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民工论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民工论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对策论文,难题论文,子女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1-0023-04

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2010年达到2.1亿人①,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农民工队伍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其流动日益呈现出“家庭化”特点,因此,衍生出随迁子女如何接受教育这一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北京、上海和广东等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态度上,从排挤到接纳、从忽视到重视,发生了很多积极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民办学校接收为辅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新格局。

然而,在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进城农民工子女尚难以充分享受与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机会,其所受的教育往往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在城乡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为主、以进入当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的政策,纷纷降低了流动儿童入读当地公办学校的门槛,使得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如,2009年上海市学龄农民工同住子女中,约有70%进入上海市公办中小学就读,30%进入由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②然而,由于农民工子女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在接受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特别是在分享流入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障碍。

在国家扶助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尽管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在某些地区,这一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的民办学校或无正规办学资质的民工子女学校。③笔者从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度项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下简称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调查资料中发现,近67.5%的农民工子女选择全日制公办学校,有近32.5%的学生仍就读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即便是进入全日制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也不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入住所附近的学校,而必须进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就读,实行定点定校入学。这种做法不仅给农民工子女造成诸多不便,致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家校距离较近的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就读,也导致农民工子女基本无缘分享流入地的优质教育资源。由此可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还未得到切实解决。

第二,农民工子女的频繁流动给所在学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籍管理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其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

进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其子女也频繁地随其流动,而城市公办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还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如,公办学校基本按学年招生,要适应农民工子女随时转学和插班的需要实属不易,因此,办学形式相对灵活的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往往成为农民工为其子女选择就读学校的一个现实结果。即使是那些已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往往为了生计,也经常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悄无声息地将其子女转学,给所在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籍管理带来较大影响。④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涉及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影响因素,在接受调查的所有教师中,60%的人认为制约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原因包括“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频繁、学籍难以管理”。可见,在当前基础教育“户籍管学籍”体制下,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频繁和随意,很难为其建立一套持续和常规的学籍档案,致使学校和有关部门难以清楚地掌握农民工子女的流动去向,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就学监控,进而导致其学籍管理的混乱和无序,不利于从整体上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

第三,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学校生活的“适应性困难”,导致其学业不良问题较为普遍。

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其知识基础、文化背景、学习能力与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城市户籍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适应城市的学校生活方面势必会遇到较多困难。⑤本课题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进城农民工就学子女中,40.9%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47.7%的学生表示“学习跟不上”,27.4%的学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这些数据揭示了在以户籍生为服务对象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农民工子女所遇到的适应性障碍,特别是由于学习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学业不良问题较为普遍,学业不良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户籍学生。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普遍较差,尤其是面对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性学习时,由于其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欠缺而导致的学习困难现象更为明显。同时,教材版本存有差异和教学进度不一亦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难度。其二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受困于学习环境和父母教育能力的限制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而造成学习困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工父母的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程度;在接受调查的所有进城农民工就学子女中,有32.7%的学生表示“家长没有能力对自己进行辅导”;在家长问卷中,更有50.4%的家长表示“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辅导”;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8.8%的教师认为进城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差,难以管理”。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配合,亦导致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业困难矛盾的难度加大。

第四,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后,与后续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难以顺利衔接。

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能够获得在流入地城市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微乎其微,然而,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有在流入地继续就读高中的强烈愿望。而现行的“两为主”的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涉及中考及以后的升学制度。因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初级中学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作出两种选择:要么中断学业留在城市中自谋出路,要么回原籍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对于在城市“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农民工子女来说,再返回原籍已经不太现实,他们既是城市的“边缘人”,又是家乡的“异乡人”;既难以进入城市的优质学校,又无法融入家乡的教育和升学系统,只能成为身份模糊的“夹缝中人”,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格特点。⑥

二、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的对策

要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针对以上存在的难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第一,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拨款是依据当地户籍适龄人口来计算的,在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当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就学时,他们实际上占用了流入城市的教育资源,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一定压力,因而,流入地政府往往没有足够动力为外来适龄教育人口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更多地提供此类公共服务。为此,建议在中央财政和省(直辖市)级财政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教育转移支付,以支持流入地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由中央和省(直辖市)级财政拨付给流入地城市的专项资金,不包含在城市财政体制规定的通常支出范围内,其数量应当与流入学生的规模基本匹配。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拨付,将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现行户籍制度对学生自由流动的不利影响,从而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及其后续教育阶段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立适应农民工子女频繁流动特点的学籍管理网络系统,为其学籍转移提供必要的便利。

农民工子女由于流动频繁,转学和插班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对其合理的入学和转学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满足。为此,一方面应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纳为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服务对象。同时,对民工子女学校进行规范管理和必要扶持,帮助他们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和转学手续及相关的管理程序。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全国各地都能共享的统一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网络系统,这既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及时办理相关的转入和转出手续,不因管理制度的人为限制而错失教育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招生的计划调控和学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⑦

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补偿原则”,努力缩小和消除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和发展上的差距。

学校应正视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儿童在语言习惯、学习方式和期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并给予积极差别对待,即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以更多的关爱、照顾和补偿,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进行特别辅导,积极改善其教育条件,弥补和纠正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不足,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加强对农民工子女语言规范的训练,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期望等。

第四,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为其实现学段间的衔接创造必要条件。

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难”主要受到我国现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然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行的长期过程,在现行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升学考试制度,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初、高中衔接问题,愈发显得迫切而重要。为此,可以有以下基本路径:一是实行暂时性升学考试改革。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状况采取一些暂时性升学考试改革举措,如,允许为流入地作出特殊贡献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报考,以进城农民工家庭在流入地居住年限、纳税多少以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为准入标准,满足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可以报考等。二是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开放一部分高中教育、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这无疑是缓解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困难的一个可行性办法,同时也可作为暂时性升学考试改革的后续步骤。如,开放一部分公办高中或全部民办高中,让符合准入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注释:

①杜晓.我国流动人口预计达2.1亿,成普查最大挑战[N].法制日报,2010-08-18.

②姜泓冰.上海农民工子女今年实现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1012162.html.

③⑥杨东平.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8、143.

④钟院生.广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⑤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7,(6).

⑦林李霞.流动就学农民工子女学籍档案管理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4).

标签:;  ;  ;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