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深层矛盾和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当代生活各个领域,对教育更是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就职业教育而言,在新的形势下,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从思想观念、结构体系、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工作、招生分配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更新的选择,通过改革走出一条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路子来。因此,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走出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摆在职教战线面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成为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我国教育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给我国整个教育格局带来新的变化。但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生源缺,就业难,社会上出现偏爱普高的现象,普高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农村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不少职校生源萎缩,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种“趋高”现象势必给“普职比”带来一定变化。因此有人担心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是到头了甚至过头了。从表层现象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已占高中阶段教育总人数的56%以上,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差不多了,恐怕为时过早。如果用初级阶段的观点看“普职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是到头了,更不是过头了,而是还不够。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充其量只占同龄人的三分之一左右,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也都有待提高。而根据我国国情,目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人,到2000年,18-21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也只能达到8%,绝大多数青少年要在接受一定阶段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走职业教育成才的道路。因此,在普高热的今天,尽管人们普遍把报普高作为第一志愿,但不可能个个如愿。到头来,职校仍然是许多人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二元经济特点的发展中国家,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在教育结构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低重心,高质量”,要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共同思考的主题,更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较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因为人力资源和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有着几个世纪的历史,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较低的尖锐矛盾,我国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比重尚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说职业教育的前景是巨大的,市场也是巨大的。这里还要指出一点,职教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和日趋合理,形成初、中、高三个层

次协调发展的局面,标志着那种初中后分流而确定终身职业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有了突破,职校毕业生报考高校开始不再受到严格限制,许多家长不再担心上职校会由此失去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无疑会有利于普高热的降温。总之,对职业教育潜在的“热”必须有充分的估计,这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做准备,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条件可以适当发展一些普通高中,适当调整“普职比”外,就全国来说,不能轻言普及高中问题,即使本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普九”之后,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巩固时期。虽说近年来有些企业不顾实际需要,盲目追求高学历,甚至一味地攀高,高中生有比较好的前景,但是就全国来说,我们必须看到在高校招生规模和普高发展规模业已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浪费,每年有1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同样道理,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条件可以适当提高职业教育起点外,不能轻言将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向高中后阶段推移,其根本理由是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容易出现片面性。《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这意味着把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保持“高质量、低重心”,是符合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在上述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的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矛盾,那就是职业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职业教育如何以自身的变革,更加面向市场、围绕市场、贴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职业教育何去何从?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化改革,别无选择。主动地、全方位地面向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必须以极大的注意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深层矛盾和关键问题。我把这些矛盾和问题简单地概括为五个“不相适应”:

一、改革职业教育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是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问题,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问题。

首先是布局结构问题,这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向单一问题,一个是布局分散问题。

关于面向单一问题,主要指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面向单一的状况,在新的形势下已不适应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要求,特别是不适应农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只有在布局上反映这一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职业教育的布局必须更加开放。在城市,过去职业学校主要是面向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所有制形式的国有企业,现在除同国有企业改革相呼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沟通外,还必须打通通向非国有企业的道路;在农村,职业教育除传统农业外,还必须进一步面向县镇,打通通向乡镇企业及适应农业产业为结构变化要求急待开发的其他领域的道路,如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此外,除把目光投向第一产业外,还要积极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关于布局分散问题,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遍地开花的局面也带来力量分散问题,突出表现是集约化程度低,“小而全”、规模小、效益差。直到今天,从整体上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学校互不沟通、专业重复设置、规模效益不高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对布局问题必须做战略性调整,这涉及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下面还要专门来谈。

其次是专业结构问题,这里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业面向有些过窄,一是面向市场需求不够。

关于专业面向过窄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就业技能培训,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结果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继续深造的基础,就好像普通中学毕业生缺乏就业准备一样。这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脱离、相互分立的传统模式遇到了有力的挑战。因此,为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职业教育而言,要有良好的普通教育背景,在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就普通教育来说,则应在普通学校中增加职业教育的成分。最近上海市决定全面实施就业预备制度,规定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从一个侧面说明普通学校引进职业教育因素的必要性。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职业教育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被视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这一趋势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第二,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尤其对千变万化的劳动市场缺乏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扩大职业教育的专业面向,强调职业教育要为通用技能作准备,与此相适应就是许多国家职业资格的种类在相应地减少。在我国一些职业学校着眼和着力培养既懂工艺、又能操作、又会销售的复合型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是这个道理。第三,对未来工作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准备。发达国家就业人员一生中不管是否愿意,一般都要转换若干次职业,因此应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待专业面向问题,使之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面向市场需求不够问题同专业面向过窄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直接要求,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急需人才。专业设置是否对路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因此也就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发展前途。目前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上的供大于求,结果出现分配上的滑坡;一是不按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专业,结果是毕业就待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派不上用场。由此看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铁饭碗”制度,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可以脱离实际而照常生存下去,现在则越来越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挑战和制约。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需求,学生将来能否学以致用,是否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往往是当今学生择校的主要依据。因此,由市场更多地来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但话说回来,适应市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想取消一个专业还比较容易,可要想建立一个新专业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涉及到经费、教师、设备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是实际问题。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市场意识,在市场里学步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各地的经验谈几点看法:第一,市场需求不完全等于现实的市场,或者说不等于你能占有市场。特别是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专业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为此要十分重视对市场的深度研究和预测,尤其要注意分析市场的竞争力。总之,要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为导向,确定专业设置;第二,适应市场决非消极地追随市场,而要积极地开拓市场,开发新的专业,如北京劲松职业高中面向社会需求,展宽人才培养幅度,开设了保险、旅游英语专业,上海市开设了都市农业、数控加工技术、现代护理等紧缺专业,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市场有时也会有盲目性和局限性,如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不通畅、不准确和受利益趋动造成专业结构变动上的失误;第四,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各地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专业发展战略,避免不合理的专业结构趋同,否则容易造成市场的萎缩。第五,坚持稳定、长效、需求量多的主体专业或名牌专业同易变、短期、需求量相对少的新专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适销对路的办学活力。如上海市按照社会需要,采取巩固主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的做法以及深圳市定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八大支柱专业(电子电脑应用、邮电通讯、金融保险、财务会计、珠宝、服装、美术工艺、餐

旅服务),并实行八类专业相对集中的办学模式,就值得借鉴。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专业设置一定要面向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充分估计它的潜力。处于经济工作首位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事关全局。我们一定要唱好农村职教这出重头戏。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今天,农村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市场优势。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把农业职业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现代农业应是职业教育最大的专业类别。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发展农业服务,这既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目前农村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面临很大困难,根本原因是不少地方农村教育办成了“离农”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是“条块分割”、“小而全”,重点布局,力量分散问题,努力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的统筹管理体制。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的格局,造成“小而全”、规模效益差的状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而全”体制,必然造成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效益。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上海,在校生的生均规模1997年也仅为930人。近年来,各地采取措施,集中力量,加强骨干学校建设,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过去这些由政府主管部门单一配置的“小而全”学校,生命力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许多学校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困难重重。

最近,从一些地方职教体制改革的经验看,集约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密集组合,产生强化和倍增效应。这样,“小而全”就会变成大而强,形成规模效益,进行集团化管理。这种战略调整是必要的、及时的。现在许多地方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北京、上海、山东、河北等省市都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如上海计划在3年内使三类学校(中专、职校、技校)的总数,从目前的326所减少到280所左右,中专、职校的校均在校生上升到1200人以上,以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集约化。目前,该市以重点职校为骨干,将地域相邻、专业相近的学校进行合并,重组教育资源,已出现了一批规模在3000人以上,质量高、声誉好的大型职校,其中浦东的东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已达到学生总数4896人,开办了外资、金融、商业、旅游、计算机四大专业,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此外,闸北区也在现有5所职校基础上重新调整,组建了以旅游和工商为龙头的两大职业教育集团,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为改革职教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效益闯出了一条新路。

三、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是国家包揽过多,放权不够的问题,努力建立依靠社会力量,依托行业、企业,多渠道、多门路参与的办学体制。

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依靠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一统”办学体制,明显地暴露出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弊端。从我国实际出发,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社会化的道路,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但是,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公办民办一起上,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关于后者,我想指出的是,近年来民办职业教育的崛起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实践表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公办民办一视同仁,才能保护它们公平竞争。但是,民办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距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根本问题是放权不够。当然也有管理不够,引导不够的问题。深层的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缺乏锐意改革的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应引起我们对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思考。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同样适用于职教改革,并且是研究办学体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使职教体制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必须大力促进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公办民办一齐上,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是学历化问题,积极发展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大力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4期发表了我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加强职业培训的几个认识问题》,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这里我想再作一些补充。

面对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势态以及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素质高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背后一定会有一根有力的支柱,这就是职业培训。有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回来讲,他发现日本教育有两个拳头:一个是小学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一个是企业教育,“企业乃人也”,职工素质被视为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事业培训被视为“最有效的投资”。那么,结合今日我国的现状,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究竟如何?特别是作为我国中流砥柱的产业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如何?据统计,我国现有一支7000万技术工人的队伍,但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以上的水平比较,差距还很大。由此可见,培养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开展培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形式。现实生活同样向职业学校教育提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那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学历化的办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教育与培训分轨的做法,加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特别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企业自身的系统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观念,注意正确处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纠正忽视非学历教育的倾向,改变职业学校教育单一的长学制、学历化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可逐渐从学校模式向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式过渡。在农村则更应改变那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在职业教育发展上,虽然我们总是讲办学形式要多样化,但实际上各类学校还是追求正规化,重学历文凭,轻非正规教育。而实质上学校的办学声誉、办学质量和办学形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五、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是面向市场问题,建立招生分配依托人才市场的机制。

市场的功能之一是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第一项就是招生。市场竞争的这一功能是通过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学生选择学校除考虑志愿外,主要考虑人才市场就业行情和就业前景。为此,学校为了生存,特别是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建立合理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市场生存发展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就能揽来、招来大批报考的学生。因此,与其说招生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莫如说,教育质量、学校的声誉和办学特色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

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依赖国家分配的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逐渐认识到进入市场公开招聘的优越性,从“向熟人要人”逐渐转为“向市场要人”,单位用人方式已经市场化。到人才市场揽才招贤已成为广大用人单位的共识,人才市场已成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因此,职校毕业生就有一个走向市场的问题,实行缴费上学、平等竞争、双相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里,如何保证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核心问题。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实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高就业率的根本保证。从这一意义上讲,学生质量和竞争能力才真正反映了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面向市场的实质性内涵。

从上述五个方面改革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深化职教改革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真正面对和正视中国的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职教改革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观念上的碰撞,改革之所以艰难,首先是观念上的阻力。因此,改革必须以消除思想障碍为先导,改革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才能成功。

标签:;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