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面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规划

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几大区域规划的陆续出台,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客服思想桎梏

“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出现跨越式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和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2008年以来,持续了30多年的东高西低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越东部地区,进入2010年这种态势更为明显,中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也呈现缩小的趋势。

以人均GDP来衡量,近年来我国区域差异也逐步缩小,表2显示了以2005年价格人均GDP计算的变异系数,从中可见,自2002年起,变异系数逐步降低,呈现稳步下降态势。人均GDP最高值与最低值(上海与贵州)相比,也略有下降。但若剔除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的话,变异系数变化不大,呈基本稳定状态,人均GDP最高值与最低值(浙江与贵州)相比,呈先升后降的轨迹。这一方面说明过去三大直辖市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年三大直辖市在吸纳外来常住人口、化解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2、区域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2010年9月6日,国家正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共6个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促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当前我国产业分工正进入深度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好、环境承载力较强、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动中西部地区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中部各省围绕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基础。这使得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既有了宏伟的蓝图,又有了坚实的载体。以安徽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利用省外资金项目实际到位资金5303.1亿元,增长51%,其中皖江城市带实际到位资金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73.8%。在中博会上,六省共签约合同外资达到28亿美元,内资项目合同资金超过2700亿元。中部正成为投资热点地区。

3、东北地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增强

一是经过近些年的振兴改造,国企改制,民企壮大,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翻倍增长,金融财税改革成效显著,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城区建设和县域经济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三是区域规划的实施为东北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南至北正在隆起四大“黄金经济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先导区、哈大齐工业走廊,成为拉动东北经济加速开放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引擎。四是具有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后发优势”。全球制造业转移步伐将继续加快,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宽裕,劳动力成本较低,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国内“南资北上”的势头也不会减弱,均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4、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性调整带动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的先行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结构效益改善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江苏、浙江、上海均采取了积极措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强淘汰落后产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投资结构调整推进投资的有效扩大,长三角各地按照国家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新36条”出台的各项措施,不断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投入带动家电、建材、水泥、规划、建筑等众多行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资。

5、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随着城市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完善,新增城市人口主要向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城市群集聚,以主要城市群为支点,通过核心城市群的引领与示范,形成整个城市群共同发展的局面,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蓝图,并提出了加速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其着眼点在于如何落实六大城市群发展上,有效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6、中西部GDP持续保持领先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也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将向中西部转移,这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新的区域发展环境下,产业转移有加速趋势,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中西部转移,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西部继续保持领先增长的态势不断凸显。

7、欠发达地区外贸活跃度相对提升

2010年,在上年基数较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进出口增幅较高,而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增幅均比东部地区高,显示欠发达地区外贸活跃度相对提升,在外贸顺差占比中,这些地区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近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品层次有所提升;二是受成本因素和资源条件影响,一些外贸企业内迁,相应带动了当地外贸的发展;三是东部地区正处于转型期,更具竞争力的外贸产品结构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短期内这些因素很难改变,因此,这一态势会延续下去,外贸进出口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度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会相对大一些。

8、密集出台区域规划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09~2010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批复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三角等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可谓东中西部兼顾、全国遍地开花。从中清晰地看出区域发展已成为继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规划后,国家经济赖以复苏和发展转型第三张王牌的政策思路。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实施,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区域轮动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西三角”几个大区域规划陆续出台,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克服思想桎梏,加大与周边地区合作,带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的发展,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现代都市带和工业区。

区域经济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民币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对长三角地区出口影响加大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测算,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企业利润就减少1%。这些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利润形成了严重的侵蚀,压制产品出口。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出口增速已经出现了下降势头。以压迫人民币升值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在2011年将难有减弱,长三角地区出口规模势必受到较大冲击。

2、要素价格上升增加发达地区成本支出

要素价格上升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保护费用、资金应用成本等的上涨。长三角地区经济容量大,对劳动力需求多,但国家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和产业转移发展形成的产业梯度布局已吸引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传统流出区域的劳动力回流,如富士康在河南设立的新厂就吸引了数十万本地外出务工劳动力返回当地,这种形势将持续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2010年江苏、浙江、上海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上涨已经表明劳动力工资进入快速上涨通道。

低碳化、绿色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保护的费用支出将加大。2010年中央决定在新疆率先启动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表明资源使用价格将提升,依赖外部资源的长三角地区对此将增大经济增长成本支出。在资金使用方面,受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影响,政府投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同时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较小,资金利用成本预计会有所抬升。

3、东北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分迫切

一是从产业结构看,东北三省仍处于重化工阶段,“传统”工业化有余,“新型”工业化不足,再工业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外需对经济拉动十分有限。东北地区的产品出口结构主要以资源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较小。人民币升值,国际需求萎缩,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等因素,使得扩大出口、提高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度很大。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较为严峻。由于东北地区的重型工业结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物排放问题较为突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改造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4、中部地区节能减排的压力大于其它地区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0年前7个月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预警,其中河南属于节能形势十分严峻的一级地区,江西、湖南为节能形势比较严峻的二级地区,山西、安徽、湖北为节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须密切关注能耗强度变化趋势的三级地区。不少地方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对高耗能产业采取限产限电或关停等措施。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总体压力不小。从长期来看,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推进力度只会增大不会减少,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大幅下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煤炭、有色、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比重仍然较高,这些产业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高消耗、高排放特点,重化型的产业结构使中部地区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约束。

标签:;  ;  ;  ;  ;  ;  ;  ;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