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矛盾十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五大论文,对策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越来越融为一体,这些都使乡镇企业竞争的范围、对象、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乡镇企业的一些矛盾、问题和困难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乡镇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与大市场竞争激烈之间的矛盾;(2)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和提高与资金紧缺的矛盾;(3)提高经济效益与增本减利因素增加之间的矛盾;(4)乡镇企业机制相对减弱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5)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乡镇企业经受着自身约束、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三重困难和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出路只能是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继续加快发展、加快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十大对策和措施:
第一,领导重视,摆上位置。强调各级领导要抓乡镇企业,不抓乡镇企业的领导是不明智、不合格、不全面的领导。不抓乡镇企业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步转移到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轨道上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中心任务来抓。
第二,稳定政策,创造环境。中央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各地创造小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对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多开绿灯,少开红灯,多支持,少关卡。要求主管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
第三,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使不同所有制企业放开发展,哪个轮子转动快,就让它快转,不看成份看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股份合作制、联户、个体、私营企业要放开发展。有效益的速度能多快就要多快。没有效益的速度该慢就要慢下来。
第四,发挥优势,多业并举。要求坚持不论产业看市场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立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和相关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与加工产业协调发展,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各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产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载体”。乡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是进行针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开发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效益的产品,确立产品名牌战略。
第五,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不同产业的优化配置,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传递和企业间的互助互促,提高企业素质,产生集聚效益。
第六,政府搭台,能人唱戏。要真正发挥人的作用,造就“由虫变龙”的机制,发展能人经济、专利经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乡镇企业家、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真正做到没有“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铁拐棍”。不拘一格选贤举能,构筑能人发挥才智的大舞台。
第七,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引导乡镇企业推动科技进步。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外商建立广泛的联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改造现有重点骨干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开发高、精、尖、新产品。不断强化企业管理,严格按照七项基础工作(标准、计量、定额、信息、基础教育、规章制度、班组建设)的要求,自找差距,对号达标。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逐级建立起严格的质量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质量否决权。
第八,深化改革,再造优势。目前乡镇企业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有许多不能正常发挥。通过联合、改组、租赁、兼并、破产,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向高效益企业,把提高效益的着眼点放到盘活存量资产上。在企业组织结构上,或通过“聚核”,组建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形成规模效益;或通过“裂变”,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实行专业化大分工生产,形成分工效应。在完善机制上,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同企业的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这个钩挂得越紧就越有效。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尊重农民的伟大创造,积极进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试点,使“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第九,扩大开放,“三外”齐上。扩大对外开放是乡镇企业不断依靠市场的必然结果。对产品主要销售国内市场的乡镇企业,也需要树立国际市场竞争的观念,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整”目标。乡镇企业要继续实行外资、外贸、外经一齐上的“三外战略”,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国际惯例组织生产和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更多的乡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十,广辟渠道,增加投入。要求各地区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外引内联多争取,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努力克服资金困难。
中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一定会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再造出跨世纪的优势,进一步取得高效、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