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及其世界影响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及其世界性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性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41—10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是主流经济学界津津乐道的两大话题,有关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人们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过探讨。但是,立足中国对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进行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文的基本内容。本文将着眼于概括这种相互影响的具体机制,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勾画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及其国际影响的基本轮廓。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像初看起来那么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相互影响。单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大体同步。中国在70年代末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点,此后中国改革的市场化目标得到明确表述,对外开放进程加快;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大大加速。另一方面,以全球经济融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发轫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和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转型,全球化进程在地理意义上全面实现;新千年以来,以中国投资和美国消费为两大引擎的全球增长模式迅速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相互融合。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强。特别是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世界性影响日益显著起来。基于这种事实,我们不仅要考察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且要考察中国经济日渐显著的世界性影响。不言而喻的是,中国经济的世界性影响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种影响将变得日益显著而深刻。因此,本选题将具有明显的前瞻意义,本文也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全球化时代①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浩如烟海,以至于很多时候已成为一种滥调。问题在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能否构成一个独立的时代?一种典型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浪潮曾经有过两次,第一次浪潮从工业革命② 起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受惠于运输业进步和贸易壁垒削减,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第二次浪潮就是发轫于8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的全面融合。但是,如果我们把全球化理解为全球经济融合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话,那么在整个资本主义历史上始终存在着这种趋势,虽然其发展过程不断受到各种历史事件的干扰,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重大冲击。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变得特别引人注目也是一个不争之实。各种事实表明,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获得了全面意义。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首先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此同时,产业投资和资本并购活动主要限于各国内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垄断资本的普遍出现,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国际投资广泛流行起来,但主要限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有关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战以后,为了绕开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成为普遍现象,但在社资两大阵营对立和民族解放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历史环境下,这种相互投资主要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主要面向东道国市场或本地市场,国际范围内的产业链整合尚未成为普遍现象,即国际投资更多地面向本地市场而非国际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外包和离岸生产现象逐渐流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产业链整合变得日益普遍。这样看来,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世界经济联系的这种不断深入意味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而一旦产业资本的国际融合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深度上已经达到它的全面意义。从广度上说,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普遍失败,在内外部压力下这些国家先后融入全球化过程;90年代以来,随着前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和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转型与对外开放,全球化进程在地理意义上得以全面实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地理意义上的全球化与一战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一战以前虽然同样是资本主宰全球,但是由于前资本主义区域的大量存在,这种主宰绝不能与前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大量消灭而市场经济关系普遍建立的今日相提并论。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说,经过长期历史发展。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均获得全面意义,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全球时代化。

如果说前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和民族解放国家进口替代战略失败是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基础,那么交通技术的迅速进步③,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革命就是经济全球化全面展开的技术基础。在这种技术基础上,全球经济融合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不断加强。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不可拆卸的有机整体,全球化日益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时代。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刻基础。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和投资环境的自由化,根据各国具体条件在全球分配生产环节成为跨国公司的一大趋势,而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生产环节的全球布局和相互协调提供了技术基础。各国产业的相互融合和依赖不断加深,产业链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质,产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结果“形成了国际生产体系,在此体系内部,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的不同部分,其中包括各种职能,设置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点,以利用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微小差别所带来的好处”④。或者根据Samuel J.Palmisano的说法,跨国公司(TNCs)已经不再是多国公司(MNCs),而是全球一体化公司(GIEs,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⑤。

在生产全球化的基础上,资本循环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质,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研发、全球销售和全球融资等等,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越来越多地在全球进行,而越来越少考虑国界因素。资本积累日益全球化。当然,根据不同情况,资本经营的不同环节和不同行业的全球化进度差别很大,但整体看来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趋势却不容置疑。正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全方位融合,经济全球化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时代。

大型跨国公司主宰了这种全球经济融合进程。它们在融合过程中获得了全球性活动舞台和对全球经济资源的利用权,它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塑造了全球经济面貌。正是由于跨国资本的主宰,我们不能把这种全球化理解为均质化,不能理解为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和趋同,相反,全球化进程内在包含着不平衡和两极化趋势。除了南北差距外,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迅速拉大的发展差距。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的同时,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或者陷入停滞(例如许多非洲国家),或者发展进程经常为各种危机所打断(例如许多拉美国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苏东国家的崩溃式转型。表1在年代划分上虽然与我们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时间界定有所不同,但也大体显示了该时代的增长不平衡和两极化趋势。

无论如何,在信息通讯革命和交通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由跨国公司主宰的全球化进程是深刻而全面的,是前所未有的,从而使发轫于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代。正是这种全球化进程对同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反过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

高度复杂和急剧变动是当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情况之所以如此,除了领土广阔、地形复杂和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外,我们可以从中理出三条主要线索:首先,作为一个市场化转型国家,中国原有的计划和行政控制体系逐渐让位于市场体系,前者虽然在逐渐淡出,但对经济社会仍然保持着影响力;其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度开放的特征,这一特征使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第三,作为一个后发赶超国家,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急剧变动,而资源环境约束和信息技术革命分别带来了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三大基本原因共同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多重二元性。从转型角度说,有行政控制与市场经济的二元性;从开放角度看,有外资和内资双重积累的二元性;从工业化角度看,有城乡分离的二元性,东西部区域差距的二元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二元性等等。正是这种多重二元性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多重过渡性质,从而使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度复杂和急剧变动的态势。

全球化进程对高度复杂和急剧变动的中国经济有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中国实现开放政策的条件下,高度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这种高度开放特征不仅加速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而且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全球化时代,开放政策必然造成中国经济高度开放的后果。对跨国公司来说,原来国内较为稳定的垄断结构为全球化进程和持续科技革命所打破,全球舞台上不断加剧的竞争使得业务重组和全球布局成为跨国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以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成本,通过业务外包和离岸生产以专注于核心业务,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往往兼具成本优势和特定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制造环节的转移目的地,由此纳入跨国资本的全球经营链条。中国既是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又有着特殊优势。经济规模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外资政策优惠,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对发达,国内市场广阔,已经形成资本快速积累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良性循环,所有这些都对跨国资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从投资角度看,2000年以来,中国吸引的FDI分别为407.15、468.78、527.43、535.05、606.3和603.25亿美元,改革以来(1979—2005)FDI流入总量为6224.29亿美元,高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这种情况和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日本或韩国显著不同,后两者虽然都曾在出口方面实现高速增长,但在外资渗透程度方面与今日中国相比却非常之低,如图1所示。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迅速攀升,2001—05年分别为39%,43%,52%,60%和64%,期间加工贸易占比并没有特别增加,而是一直稳定在47—49%之间,加工贸易增值率也稳定在50%左右。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高度开放特征。

在全球化时代,这种高度开放特征不仅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的市场化转型⑥,而且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着根本性影响。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问题撇开不谈,而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我们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双重积累性质,一方面是内资主导的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外资主导的全球劳动密集型⑦ 制造和出口平台所带来的积累。2005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大约占中国GDP的15%⑧ 和中国出口总额的近六成,而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例更高⑨,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则高达80%。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流向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中国资本积累的双重性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近几年中国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大致相等。正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开放造就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双重积累性质,这种性质对中国经济有着多方面影响,下面我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考察。

图1 亚洲国家在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相对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高盛全球经济研究报告系列:第133号,“光荣与梦想:中国睡狮的崛起”.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这种双重积累模式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6%。这种速度之所以能够实现,除了后起国家起飞越晚速度就越快这种潜在一般趋势外,原因还在于这种积累的双重性。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外资既扩大了中国的投资规模,更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从而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这种加速效果最终也加剧了经济过热,并带来了其他各种宏观管理问题。第一,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造成了中国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和流动性过剩,使货币政策复杂化,为过度投资提供了信贷基础,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投资过热。同时,持续性贸易顺差造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由于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必要,中国积累的外汇储备大量用于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收益率非常之低,这实质上等于为美国金融市场和跨国资本提供廉价资金,后者反过来对中国进行高收益投资。随着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中国将会逐步陷入储备陷阱,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外汇储备中撤出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大幅贬值和相应的外汇资产损失;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性意味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种高速增长势头一来不可能长期持续,二来必然激起越来越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中美(以及中欧)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表明了这一点;第四,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从事的多为高耗高污的所谓烟囱行业(smokestack industry),中国经济在加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严重代价。

从微观经济角度来说,外商投资在扩大就业、扩散技术和改善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经济有着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中国FDI的不断增加和中国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也不断增多,这些研发机构逐渐从配合本地生产和销售的角色向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战略环节过渡,从而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产生重要的溢出效应。

跨国资本也对国内资本带来了巨大压力和风险。首先,跨国资本拥有规模、技术、管理和经验等优势,一方面迅速挤占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不断并吞国内企业。媒体上的激烈争论反映了这一点,如著名的何龙之争,关于国有上市银行股份是否被贱卖的争论,关于凯雷收购徐工的争论⑩,网络文章《刷盘子还是读书》的流行等;其次,由于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削弱,中国在核心技术、重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对外依赖严重,不断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单靠市场购买不可能得到真正先进的技术,这一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必须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DVD机每台售价不到30美元,交给别人的专利费接近10美元,生产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中国90%以上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装备和70%的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依赖进口(11);最后,正是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全面优势,占据着研发和销售的关键环节,因而攫取了全球产业利润中的主要份额,而国内企业所得利润则甚为微薄。

总之,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三、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世界性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日益成为全球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环节,越来越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和出口中心。中国从世界各国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和半成品,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技术、设备和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出口到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市场,从而形成外资主导的低端制造和出口平台。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洲,逆差来源国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如表2所示。2005年中国前十位贸易逆差来源地分别是台湾地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菲律宾、安哥拉、泰国、巴西和澳大利亚,逆差额分别为581.3、417.1、164.6、94.9、84.2、81.8、62.1、61.7、51.6、51.2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东亚经济体内部产业分工迅速加深,其他国家更多地从事中间品生产,而加工组装环节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国。因此,中国的制成品出口总额同时也是整个东亚经济体对外出口的整体反映(13)。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其说反映了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加,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东亚区域经济的加深融合。

中国的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低端制造平台定位为外资提供了投资空间,在改善全球资本过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4)。不仅如此,中国经济还对世界经济有着多方面影响,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改变劳资利益格局,加速各国产业结构重组,加强各国经济的产业依赖,推动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等。由于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这些连锁反应主要通过有关价格机制来实现(15)。

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在降低全球劳动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估计,由于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区域融入全球市场,2000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劳动力总量由14.6亿增加到29.3亿(16),刚好扩大一倍。在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离岸生产和业务外包普遍流行的环境下,新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对高收入国家的就业和工资构成直接压力(17)。这种压力效应当然不仅仅来自于中国,也不仅仅来自于劳动力供给的扩大,但中国劳动力的巨大规模意味着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劳动收入增长缓慢甚至陷于停滞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盈利水平的改善和国民收入中资本份额的上升。图2显示了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GDP总量中劳动收入比例的下降趋势,图3则显示了资本收入份额的相应上升趋势。美国在劳资收入分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典型,1980—2004年期间,美国1%最富人口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从8%上升到16%以上,刚好上升两倍;最富的千分之一人口的相应比例从2%上升到7%,上升了3倍以上;最富万分之一人口则从0.65%上升到2.87%,上升了四倍多(18)。

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对有关国家产业结构已经造成并将继续造成重大影响。首先,中国的低端制造平台定位和加速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额进口需求,推动了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出口国相关产业的繁荣。虽然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投机泛滥也是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19),但基础原因仍在于真实需求的增长。2005年中国在全球工业原料消费增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铝48%,铜51%,铅110%,镍87%,钢54%,锡86%,锌113%,原油30%(20);其次,中国对技术、核心部件、关键设备和高技术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有关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强大动力;第三,从供给方面来说,中国的廉价出口品对其他国家的低端制造业或主要从事相关行业的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从而迫使这些行业或国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1)。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设想全球范围内存在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将是合理的。这样,在资本盈利水平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保证了较低的商品价格。另外,中国与国际同行相比较小的企业规模和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对商品价格上涨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廉价商品的大规模出口及其高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有力地遏制了通货膨胀(22)。

中国商品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有助于各国央行通胀目标制的顺利实施,为货币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因此全球利率水平长期看来不断趋于下降,图4显示了这种趋势。与此同时,劳动成本和其他成本的下降扩大了利润空间,对技术和市场的控制也有助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攫取垄断利润,因此全球资本特别是发达国家大资本的盈利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利率趋于下降,另一方面利润趋于提高,结果必然是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的价格膨胀,图5显示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各发达国家股价上升的趋势。在表3中我们通过各发达国家金融资产总值与GDP的比例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大规模膨胀,金融资产的价格膨胀显然是这种总量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经济对这种结构性变化做出了多方面的间接贡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大体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已经造成了多方面的世界性影响。而下一节的分析将表明,这些影响很可能刚刚开始。

图2 各国雇员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与GDP的比例

数据来源:OECD在线数据库。

图3 各国总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Gross operating surplus and gross mixed income)/GDP

数据来源:OECD在线数据库。

图4 各发达国家长期实际利率(10年期国债)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CDROM,IMF,Sep,2005.

图5 70年代以来各国股价指数

数据来源:IFS CDROM,以2000年为100。

四、发展趋势和政策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依赖将会加深,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将会进一步增加。并且可能出现一系列新现象,例如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中国对外产业和金融投资的增加,中国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并购等。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纽带来进行。

由于中国内部城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有着较大的后发赶超空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在空间仍然很大(23)。表4显示出,无论从资本产出率还是从人均资本存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都有着很大的资本积累从而经济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还将表现为经济结构的持续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各种影响机制将会继续存在并更为显著。中国劳动力成本将会逐步提高,但由于与发达国家劳动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发达国家劳动收入的抑制作用将会长期存在。从商品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劳动力长期过剩和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成本赶不上生产率提高的步伐,单位劳动成本可能持续下降,因此中国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抑制通胀的功能将会继续发挥作用。流动性过剩现象和金融资产膨胀趋势将会持续存在,金融泡沫将会频繁出现。全球范围内原材料能源价格走高的趋势可能长期存在,而其最终走势将取决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变动、技术进步造成的资源节约程度和替代品的开发进度。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有着根本性影响,而中国经济的世界性影响日趋显著。在这种相互影响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和消极因素。下面我们从中国可持续增长的角度得出若干政策结论。

前面说过,跨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增加,跨国公司主导的中国制造平台将会继续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中国来说,为了维护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升级,在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防止其消极影响。为此,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必须注意维护经济自主,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注意自主创新。

在国内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经济自主和经济安全,必须注意从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和企业并购等方面保护国内资本。首先,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政府必须扶持国内重点行业和企业,并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在这方面,日本、韩国以及美国都是典型和榜样(24);其次,中国必须在跨国并购问题上保护战略产业和龙头企业,警惕外资的斩首行动,同时引导和支持国内企业基于市场原则的相互并购,以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第三,在中国目前资本较为充足的环境下,应该逐步取消对外资的普遍优惠政策或超国民待遇,以改善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正是一个政策典范。这些政策实际上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例如在市场准入上,如美国对联想公司参与政府采购问题上的阻挠,印度政府对华为公司贸易资格申请的拒绝;在并购问题上,由于美国政府干涉,中海油收购Unocal以及阿联酋迪拜公司收购美国港口经营权均以失败告终;在技术保护上更不用说了,只要看看美国如何严格限制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就够了。因此,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要实现赶超战略,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

为了摆脱技术依附风险并拓展产业结构升级空间,中国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为此必须处理好开放与自主、引进与创新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首先,为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对外开放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方能做到为我所用而不是被人利用;其次,在研发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少走弯路,必须尽量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必须着眼于消化和创新来进行技术引进,方能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和技术依赖陷阱,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的;最后,为了顺利实现科技产业化,必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同时为了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应对跨国资本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集中资源的优势来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通用技术与战略技术。

随着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日益增强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竞争力,而过剩劳动力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将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节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可能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展开全球竞争。随着中国贸易总量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扩大出口的难度将会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将会日趋频繁,中国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因此,中国在尽量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更多地立足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此外,从控制宏观经济过热和优化储备管理的角度考虑,中国也必须争取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遏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为了切实扩大内需,首先,中国必须扩大消费需求。为此应该采取遏制收入分化,提高消费倾向和推动信用消费三大措施,为遏制收入分化趋势,关键在于扩大就业和加强工人的谈判力量,同时切实执行最低工资的有关规定,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等;为提高消费倾向,必须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各种瓶颈,包括提高社保水平和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大教育和医疗投入,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遏制有关价格的过快上涨等;同时改善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释放因基础设施不足而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至于信用消费,中国起步不久,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控制其发展节奏以防泡沫出现。其次,中国必须扩大投资需求,为此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和加速技术进步,而不是单纯扩大现有产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并带来持续性投资需求(25)。

从供给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单纯依靠进口来补充资源能源不足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同时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将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26)。因此,中国必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来实现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总之,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说,中国既要坚持开放,又要立足自主;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来说,中国既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又要逐渐立足于内部需求,同时必须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来控制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一句话,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来说,只有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主分量,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收稿日期:2007—04—10

注释:

① 在全球化时代这一概念里,我们仅指经济全球化。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正是全球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以及全球化其他方面的基础。

② 关于第一次浪潮的起始时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因与本文主题无关,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讨论。

③ 按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1930—1990空运每英里成本从68美分降至11美分,见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30.

④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R].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0.115.

⑤ Samuel J.Palmisano.The 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J].Foreign Affairs,May/June 2006.

⑥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公司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基本理由。例如,从所谓公司治理角度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银行体系改革,都把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作为加速内部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

⑦ 如纺织品、玩具、运动商品、机械和电子产品等。

⑧ 未来5年民营经济GDP比重将达四分之一[N].中华工商时报,2006—09—22.

⑨ 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港台和韩国资本。2005年中国前200家出口大户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1%,这些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似乎更多地着眼于中国市场。参见:郑铭欣.谁生产了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缘于外资公司?[N].市场报,2006—10—25.

⑩ 徐工收购只不过是进入公众视线的一个案例,实际上整个行业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特别重要性,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参见《中国工业报》合资变局特别策划[EB/OL].http://www.cinn.cn/showsplnews.asp?id=18.

(11)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9月9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的“第三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论坛”上的发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09/content_5070380.htm.

(13) “2005年,我国分别吸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21.8%、11.5%和8.3%”;“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分别上升了1.8、2和0.1个百分点,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1.1和0.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点。这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引自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4[EB/OL].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28&ID=1399.

(14) 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收益率2000年为10.9%,高出全球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04年为达19.2%,高出全球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参见:何伟文.美国公司去年在华赚30亿美元捞取好处缄默不语[N].环球时报,2006—2—23.

(15) The New Titans[J].The Economist,Sep 14th 2006.

(16) Richard B.Freeman.Labor Market Imbalances:Shortages,or Surpluses,or Fish Stories?[R].proceedings of Boston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Conference,“Global Imbalances-As Giants Evolve”,Jnne 14—16,2006.

(17) 不断有各种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生产和岗位的消息见诸报端,例如:德意志银行拟将50%后台岗位移至印度[N].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2006—3—27.这里面当然有资方为压制工人而故意夸大其词以及媒体炒作的因素,但其基础原因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18) Inequality in America[J].The Economist,Jun 15th 2006.

(19) Andy Xie.Liquidity Downturn Drives Markets and Economies[EB/OL].Jun 20,2006.http://www.morganstanley.com/views/gef/archive/2006/20060620-Tue.html.

(20)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R].Sep,2006,Table 5.3.

(21) 这种竞争压力可从墨西哥的经常抱怨中感受到,另外参考: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当中国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蝉与蚂蚁”一章.

(22) The New Titans[J].The Economist,Sep 14th 2006.

(2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乐观和悲观预测都很多,但总的看来似乎乐观预测趋多。最新的如高盛全球经济研究今年10月份发布的第146号报告认为中国能再持续高速增长25年,而余永定认为至少下一个十年持续9%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参见:中国:如何维持平衡的增长[R].2006年6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共同主办的“中国与全球经济:中期问题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http://old.iwep.org.cn/web/20060911/zgrhwcphdzz.htm.

(24) 余永定.我看世界经济[M].北京:知识、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46—50.

(25) 例如,谢国忠认为,中国现在大量进口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如果机械设备产业搞好了,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现在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的水平提高到4000—5000美元的水平.参见:谢国忠.房地产不增加财富政府不应赚百姓的钱[N].新京报,2006—11—08.

(26) 根据人民网北京8月29日讯,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国占一半。

标签:;  ;  ;  ;  ;  ;  ;  ;  ;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及其世界影响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