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_商业管理论文

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_商业管理论文

试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世界各国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并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信息化不仅会改变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也会使流通业的经营观念、作业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一、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概念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阐述“产业化”时使用“信息化”一词,并解释为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在创造价值阶段的转变。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开始频繁使用“信息化”这一概念,同时信息技术成为第三次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信息产业逐渐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战略产业,越来越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地位已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逐步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最快的龙头产业,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信息化战略,保持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科技领先优势,进而在世界经济中继续占据领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依靠信息化战略,加快其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差距,扩大自己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发挥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作用。

所谓信息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及其层面互动结合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从其发展的动态过程看,信息化经历了五个层次和发展阶段:(1)产品信息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制造信息被录制、被物化在产品中,导致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逐渐增高,一直到其在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2)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构造企业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将企业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和管理科学化。(3)产业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其成为生产自动化、机器智能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新型产业,以及构造以信息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包括产业部门的信息化和产业部门间关联的信息化。(4)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重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其他各产业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成为引导其他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的主要手段,国民经济的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技术成为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核心技术。(5)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即信息化的领域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广泛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环保、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政治、军事、国防乃至居民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流通业的信息化属于产业信息化这一层次。

流通业信息化是指流通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流通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其本质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组织力量广泛开发流通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通过局域网(LAN)、广域网(WAN)或因特网(Internet)等把整个流通业连为一体,创建开放的网络化组织,建设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平台”,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流通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商”水平。

二、国内外流通业的信息化情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流通业中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的流通业已经成为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处于世界前列,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起步早,整体基础好。美国是世界商业信息化的策源地。1969年美国最早推出了电子现金收款机(ECR),促进了条码技术在商品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80年代,美国零售商们意识到商品条码数据采集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联系起来,可以向供应商传递各零售点出货数据,既经济又高效,推出了快速反应系统(QR),多数零售企业开始使用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结算系统(EFT)。目前,西欧和北欧国家商品条码应用已全部普及,商品订货基本上实现了EDI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居世界先进水平。日本早在1969年就提出了商业流通现代化方案,大致经过10年时间全面实现了商业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化。70年代中期的日本,计算机在物流配送、超市连锁等现代批发、零售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个体零售小铺也使用了电子收款机进行结算和从事经营活动,大型商业企业投巨资建立POS(销售时点系统)、EDI、EOS等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把企业内部的全部作业流程和管理活动进行自动化联网,利用国家的公共通讯网同银行、工厂的计算机联成广域网,运用现代化的高技术手段从事流通业。

第二,注重系统的建设与开发。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投资7亿美元建立起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财务管理、商品计划和价格管理、库存管理、商品管理和员工管理几个部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与任何一家分店和配送中心联系,在1—2分钟内就可以准确掌握当天的商品、销售、库存、订货、配送、财务和员工等方面的情况,据此确定是否进货,并指挥配送中心向分店配货或在分店之间进行调剂。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用,提高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日本“7—11”、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法国家乐福、英国马莎等国际著名的连锁零售集团十分重视计算机联网管理,遍布世界各地的供应商、配送机构和连锁店都与总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连网,各连锁店均配备了POS系统和计算机,并经常与总部进行信息交换,总部对各门店的销售情况能进行及时了解和监督。

第三,应用和配套环境条件好。美国的持卡购物和持卡消费已十分普遍。欧洲研发和推广应用IC(智能)卡购物消费方面起步最早,1974年IC卡诞生于法国,1993年有52家商店支持使用IC卡,目前用IC卡转账占全法国交易金额的30%。英国在电子钱包的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英国推出的电子钱包装有现金卡、计账卡、借证卡等不同的IC卡,可与计算机连机使用,也可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读卡装置联网操作,既可转账也能提取现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流通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以零售业的发展最为突出,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搞得最活、效益较高、投资回报较快的热门行业。但从1994年起,流通业中的批发、仓储及大型零售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以至破产、倒闭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环境、体制等因素外,流通业的管理粗放、手段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流通企业仍采用供应商与采购商分别一一对应的商品交易关系,使得推销员“满天飞”、采购员“遍地跑”,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工作效率低,流通成本高。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如果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智能化是高级阶段,那么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商业流通领域的信息资源规模、开发和利用不足。据统计,我国1350个商业网点中,拥有计算机的企业不到1%,虽然已有62%的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引进计算机,但其中却有61%仅用于数字处理或简单的财务管理,基本没有形成自动化信息网络,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也没有涉及决策层、管理层的流通机制和管理制度,而且应用计算机的商业企业仅仅集中在大城市,众多的小型商业企业仍处于现钱交易,手工管理阶段,信息管理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信息服务也不完善,金融信息市场还不成熟,商品信息服务的主体也受控于行业协会的信息中心。各行业协会对行业内部企业的控制力很弱,在行业信息的收集和发放方面作用不明显。既无法审核本行业内部的企业上报数据的准确程度,又缺乏行业监控的措施。而多数企业实力较弱,对市场影响的作用很小,加上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等限制竞争的条块分割的局面,加大了信息真实性和充分性的难度。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流通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流通业信息化的实施与管理

现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采用各种措施降低商业流通中的成本,并称之为获得“第三利润”。为此,向商业流通中输入技术和智慧,投入资金和人才已演变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商业流通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根本旨在讲求流通效率、扩充流通能力、缩短流通时间、改进流通方式。

随着国外商业资本大量涌入我国,以及新的流通业态对传统流通业态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工作开始受到政府和商业企业的重视。原国内贸易部于1996年11月21日颁布了《全国商业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九五”规划要求与中长期发展纲要》。该“纲要”提出了以下发展目标:(1)到2000年,全国80%的大型商业企业要全面应用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其中,连锁店必须装备收款机,建立网络系统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初步建立VAN(增值网)系统,为实现与银行、税务、供应商及制造商网上作业交换信息创造技术条件。(2)商业店铺要全面应用POS系统,特别是大中型零售企业要基本上实现前台POS系统,而新建的连锁店、超市要全面实行ECR或POS系统管理。(3)EDI系统的应用。具体要求在大城市选择大型零售和批发企业进行试点,开发EDI运行系统标准软件。(4)EOS系统的应用。主要在连锁店与配送中心或供应商之间开展EDI和EOS系统的应用,包括电子转账系统等。

在商业流通领域中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是商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商业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发达国家的商业流通领域是新技术产品应用最广阔的市场,不仅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适应了激烈竞争的快节奏,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也是组织大生产、大流通低成本高效率的需要。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在应用高新技术、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应该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应用信息、通讯、情报处理技术。这方面最主要的部分是MIS(Manage 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其产品是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的报告,旨在使商业企业总部立刻找到问题答案,包括确立季节销售计划、测量业绩、订货管理、供应商分析、促销评价等。它们总体功能具有把握最新的销售信息,利用商品的条形代码对商品进行动态查询和动态控制。对全公司的人事、财务信息进行处理。计算超市的毛利和毛利率,精确掌握经营水平,对供应商的原来的费工、费时的订货联系转化为时实运营,体现了现代流通业的快捷网络。MIS的核心部分是POS、EDI和EOS。

POS,即Point of sale——销售时点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将所销售的商品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商业流通者随时掌握畅销或滞销商品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调整经营商品的结构,降低库存,扩大销售,提高商品的周转率。利用POS系统不仅可以及时收集有关商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及时收集有关店员的信息、有关顾客(主要是持卡顾客)的信息、有关店铺环境的信息等,从而有利于经营者制订有效的销售战略、销售计划与进货计划,进而有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POS系统的构成要件是商品条形码、电子收银机、扫描器、后台电脑和总部信息中心。这一系统早已广泛应用于西方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企业,从各国的经验来看,POS系统的最大贡献是能够对成千上万种商品进行精确的、数字化的单品管理,从而使商业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感觉管理”转向“数字管理”;由“期间管理”转向“时点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单品管理”。而正是数字管理、时点管理、单品管理提高了流通业的效率,树立了商业流通业的新形象,改变了流通业的面貌。

EDI,即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商业贸易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EDI的概念可描述为:不同计算机应用系统间依据标准文件格式交换商业单证信息。其优越性在于加快信息传递,减少交易成本,避免有纸作业中的差错。EDI的应用主要是连接商业企业与供方,从而快速及时地进行采购业务。我国对EDI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可直接借鉴成熟的国际标准,因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短短几年中,我国已在EDI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部分国际标准已经颁布了。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EDI系统在海关、外贸等企事业中应用,然而在国内商业流通领域还没有一个成熟的EDI系统,为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内其他行业的数据交流,商业EDI的研究刻不容缓。

EOS,即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订货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进行联网,并相互传递与交换订货信息。主要用于商业企业分店从总部的进货管理和分店盘点管理,总部商品部从供应商处进货的管理。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1)实现订货业务的合理化、效率化。通过EOS系统可以使用户随时与联网的供货方进行订货,大大缩短了订货信息的传递时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订货业务的标准化和简单化,提高订货效率。(2)提高商品管理的精度。通过EOS系统可以提高商品订货的速度,及时补充库存,加速商品的周转。(3)提高物流效率。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库存管理、发货作业管理、运输管理的系统化,从而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2、实施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物流技术。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有现代化的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和计算机智能化技术。

分拣是分选的意思,即按照每一个需求者的需要分类拣出。特别是面对零售业的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物流分拣的劳动量大大增加,据发达国家的一项统计,随着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迅速发展,对物流作业的“拆零”需求越来越强烈,拣货、拆零作业的劳动力已占整个配送中心劳力的80%,如果没有机械化的技术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差错率提高。随着激光扫描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条码技术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导入使用,国外自动分拣机被广泛用于配送中心。只要把客户的订单输入操作台上的电脑,存放各种商品的货架上的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会立刻显示出拣选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即货格)及所需数量,作业人员便可从货架里取出商品,放入批发输送带上的周转箱,然后掀动按钮,配齐订单商品的周转箱即由输送带送入自动分拣系统。这项创新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或依靠辅助工具拣货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拣货的效率。我国的邮政系统已多年使用自动分拣设备,但由于我国商品外包装基本上没有印刷条码,所以商业流通系统至今没有认真研究过运用自动分拣机。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是物流技术的又一项创新。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仓储行业劳动密集、效率低下的落后面貌,而且大大拓展了仓库功能,使之从单纯的保管型向综合的流通型方向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机存取商品,并通过周围的装卸搬运设备,自动进行出入库存取作业的仓库。它具有节约空间和劳力、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减少货损、优化降低库存、缩短商品周转期、节约资金等优越性。目前,大型立体仓库通常采用管理级、中间控制级、直接控制级三级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管理级对仓库进行控制,并进行实时图像显示,直接控制级是由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各设备进行单机自动操作。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使仓库作业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的时代。使用计算机控制和无线移动电脑后,在配送中心入库、出库、拣货、盘点、储位管理等方面均实现了物流作业的无纸化。由上可见,现代化物流技术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配送技术的组合。

3、注意应用自动传感技术和商品包装技术。自动化传感技术包括监控、摄像、报警等系统,普遍应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商品包装技术要求牢固安全、美观轻便。从造型、装饰到材料加工都要求用最新成果。另外,食品保鲜、杀菌、干燥等技术应用广泛。

标签:;  ;  ;  ;  ;  ;  ;  ;  

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_商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