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险:激进的代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进论文,平安保险论文,代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原本是中国平安成立20周年的大庆年份,马明哲亲自参与的从2007年就开始策划的一系列庆祝活动,由于地震等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取消。平安在2008年经历的一切更像是过去20年坎坷的缩影——再融资风波、海外投资折戟、高管薪酬争议、税收检查传闻。几乎平安每走一步,都受到公众质疑,每一亮相,都引起新一轮舆论诟病。20岁的中国平安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问题青年”。
再融资闹剧
2008年1月21日,平安再融资方案出台,计划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以及不超过人民币412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债。按当时的市价计算,融资总规模可达1600亿元之多。
一纸公告掀起惊涛骇浪,对于当时已处于牛熊边缘的股市来说,该方案的出台好似压倒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之后股市大幅下跌,平安也因此背上了骂名。而平安的股价更是应声跌停,从近百元倾泻直下。
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名为《深化改革和监管,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件:“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该文件出台被解读为监管层的救市行为。
3月5日,再融资计划在股东大会上受到了中小投资者激烈地质疑,质疑核心集中在巨额融资的资金投向。但马明哲仅表示再融资获得的资金会用来增加公司资本金,以及在考虑确保公司核心主营业务发展之外,用于经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
这样的解释当然无法消弭股东的质疑,一时间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质问,以及不同立场股东之间的争吵交织出现,而机构多沉默以对。但平安再融资计划仍以超过92%的赞成票顺利通过。
会议结束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马明哲在保安的簇拥下满脸自信地离开会场赶往北京参加两会,深圳观澜湖的大礼堂犹如上演了一出喧闹的舞台剧。
但在此之后再融资计划却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推进。面对不断下跌的市场,平安表示会 “审慎考虑推出再融资的时间、规模和市场的承受能力”。
5月9日,平安公告称:“本公司在现阶段(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而在6个月过后的11月11日,平安对再融资的态度已经变为“没有计划,没有时间表”。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这半年间随着局部市场的次贷风暴升级为困扰全球实体经济的金融海啸,无论作为潜在融资市场的中国内地,还是潜在并购市场的海外,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融资的市场基础不稳,同时目前平安自上市以来最低的估值水平也不适合这种融资方式。
中国资本市场最热闹的一次再融资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
投资富通浮亏九成
马明哲曾将20年前的平安比作一只小舢板,而现在平安是建造中的航空母舰。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到两地上市再到海外投资,中国平安一直在践行着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集团和“千亿市值,万亿梦想”的豪言。即使是在再融资风波最喧闹的时点,平安也没有放弃海外投资。
但在平安冲向世界的同时也冲向了风暴的核心。2007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通过旗下寿险公司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2008年4月2日,平安在深圳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前者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市场对平安出海充满了惊奇和质疑。在第一次收购富通股权后,市场还是比较看好的。富通集团曾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金融机构,也是银行保险业务的开拓者和先导者,这些方面正是平安大力发展的。
遗憾的是,出海后的风景与平安管理层的判断并不一致。现在看来平安对富通的几次投资并没有捡到便宜,反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步调相一致。
中国平安2007年底和2008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
目前来看,不得不承认平安该项投资是一次重大的失败,富通集团股价由2008年初的18欧元一路下滑至三季度的4.3欧元,降幅超过76%。与此同时,荷兰政府收购了富通在荷兰的业务,包括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如今剥离后的富通仅剩结构化产品组合和国际保险业务 (即比利时和荷兰以外的保险业务),这意味着富通集团的盈利潜力下降了90%以上。
面对困局,平安不得不宣布第三季度对投资富通集团计提157亿元资产减值准备,导致三季度亏损78亿元。事实上,157亿并没有完全反映投资富通集团的浮亏,以富通近期跌至0.5欧元的计算,如果年末没有太大的反弹,平安实际浮亏还要计提60多亿元的减值准备。
在2008年一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上,平安的总经理张子欣还曾表示平安继续看好欧元资产。也许平安要感谢监管机构在审批海外投资时的谨慎,以及致使再融资方案被迫延后的各界压力,否则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海外,平安所交的出海学费也不止如此。伴随着首席投资官皮尔斯的辞职,这个当初被平安寄予厚望的投资项目,最后还是以一场空来收场。
“虽然公司花费数月时间做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评估,但此次遇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说明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马明哲向全公司员工发出的千字信如此评价历时近一年的海外旅程。
高薪风波
在股东大会上马明哲表示:“平安由小舢板变成航母,我能力不足,可以请大副、二副、轮机长。”
有股东直接逼问:“你是个有1300万元年薪的打工仔,一天是我一年的收入,你说自己能力不足,我们怎么能容忍一个年薪1300万元能力不足的董事长?”
在此之后,平安2007年的年报显示,2004年设立的长期激励计划于2007年首次支付首期,支付总额为5亿元,占2007年全年净利润的2.6%。受益于激励计划,包括董事长马明哲在内的平安高管2007年薪酬几乎翻番。马明哲的税后收入由2006年的1338万元涨到了2579万元,总经理张子欣的税后收入由1115万提高至2665万元,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由1710.3万元提高至2688.2万元,董事会秘书孙建一由581万元提高至1441万元。
“最贵的老板”马明哲认为,“董事会根据我的表现给我薪酬,我不是完全为了收入从事这份工作,20年来我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最大的荣耀。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
平安2007年的净利润增长140.2%,而马明哲的收入却暴增394%至6616万元(其中2000万捐出),反对者认为他从平安得到的回报似乎过于丰厚。在合法的薪酬制度下他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应该由广大的股东去评判更为客观。
实际上,马明哲2007年税前工资津贴和福利为481.9万元,这在金融保险圈里不算扎眼。马明哲惹恼公众的税前4616.1万元收入主要是期权兑现和绩效奖金。
2004年6月平安以H股上市发行价10.33港元首次授权,至2007年首次兑现时股价增长超过4倍,并以52.74港元行权,行权价为行权日2007年6月24日前5个交易日的联交所收盘价均价计。马明哲的4年苦干,在2007年得到兑现。另外,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平安2007年利润增长了107.9%,而平安执行董事和高管的奖金自然也涨了一块。
严格说,马明哲的高薪是由之前董事会制定的契约决定的。如果这高薪在2008年的颓势中显得荒唐,那只能说明之前的契约订立有问题,没有预见到2008年兑现时的情形。但遵守契约,是现代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平安2008年的业绩下滑和所经历的一系列风波,打工皇帝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中国平安也会从激进的战道上退下,专注于国内市场和主业。就像20岁的青年在经历了青春期的激进和躁动后,带着荒唐和迷茫重新审视自己,蛰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