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00700)
摘要: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必须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因素,其中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内化”和“外化”的摇篮,对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明确其涵义,知晓其基本功能,为了发挥其巨大作用,从而应该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涵义 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由文化各要素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重大,不仅是由于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子系统一起构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而且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力”,它能够与文化环境相契合,与之形成双向建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更好的构建和优化文化环境,同时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其现实价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般来说,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就其影响力度来讲,社会环境是其主要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基础和深远的是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它对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起着摇篮般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现实价值,特别是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
环境通常泛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环境是指人们周围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地理条件和社会生活。狭义的环境,是指人和事物所处的客观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旦形成,它的各方面的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结构形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环境又称文化内环境,主要是指人的价值思想要素及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选择,文化环境作用巨大往往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有时文化环境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人都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的概念而言,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如张耀灿指出社会文化环境处于一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中,受其支配影响、转变、发展的行为趋向等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就是社会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的主要范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确立。沈国权认为,“在文化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存在时,即成为其文化环境。”李昕霞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念做了一个理论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用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维倾向和价值选择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它与时俱进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之后,对于其如何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有什么功能?
1、渗透功能
一定时期和阶段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发展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借用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各类文化环境。受教育者开始以一种非强制式的方式接受各类文化环境所渗透的思想意识,通过鉴别和思想斗争将这些思想进行转化,并积极主动地外化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比如,此次十九大顺利召开,习主席做了近3万字的报告,对国家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了一系列的总结和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针对我国社会各层民众的实际状况,教育主体在各层单位,各个公共场所都标贴了体现十九大精神的标语,使人们都能潜移默化中感受和学习社会营造的文化环境中的十九大精神的渗透,进而认识十九大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十九大精神。
2、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文化环境具有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保持社会成员统一的作用。文化环境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观念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各要素都具有这种作用。例如,就物质文化环境而言,烈士丰碑、民族英雄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迹以及各种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些看似寂静的物质形态,实则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灵魂。通过直观观看这些物质形态的景象和事迹,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极大共鸣,增强社会成员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再者,从制度文化环境来看,世俗文化是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世俗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文化观念,它发挥着保持社会成员认同、促进社会成员统一的作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场景上的认同,密切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
3、教化功能
文化环境的教化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影响与改造作用,它使人们养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上与社火要求保持一致。文化环境通过持有的社会规范体系的教化使得人们更好掌握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与社会的要求保持协调一致。人在社会中生活,为了生存,必须掌握一技之长。而文化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社会中的每一代人,正是通过文化的学习,才具有了社会生活能力。马克思曾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同时人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文化环境蕴含了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意识,还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它提供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些通过社会教育的传递和文化环境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就会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形成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其影响重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内化和践行优秀品德即知行相统一,应该大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第一,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增多,在这种环境下,要唱响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满足人们不断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需求。大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合理引导大众分辨各类多元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大力促进优秀文化的稳步发展,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做到立场坚定,自觉屏蔽和过滤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接受和选用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需要积极开发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多样化的文化资源需要先辨别和甄选,选取优秀的文化资源,然后再进行深度挖掘。追本溯源,深度解读,合理应用,深刻多角度解析文化资源,汲取最为精华的部分,进一步开发整合有益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媒介,结合现时代人们思想的具体实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与现代元素融合,使其散发魅力,让新一代的人们见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进而增强其文化认同。
第三,驾驭网络,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网络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操作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受教育者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性,能产生难以拒绝的吸引力。因此,加快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辨认社会主流思想,不要被网络上的西方或邪教的错误思潮给误导,进而进入迷途和歧途。青少年同时也要通过一些方式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辨别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在今天,由于多元文化和思想在网络上肆意流荡,我们要驾驭网络,夺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要大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进而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3.
[2]李昕霞.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念的理论梳理[J].《成功》.2009.3.
[3]孙其昂.王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及其系统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4]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J].求实.2011.8.
个人简介:薛娟,女,汉族,四川巴中人,单位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论文作者:薛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文化论文; 环境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论文; 社会论文; 精神论文; 成员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