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清的乡村教育童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童话论文,杨瑞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进坐落在南京浦口区五里村的行知小学校园,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那掩映在绿树之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大楼,淡雅素净,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那样和谐,使人一下子联想到王维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题写的“行知小学”的校名为这所乡村小学增添了几分文化色彩。孩子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阵阵琅琅书声和悠扬的琴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下课了,学生们像快乐的小鸟飞出室外,其言谈举止和穿着气质和城市的学生已没有什么差别,因日照充足而形成的健康微黑的肤色是这些乡村孩童与城市孩子的唯一差异。
校长杨瑞清从会议室里迎出。与几年前记者眼里谦逊、温和、疲倦的杨瑞清比,他多了几分自信、坚毅、沧桑和从容。我们的访问从农村教育的话题开始。
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被逼出来的乡村大教育
记者:杨校长,20年来,你坚守乡村教育阵地,实践陶行知思想,任教一校,造福一方,一步步走向成功。今天,如果审视一下这些年来你所走过的路,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瑞清:20年来,我从事乡村教育有这样三点收获和体会:第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回答的是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的是办学模式问题。第二,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回答的是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问题,解决的是育人模式问题。第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回答的是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学校的“留人”模式问题。
投身乡村教育22年,杨瑞清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感悟尤为深刻。90年代初,随着荣誉的纷至沓来,他的烦恼也与日俱增:为什么苦苦干了10年,行知小学与苏南城镇学校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呢?那段时间,一些骨干教师相继调走,加上胃病缠身,杨瑞清陷入从未有过的苦闷、迷茫和孤独中,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农村小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实践和深刻反思,杨瑞清还是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找到了答案——联合、开放。学校的问题出在关门办学上。乡村教育只有走联合、开放的办学之路,才能获得主动发展的机遇。就这样,办大教育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1991年,他们提出创办“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思路时,有不少人存有疑虑:就凭你一所小小的村办小学,能撑起“大教育”的天?但大多数村干部和教师都支持这种办学思路。没有争论,没有犹豫,他们大胆开始了村级大教育的实践。他们依托与南京晓庄师范的联合,让行知小学成了晓庄师范第二附小,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为了培养好的生源,他们开展了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一体化实验;为了提高农村两代人素质,他们与成教部门联合,开办了五里村农民文化技术业余学校,并以家长学习班为主体,增设了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夜高中班;与经济部门联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办产业。1994年,他们与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会联合,依托学校的实验农场,创办了全市第一家让城市孩子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的“行知教育基地”,获得了投资200多万元,拥有600多张床位和配套的生活、活动设施,2002年接待城市中小学生10000多人次。南京市区20多所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纷纷在基地挂牌定点,农村的小学生又成了城里学生的小先生,基地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活跃细胞,而学校也有了合理稳定的经济来源,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凳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一跃变成一所拥有4轨、24个班、固定资产达一千多万的“省模范学校”。村级大教育的思路和探索使行知小学走出低谷,焕发出了活力,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村级大教育的课题被确定为省级“九五”重点课题,并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列为全国推广项目。
记者:前20年,你们的探索成绩斐然,今后农村教育的路怎么走?你们有明确的思路吗?
杨瑞清:你的这一问题,也正是前不久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讨论并回答的四个问题。一是农村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二是要采取什么行动——创建中国新型农村小学。三是采用什么策略——学陶师陶。四是追求什么特色——赏识教育。
杨瑞清说,很多年前他们就提出了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目标,并把它写在自己名片的背面。有人曾笑他大言不惭: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杨瑞清以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在这里快乐成长、成人、成才的教育,而并不要求办学的物质条件最好。多年来,行知小学没有像不少农村学校那样,将办学重点停留在创设物质条件,追赶城市学校的现代化的办学设备上,而是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聚精会神于内涵的发展。学校不但强化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参与社会的意识,还同样重视社会对学校的参与。他们成立了一个50多人的“行知小学施教区科教协会”。每年邀请理事会成员到学校考察、联欢两次,将此活动作为学校定期向农民表示感激的载体和自觉为农民服务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尊师重教的好风尚,培育社区文化,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赢得农民对学校办学的支持。
行知小学的发展势头使得他们对实现这样的办学目标越来越有信心了。城市有的条件,他们渐渐都有了,城市没有的资源,他们也有了,像自然环境资源,他们得天独厚。另外,陶行知教育思想使他们的观念保持活力,与时俱进。杨瑞清说,今后他们将继续在“联合”二字上做文章,不断开拓“联合”的面,提升“联合”的质,走乡村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他带着无限憧憬的表情告诉记者:“我们要让城市孩子羡慕我们乡村孩子所受的教育!”
二、教农民孩子要学会赏识——摸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方式
记者:教农民孩子要学会赏识,是你们学校20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体会,而且还是你们今后办学上追求的特色,为什么要将赏识教育作为你们今后的育人模式?教农村孩于是否也需要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杨瑞清: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一样,只是探索的视角不同,但追求的规律性是相同的,它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赏识,是陶行知儿童观的真谛。陶行知在他的《小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于,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的心灵。陶行知看到了孩子的力量,把孩子称作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并提出“六大解放”。但现在我们的教育违背了这个原则,居高临下面对孩子,虽然也能培养一批人才,但却有一大批人带着失败的阴影很不自信地走上了社会。与城市孩子比,我们农村孩子最易自卑,最缺的是自信心。1995年我认识了聋孩于周婷婷的父亲周弘,他的报告,极大地震撼了我,我如获至宝,我发现周弘成功地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少年大学生的经验正是我们搞农村教育的人最需要的。周婷婷成功的事例也告诉我,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而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周弘能教好他的聋孩子,我们也能教好成千上万的“农孩子”。于是,我们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将周弘的经验加以梳理、提炼和完善,形成了赏识教育的理念。我们申报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赏识教育特色的新型农村小学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行知小学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源自于杨瑞清“让农民的孩子拥有自信”的办学理念,更源自于杨瑞清个人一段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杨瑞清说直到今天,他才自己读懂了自己。20多年的办学过程,实际上是他自信心不断提升的过程。1981年,杨瑞清师范毕业时,在进城与回乡之间,他选择了回乡,人们说他有理想、有奉献精神,是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召,但有一个原因——自卑心理的作祟却鲜为人知。因为出生在山沟里,因为父亲去世早,家里穷,他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晓庄师范后,他发现那些城市的同学谈笑风生,心理舒展,而像他这样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自卑,总是远离谈话的中心,感到很难融入集体当中去。毕业时,同学们都选择去大城市的大学校、好学校,而他却选择了乡村,杨瑞清觉得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是乡村。由于不自信,很长一段时间,他怕见三种人:有权人、有钱人、有学问的人。他说见到这三种人就莫名其妙紧张,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能驾驭自己,机会来了,却无法抓住。随着他个人以及学校的一步步走向成功,杨瑞清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不怕这“三种人”了,内心深处自信的大门终于悄然打开。他个人和学校都因此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学校投资900万元的项目得以立项,2000年他参加教育部师德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面对4000人做了师德报告。杨瑞清说童年时代失落的自信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找回来,我们办行知小学,就是不能让农民的孩子缺少或丢失自信,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实施赏识教育。
说到赏识教育,杨瑞清给我们讲起了“小凡的故事”。
学生小凡的顽劣、散漫全校闻名:抓女生辫子,随便拿人家东西,到超市拿东西吃,连父母对他都失去了信心。难道这样的孩子身上就没有一个优点?这一天,杨瑞清给小凡班主任布置了一道“作业”——替小凡找优点。在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上,杨瑞清宣读了小凡的优点卡:“小凡,昨天中午,你站在窗口看老师打电脑,天气炎热,你却一直看到上课铃响。你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打动了老师。”当从来没有得过表扬的小凡,在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中从杨校长手中接过这份优点卡时,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校长的当众表扬,唤醒了小凡内心要做好孩子的愿望,这不是优点的优点,成了小凡走向成功的起点。“六一”儿童节前夕,南京日报社给行知小学捐赠了一批新电脑,按常理是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去接收捐赠,杨瑞清想,小凡不是喜欢电脑吗?让他去吧。捐赠仪式后,他对小凡说,我们接收了人家电脑,要说声谢谢啊。小凡大方地跑到张桃林副市长面前表示谢意,记者把这一镜头拍下。第二天,小凡和市长在一起的照片刊登在《南京日报》上。杨瑞清让小凡将这张报纸带回家,让他的父母感受孩子的进步。南师大举办“电脑夏令营”,杨瑞清让小凡去参加。可是两天不到就出事了,小凡偷了别人80元钱。老师请家长将他领回了家。杨瑞清刚从外面出差回来,马上来到小凡家,说服了家长,将小凡带回夏令营,将钱交还给老师,认错道歉。后来,小凡成了学校里第一批电脑学得最好的学生之一。一年后,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有了较大提高。
采访中,我们发现杨瑞清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自信”、“舒展”。他认为,孩子不怕训斥打骂,最怕被感动、被瞧得起。因此要无条件地信任、尊重、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要看重优点,不纠缠缺点,要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往前走,形成良性循环。要将所有的孩子都看作是好孩子,让这些好孩子拥有好心情,过上好日子。这就是赏识教育。杨瑞清说,赏识教育说通俗了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唤醒好孩子,而不是逼出坏孩子的教育。如果用“三字经”的方式来表达赏识教育的内涵和精髓,那就是“不自卑、我能行”,“高目标、低要求”,“立大志,做小事”。杨瑞清坚信童年的幸福是人一生幸福的根基,他说他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全面展示自身的价值。
他经常对教师们说:“让孩子们快乐、自信等于抓住了一个西瓜,仅仅忙于考试和分数只是抓住了一粒芝麻。”学校制作了精美的优点卡,要求每一个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有时间、有地点、有细节、有点评地写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卡上,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发给学生。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得到一张优点卡。每周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名单在全校黑板报上公布。学校还请家长也替孩子在优点卡的背面写上一条优点,形成了充满赏识氛围的良性互动的教育局面。
学校实施人人当组长、轮流做班委的新举措,倡导“自主休闲12多”,即“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好节目多演,好制作多玩,好文章多写,好信息多传,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中学里反映,行知小学的毕业生,活泼自信,全面发展,学习潜力很大。“赏识教育”的成果不仅令同行和学生家长折服,还赢得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的称赞。
尽管这样,今天行知小学仍然要面对那些追求高分的家长将孩子转到升学率高的城里学校的现象。为此,一些好心人也曾提醒杨瑞清要狠抓分数。杨瑞清说,要高兴地看待这件事,农民将自己的孩子转走,说明农民重视子女教育了,这不正是我们多年孜孜以求和期望的结果吗?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动力,下大决心,卧薪尝胆,办好学校,让学校有吸引力。我们一年级配备的都是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教学设备也不比城里实验小学差,我们还具备城里学校没有的自然条件,我们有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导,还有赏识教育的教育模式,但要让农民对我们的办学目标和赏识教育的理念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要守得住内心里认定的东西,不能因为几个学生转走而改变初衷。
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探索农村教师成长之路
记者:你认为农村教师最苦恼的是什么?你本人就是千千万万农村教师中的成功者之一,你认为农村教师怎样才能走向成功?你怎样引领他们成长、成功?
杨瑞清:我认为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最苦恼、最可怕的不是待遇低,条件差,而是封闭,学习机会少,一晃几十年,生命就在这种封闭和不成长中消耗掉了。在城市化大潮澎湃的今天,如果单纯从成功的角度说,农村教师很难坚守下去,因为他们开课的机会少,学习的机会少,成功的机会少。乡村教师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劳动,因此乡村教师必须学会自信,必须具有比一般城市教师更强的承受力。
杨瑞清说,新型农村小学要有新型农村教师。这么多年来,他感到农村教育的艰苦不在办学条件差,也不在压力大,担子重,而是队伍不稳定,教师留不住。他们做得最苦的一件事就是拼命培训教师,留住人才。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待遇、条件不可能比别人好,管理、制度不可能比别人硬,他们能给教师的是更多自主性、更多的创造、选择的机会。而这样的一个环境恰恰正是许多大学校、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这也许正是许多教师唯一被打动而最后留下来的终极理由。尽管这些年来,不断有教师调进城里,但学校理解善待那些流失教师,并将他们变成学校的资源,让他们发挥作用。在杨瑞清的带动下,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孩子、热爱事业的师德先进群体成长起来了,随着学校的不断做大做强,刘明祥、阮敏、余庭玲、朱雅婷、吴平、陈道龙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带着对农村孩子的爱和对乡村教育理想的追求,先后来到这所乡村小学,学校教师队伍已经得到相对稳定。眼下,行知小学正致力于培养一支教书、育人、管理、学习、科研五位一体的新型乡村教师队伍。他们打出“让教师在激励与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目标,实施“赏识管理”,理解、尊重、激励、宽容教师,形成了和谐、宽松、友爱、舒展的“赏识管理”特色。
新学期开学了,杨瑞清对自己也对教师提出了“五句话”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信任;每一个学生都要关爱;每一位家长都要善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力;每一天时光都要珍惜。在师德养成上,学校也订出了硬性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八不要,善待学生七不许”,包括不许撕学生的本子,不许罚学生回家喊家长,不许统一要求家长陪读签字,不要在校园里抽烟,不要在学生看得见的地方打牌等具体内容,用以规范教师的言行。
杨瑞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成长是硬道理。农村教师要尽快成长,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即教师个体与时代、社会、学校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人生的立足点。要有做农村教师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成长的需要的心态,我们既然定位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就应将它做好。二是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他认为从理想到现实最重要的环节是行与知的统一,如果能处理这两者关系,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就能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如何找到这个制高点呢?他的行动准则是“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解读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精于思考,乐于动笔”。小学教师岗位虽然平凡,但也具有纵深性,同样可以做到很高端。如果我们带班把班带好,教书把课教好,为人把人做好,那我们就达到了人生某一方面的制高点。三是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对于得与失,他的态度是“超越”。22年来,他为自己确定的人生价值公式是: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他认为,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取量,完全可以获得很大的商数,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找到人生的平衡点,保持平和心态。在农村学校工作,确实要失去很多东西,待遇低,环境封闭,条件艰苦,学习的机会少,成功的机会少,但要辨证地看待这一切,换一种思维方式看,艰苦的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它能锻炼人的承受力和意志。如果我们有享受失败、孤独、封闭的心态和气度,就能坦然面对这一切,不迷失,就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做成一些事情,尝到乡村教育的乐趣。
杨瑞清说农村教师学会自信很重要,过去只有当官、进城、发财才算有出息,而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时代,不当官,不进城,不发财,也会有出息。陶行知说要“立大志,做大事”,他认为,农村教师还要“立大志,做小事”,因为这是一个“做小事”的时代,用10年、20年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精,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大事。他信奉:“小里见大,乃是真大;平中出奇,乃是真奇。”他将自己这20年来的生命状态概括为“坚持、感激和成长”6个字。
采访快要结束时,杨瑞清带我们参观了校园和学校未来的规划图。接着他将我们径直带出校门,我们正纳闷,他神秘地笑着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向你们介绍一个人。出了校门向东走了将近200米,我们来到了一栋崭新的两层小楼前,一个年轻精干的肤色黝黑的农民模样的汉子迎了上来。杨瑞清赶忙介绍说:“这就是我们这片‘艺莲苑’的主人,以养碗莲而闻名全国的丁跃生先生。”养碗莲起家的农民企业家丁跃生的名字,记者早就听说过,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他。“他已培育出了500多种荷花,他的碗莲艺术价值高,享誉全国,现在他正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建有自己的网站,产品通过英特网,远销国外。”杨瑞清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们来到了“艺莲苑”里。几百亩大的荷塘被分隔成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小荷塘,荷塘间有小路相通,一个个飞檐翘角的小凉亭点缀其间。杨瑞清说:“莲花长成的时候,我们带着学生到这里来识莲、赏莲、写莲。他们看到美,感受到苦与乐,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感到种田也会有出息,也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决心将来要做丁跃生这样的新型农民。一种融道德熏陶、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和科技普及于一体的教育就这样在‘艺莲苑’里不留任何痕迹地完成了。”
出了“艺莲苑”,杨瑞清又领着我们沿着一条东西大路向西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百亩大的果园。它正好位于行知小学的正南端,杨瑞清校长说:“春天满园鲜花烂漫,姹紫婿红,秋季果园里硕果累累,桃李芬芳。这片果园也是我们学农基地的一部分,它的主人也是一个新型农民,叫马飞,是远近闻名的‘枣树大王’,他培育的枣树达80多个品种。”学校教务处的小朱老师告诉我们,丁跃生和马飞都是杨校长动员和吸引到五里村来创业的。他们三人都在五里村这片土地上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并都出有专著。去年,他们同时被评为“南京市好市民”。这真是三个好市民,一片热土地。
杨瑞清指点着学校新租的200亩地,对记者说,我们还将在这片田地上布上茶园、菜园、苗圃、池塘,让行知小学的学生和城里的孩子在这里学习农业科技,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听着杨瑞清校长的介绍,望着占地800多亩布局上已连成一片的校园、果园和“艺莲苑”,记者感到,一所中国新型农村小学已初具雏形,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校园、花园、果园,连成一片,书香、花香、果香,融为一体,共同育人。这不正是杨瑞清孜孜以求并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的乡村教育童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