行创新,做到高人一等,先人一步。图书市场瞬息万变,谁能够快速及时地捕捉读者的需要,策划好的选题,谁就能迅速地发展壮大,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快鱼吃慢鱼。
4.延展性: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出版社向更有生命力的相关新领域延伸。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出版社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二、构成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出版业作为对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制作,传播的信息内容服务的产业,它与其他产业既有共性,同时也有鲜明个性,这是我们考虑增强和培育出版社核心竞争的出发点,也是构成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独特内容。构成出版活动的要素繁多,在众多的出版要素中,哪些出版要素是核心的,必须结合出版业的特性加以分析。从目前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出版社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案例分析,本文总结出构成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以案例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
1.外研社
外研社社长李朋义总结了外研社的十大核心竞争力:①特色化的品牌战略;②差异化的竞争策略;③海纳百川的人力资源;④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⑤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⑥具有特色的规模效益;⑦综合利用的出版资源;⑧高效运转的组织结构;⑨战无不胜的市场营销能力;⑩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在外研社的十大核心竞争力当中,人才是外研社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李朋义认为,谁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一切,没有市场可以赢得市场。
2.中信社
①版权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是出版产业体现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近几年,中信社购进了200多种法律教材版权,100多种财经教材版权,加上很多畅销书版权。
②打造品牌:以渠道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找到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运作。比如经济学专业,中信社已经建立起一个可以把国际上一流的中外经济专家聚拢来的高端学术平台,以此来提升经济学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塑造品牌,占领市场。
③资本运作: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是具有产权交易的机制,要有资本交易、产权的并购和出售。
④企业文化:争创一流,引导市场,热爱出版的企业文化。中信社提出了“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理念。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信社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十分重视无形资本版权资源、品牌、企业文化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同样体制下,同样是西部经济、文化、科技欠发达地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什么搞得好呢?
①更新观念:该社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较早地进入了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大学出版社中率先与民营书店合作。
②搞活机制:从1999年起,该社就连续几年在社会上广招人才,采用聘任制的用工机制。在分配制度上,逐渐缩短事业编制和聘任体制员工的收入差距,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模式。
⑧塑造品牌:确定了以教育图书出版为中心,在人文图书、珍稀文献、期刊出版等方面树立良好品牌。
④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社长、中层干部都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社级领导于部中有多人出国留学。
从以上构成各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可以表述为:
人才+机制+品牌(特色)+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三、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培育
1.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是培育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首先,西部出版人应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出版是文化产业,但这个产业还不够成熟,产业基础还不牢靠,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去创新、去探索、去实践,而不是等、靠、望。
第二,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我们在导向上强调的两头:一个是正确导向,一个是商品性,要让群众爱看,就是两个效益的统一。
第三,从经济发展来说,新闻出版业本身也是一个重要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强盛有很重要的意义。据称,新闻出版业在规模以上(年销售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37个行业中排名第十一位,利润排名第六位。
2.优化人力资源是西部出版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人才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决定出版社的兴衰成败。中国出版还没有进入制度时代,现在内部机制改革搞得好、营销好的出版社肯定有一个好带头人。
哈佛大学的知识管理专家,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他把企业的人力发展战略归纳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投资留人”。他说员工就像花园里的花草,要让他们每年都开花,就需要不断投入——供水、施肥、除虫。所以企业应该把对员工的教育纳入到企业的薪酬体系之中,把对员工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看成是企业的一项福利。
学习型组织是出版社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智力为主的出版生产力,主要是通过学习来提高的。编辑的第一核心竞争力就是学习能力,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从业人员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3.机制创新是增强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机制创新是增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发动力。在人事制度上,应实行全员聘任制,坚持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机构能设能撤”的原则。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任何一个公司,如果它认为可以提供终身工作保证,那么它就钻进了一个死胡同。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成为安全天堂,除非它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在分配制度上,以岗定职,以职定薪,采取绩效工资制,通过分配制度合理拉开职工的差距,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4.专业化地方小品牌战略是目前培育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出版产业门类庞杂,一个出版社不可能统揽各个门类的出版业务,而必须“术业有专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当前国际出版的潮流已从规模化走向规模专业化,凡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社大都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出版社,一些大的出版集团也是从专业出版社发展壮大起来的。美国的皮尔森集团就是一个典型。1998年,该集团兼并了西蒙·舒斯特之后,立即将其中的工具书、商业和个人出版部分以10亿美元出售给一家投资公司,只留下收购值为36亿美元的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国际出版部分,然后又将原来拥有的朗文出版集团与之合并成立了皮尔森教育集团。这一兼并活动使其成为美国最大的教育出版社和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巨额收购给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集团营业额从1998年的39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50亿美元,2000年集团营业额达到了58亿美元,其中教育出版为30.68亿美元,占集团全部营业额的53%。实际数字表明,大规模的教育出版投资及教育出版专业化的发展战略给集团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反观我国亦然。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品牌的出版社基本上也都是具有专业特色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的辞典工具书和学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名著、三联书店的世界文化类图书、作家出版社的当代中国小说、外研社的外语工具书和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图书、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翻译和文化整理著作等。
从西部出版业情况分析,西部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低,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少,各出版社目前经济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没有在全国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出版社;加之没有好的人才结构做保证,更是捉襟见肘。目前要创立品牌、多元化发展尚有一定差距。这些因素决定了要培育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出版社的专业优势、特色优势,走专业化地方“小品牌”的发展战略。小品牌的“小”并不代表“弱”,西部中小型出版社目前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一两个方面优势,做成“强”而有竞争力的出版社。
西部中小型出版社在对待品牌上,通常有两个误区:一是不顾自身实力,急于想创全国名牌;二是认为西部中小型出版社完全没有必要创自己的品牌,可以利用“搭品牌便车”的做法,为人做嫁衣裳,得些蝇头小利即可。这两种想法都有害,西部中小型出版社既不要立足于创“大牌子”,也不应搞“品牌虚无主义”,应确定“专业化地方小品牌”的发展战略。没有牌子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牌子就没有长远生存权,并导致企业的发展没有稳定性,最终难逃“死亡”厄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西部中小型出版社完全没有必要做“五脏俱全”的麻雀,而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虚拟生存”方式为西部中小型出版社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中小型出版社可以将非核心业务部分虚拟出去,如照排、美术设计、印刷等,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擅长的业务。
从西部四川省情况看,就是要根据四川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教育大省、农业大省的特点,抓好教育图书的出版。在四川,城市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农村父母希望孩子“跳农门”;贫穷家庭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学校、家长、学生大量投资教育,购买各种教材和学生助学读物,这就为四川出版教育类图书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因而从目前来看,四川出版只有抓好教育出版主业,掌握好教育这个核心出版资源,造就核心出版能力,壮大出版的经济实力,才能为下一步多元化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纵观主宰世界的几大跨国媒体公司的多元化发展的历程,无不是经历了核心业务发展阶段——相关业务发展阶段——跨行业、跨国发展阶段。默多克新闻集团先是以报业为其核心业务,随着实力壮大,品牌建立,其业务延展到了电视、杂志、娱乐等领域。这就启示我们发展“一元”,并不是绝对不搞多元化发展,而是要注意到先后程序等问题。
5.塑造企业文化是提升西部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法则。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道德思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思想、一种力量、一种氛围。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和形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如共同价值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没有一套可以凝聚员工的价值导向,最好的人才也不可能在企业长久停留,还谈什么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先进文化也是生产力,一个社会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生产有效发展。部分西部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陈旧观念、守成思想等严重影响着西部出版事业发展。因此,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同时,也应改善西部人文生态环境。
总之,西部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出版社的差距,重要的是要分析形势,解放思想,认清劣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地找准自己出版的切入点,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创立自己品牌,以增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使西部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