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意识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5年第39届联合国大会对世界青年提出的口号是“参与,发展,和平”。“参与”不仅是发展着的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具体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完善人格之必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在两个维度展开: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前者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在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接受性参与是主流,教师们尽管在努力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但效果不佳。原因是:(1)满足于教师要求下的学生的被动参与,或是教师提问之后产生的学生的被动参与;(2)满足于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而实现的参与,这种参与虽有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作用,但兴趣不等于求知欲,其参与的行为必然不能持久,参与的程度不高。
所谓学生的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正是以这些主要标志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区别,也正是通过这种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所培养的学生。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共同参与思考、参与实践、参与讨论、参与创新、参与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层次和个性差异来设计每一堂课,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的过程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通过学习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片面的知到较全面的知、由浅层次的知到深层次的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是伴随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探索而达成的,而这种探索正是学生参与的本质。
总的来说,学生的参与分为被动的参与和主动的参与。被动的参与包括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及时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主动的参与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被动的参与是低层次的,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好学生的标准,它能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对求知世界的探索。主动参与是高层次的,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问题,是合作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能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权威的建立,忽视学生平等性、独立性的体现,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受到压抑,造成交往被动、学习低效。为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勇气、有信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以自己敬业爱生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热爱,对学习的喜爱之情。例如,教师找学生谈话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可以在路上相遇时,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家访等形式,而不是直接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过程中应多采用平等的语调,商量的口气。
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绝不会有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的心理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其次是新课导言的设计和浓厚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认真研究兴趣教学规律,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我曾在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问道:你对化学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结果高一学生有53%回答是实验,而高二学生则有47%回答是生活中的化学。这说明由于高一、高二学生年龄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兴趣差异。所以,课堂教学中可让高一学生多进实验室,把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作为奖励机制,奖给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让他们来分析、讲解、演示实验。对高二学生则多讲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例如,在讲盐类水解时,我介绍了油条中的添加剂,这时就有学生提问面包中加了什么?听说加尿素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为什么?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撰写一篇有关膨化食品的小论文,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热情很高。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即对新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产生参与意识的主要心理动力。求知欲的产生,一是出于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二是知道这种新知识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有用又有层次之分,对学习有用的是浅层次的,对未来有用的是高层次的。了解求知欲产生的规律是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根本,也是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根本。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明星分子式,如NO等,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化学并不神秘,科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我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四、重视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也是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的。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缺少合作,教师讲授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对学习问题的共同探究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个性的发展也得不到强化。例如,在“葡萄糖”这一节内容中,教师过去总是直接把葡萄糖的结构介绍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推断葡萄糖的性质,并根据性质来验证其结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给出一道题,已知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充分燃烧9g葡萄糖,消耗9.6g氧气,收集到5.4g水和13.2g二氧化碳,求葡萄糖的分子式,并根据葡萄糖的分子式推测可能含有的官能团,用什么方法检验这些官能团是否存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运用新知识”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领会知识,解决问题,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堂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精心编制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既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例题的选择上,应适当选择那些探究性、开放性以及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信息题,让他们讨论、辩论。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德、科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创造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人格,从内在的动力和需要方面拓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意识。在平等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畏权威的勇气,并把它们转化为强烈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