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ICU 241000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5月接诊的新发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取常规护理,乙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新增心理护理,在稳固病情和出ICU 当天,就甲乙两组患者采用SAS(焦虑自评表)和SDS(抑郁自评表)以测试两组情绪评估差值。结果:甲组患者出ICU 当天SAS、SDS评分显示为(44.81±03.96)分和(53.81±03.96)分,乙组的SAS、SDS则为(37.47±07.26)分和(47.20±05.26)分,甲乙两组对比,P值<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减缓后续治疗中的不良情绪。
关键词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抑郁;焦虑
前言
作为一种严重的冠心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有着发病时间短促、病情症状强烈,致死率高等特点,具体表现在发病症状感官刺激强烈,容易产生濒死感,以致患者在这一系列发病到接诊的过程中会有恐惧、焦虑情绪[1]。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极易使得血压增高,激动情绪伴随着交感神经长期反应兴奋,间接影响血液茶酚胺指数的升高,使得心室纤颤风险产生,产生猝死可能。故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治疗里增添心理护理来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焦虑、抑郁情绪,从而降低不良情况发生,提高后续治疗依从性。现将应用效果总结见以下:
1 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
我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5月所确诊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0例,纳入标准:询问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下确诊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本身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29例,占58%,女21例,占42%;年龄28岁~64岁,平均(41.7±6.2)岁,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甲组(常规病情护理)乙组(常规病情护理+心理护理),每组25例。甲乙组患者对比年龄、病情等差异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乙两组均记录其病史,了解病情,给予常规的心内科药物治疗。监测心率异常等情况,确保患者体征,乙组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以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积极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具有人文关怀的就医环境,充分给予患者以尊重热情的态度,并可在其有疼痛感时为患者播放舒缓型的音乐等能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恐惧感,避免噪声刺激,与患者家属做积极沟通,减少患者与家属间悲观愤怒情绪,减缓思想压力,采用鼓励性语言,使患者在平和、乐观的状态[2]。并随时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联系,在后续突发患者抢救急救等过程中的转运环节给予转运护理,在控制好病情得以缓解后立刻进行下一步救治。急救过程中因患者的恐惧焦躁心理,医护人员给予乙组患者心理疏导以提供安抚,消除患者内心恐惧,增加患者与家属对医师治疗的信心,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待患者病情稳定及出ICU 当天,就两组患者进行SAS及SDS测验;转运成功数、急救成功数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以及综合抢救效果进行充分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收集甲乙组患者的病情稳定以及出ICU 当天的共两次自评表数据。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分析和评估,患者转运成功数;急救成功数。对后续发病时综合有效率进行评估。检测数据前避免患者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
其中SAS采用评分标准: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 重度焦虑。SDS采用评分标准: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标准
用t进行检验,自评表得分采取均值±标准差(x±s )表示,性别占比采用%占比表示,组间用X2对比检验。P值<0.05时,患者得分数据有明显的差别。以上运行SPSS 19.0版本软件对甲乙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
2测评得分结果
2.1甲乙组患者两次SAS自评表评分对比
甲组和乙组SAS的评分结果,在病情稳定前提下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增加心理护理后,SAS评分相比病情稳定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ICU 当天甲组乙组SAS评分差异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乙组在心肌梗死患者增加心理护理后有明显的焦虑症改善作用和效果。见表1
2.3甲乙组患者两次SDS自评评分对比
两组经不同接诊治疗护理后,乙组病情稳定和出ICU 当天的SDS自评表的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乙组患者在出ICU 当天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可见乙组在常规护理叠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有可观的抑郁、焦虑情绪改善作用。如下表2。
2.4 甲乙组患者急救成功例、转运成功例对比
乙组患者在急救抢救中取得医师心理护理,并第一时间获取抢救信息后,患者急救成功例以及转运成功例上均高于常规治疗甲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应激反应。患者在急性期产生的心绞痛或心律失常,这种反应会给患者带来濒死体验,从而导致情绪低落。高频的ICU重症监护、溶栓、吸氧等,对患者的紧张情绪产生映射,反应出多疑急躁、焦虑、认知水平下降[3]。进而产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全身乏力、心悸、胸闷等。负面急性的情绪反应可让心肌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康复效果。
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前或确诊后采用心理护理叠加治疗方案时,能够缩短救护流程,提高综合治疗效率,给予患者最大的积极心理暗示,综上,心理护理干预联合治疗方案对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当中可以给患者在焦虑抑郁情绪上起到缓解改善作用,进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的频率,减少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是其他心功能的风险,提高综合急救抢救的效率与成功率,有着显著的对比效果,值得医师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冯婧,张光伟.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7):150-152.
[2]沈菲,徐亮,杨芳等.移情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12):45-49.
[3] 项颖卿,罗萍,章国良等.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07-308.
论文作者:赵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理论文; 焦虑论文; 病情论文; 情绪论文; 抑郁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