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学业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干超[1](2021)在《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身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多种因素,不少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学习倦怠现象。他们在疲倦和压力下低效率地学习,表现为身体疲乏,焦躁不安,垂头丧气,反应迟缓,把烦闷积压在心里不愿寻求他人帮助等消极学习倦怠状态,这种学习倦怠状态长期下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不仅会转化为厌学,还会传染给周围同学。目前,学者们对大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较多,对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学习倦怠调查研究。本文选取了山东省Z市某镇小学五六年级的380名小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选取其中8名小学生和3位五六年级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和相应的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深入考察该群体的学习倦怠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在自我效能感维度,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别差异,并且,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班级职务差异、学习成绩差异、情绪差异、自控力差异和乐群性差异。由此得到以下结论,农村小学生总体而言存在学习倦怠;低效能感方面,女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男生更重;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五年级小学生更重;非班干部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班干部小学生更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则学习倦怠程度越重;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情绪稳定小学生更重;自控力弱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自控力强小学生更重;乐群性低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乐群性高小学生更重。基于以上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情况需重视并持续关注;提升女生自我效能感,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关注毕业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就感;培养稳定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培养自控力,做学习的主人;提高乐群性,悦纳自己和他人。
朱国芳[2](2021)在《Y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为走向未来积蓄力量,可为国家与民族发展赢得新优势,关注教育的质量逻辑是高等教育所不能忽视的考量。在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被清退”、“研究生学术造假”等案例频出引发了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关注与发问。很多高校,都存在着硕士生学术热情低迷、投入不足等学业倦怠问题。心理学中的“学业倦怠”是一种消极学习心理反应,是指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敢兴趣、缺乏学习动力选择疏离学业的一种身心疲惫现象,经常伴随忧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本研究以Y大学作为研究个案,以“硕士生学业倦怠”作为研究主题,以“质性研究”作为研究方法,选取1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以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Y大学硕士生的倦怠样态,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探寻改变现状的方法。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与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第三部分从学业情感、学业行为、价值体验三方面,还原硕士生学业倦怠的样态,并在其形成历程分析中发现憧憬与体验的冲突、能力与任务的制约是多数硕士生自我价值感低、陷入烦恼与抑郁等倦怠情绪的来源。第四部分从硕士生个体背景特质、院校组织与结构特征、校园人际互动、校园资源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入手,来具体分析硕士生学业倦怠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作用机制上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产生多因素交叉作用的效应。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扎根理论部分。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处于层层递构的环境系统之中,硕士生周围存在着的消极的群体文化氛围,对学业热情的消退到学业倦怠的生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变化评定综合模型强调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阐释了各因素如何互动、消极群体文化氛围是如何生成。结合静态的环境影响与动态的作用机制,硕士生的学术愿景与学术体验产生冲突,不想努力而又不想彻底放弃的学业状态成为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图景。第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与反思。主要内容是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启示,并从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伦理三个角度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
周艳艳[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李阳林[4](2020)在《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它是人类动因的中心机制,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基础。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机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而在现实中发现高中数学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发掘和利用不够,研究者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结论,结合西藏农牧区教育现状,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何?(2)不同背景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3)影响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培养和提高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以昌都二高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学习高一、高二48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465分有效问卷。对问卷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之后运用SPSS25.0统计软作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得出昌都二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论及影响因素。分别考察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成绩差异、性别差异与家庭背景差异等,分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昌都二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务等因素上不存在差异,在性别、年级、学业水平、文理科和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上差异显着。2.通过对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昌都二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数学学习动机信念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3.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本论文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以下培养策略:对教师来说,应增强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意识;引导学生设置适当的数学学习目标;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自我效能感。本次调查研究的意义:弥补了研究者对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空白;发现了有别以往研究的结论:西藏农牧区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与孩子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没有明显相关性;为培养和提高西藏农牧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于露[5](2020)在《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倦怠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探索影响学业倦怠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学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作为中学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学业参与情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胜任感进而影响其学业倦怠。已有研究较少探及父母学业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业倦怠的作用机制,且学业倦怠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大学生以及普通中学生群体,对于父母学业参与具有特殊性的庞大留守儿童群体则甚少涉及。论文通过两项研究探索了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倦怠的特点和关系,为改善留守儿童学业倦怠状况提供科学、客观的方法策略。研究一,以重庆市两所中学910初中生(其中留守儿童370名,平均年龄13.81±0.97)作为研究对象,选取Cheung和Pomerantz(2011)编制的父母学业参与量表、王才康(2007)修订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胡俏和戴春林(2007)编制的学业倦怠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问卷自编访谈提纲,对10名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度访谈,对研究一的结果进行印证、补充和深化,并为未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倦怠的特点:(1)留守儿童自评父母学业参与均值为3.58±0.97(1-5评分),显着低于非留守儿童得分(3.88±0.89,t=-4.72***,p<0.001)。访谈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主要通过电话、为子女购买学习资料的形式对子女学习进行关心、支持,缺少与学校教师的沟通。父母学业参与的效果会受到父母学业参与质量和子女对父母学业参与的看法和态度影响。(2)留守儿童自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52±0.73(1-4评分),其中男留守生自我效能感(2.60±0.74)显着高于女留守生(2.43±0.77,t=2.21*,p<0.05)。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3)留守儿童自评学业倦怠均值为2.33±0.78(1-5评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得分(2.12±0.71,t=4.02***,p<0.001)。男留守生学业倦怠(2.40±0.77)显着高于女留守生(2.24±0.77,t=2.00*,p<0.05);留守儿童学业倦怠年级差异显着(F=5.57,p<0.05),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初三年级留守儿童学业倦怠(2.57±0.88)显着高于初二年级(2.28±0.67)和初一年级(2.23±0.78,p<0.05)。访谈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学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学业环境、学业压力、同伴支持、教师支持是影响学业倦怠的因素。2、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倦怠的关系:(1)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与自我效能感显着正相关(r=0.34,p<0.01);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显着负相关(r=-.40,p<0.01);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呈显着负相关(r=-.28,p<0.01)。(2)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显着负向预测学业倦怠(β=-0.28,t=-6.69,p<0.01),留守儿童父母参与显着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β=0.27,t=6.94,p<0.01),自我效能感显着负向预测学业倦怠(β=-0.17,t=-3.26,p<0.01)。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在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倦怠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能显着负向预测其学业倦怠(simple slop=-0.32,t=-4.19,p<0.01),而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则不能显着预测其学业倦怠(simple slop=-0.05,t=-0.68,p>0.05)。结论:1、初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学业参与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参与形式与效果存在不足;学业倦怠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表现较为普遍。相比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儿童具有显着更低的父母学业参与和更高的学业倦怠。2、初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倦怠在多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在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倦怠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初中留守儿童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着负向预测其学业倦怠,而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则不能显着预测其学业倦怠。论文为我国初中留守儿童学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丰富和扩展了初中留守儿童学业倦怠的研究领域,也为进一步研究初中留守儿童学业倦怠奠定了基础。
张嘉盛[6](2020)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处于“不在学”、“不在工”的自我封闭状况,其自我认知能力无法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获得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薄弱的闲散青少年在连串的挫折后容易出现非理性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薄弱及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征,导致其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下远离正常成长轨迹。通过梳理国内外闲散青少年群体及该群体自我认知的文献可发现,目前针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偏少,且尚未有学者对该群体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进行研究,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C街道“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选择C街道闲散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及自我监控三大方向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研究。本文研究立足于“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实务介入。在“镜中我”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上,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与自我监控能力为核心主题配套相关社会工作实务活动,以社区活动、小组工作为主要实务工作手法,为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通过对实务介入过程与成效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实务经验,归纳实务技巧,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未来可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发现,依托丰富实务活动,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为闲散青少年提供其所处自我封闭状态中没有的人际互动与实践体验机会,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与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获得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以此推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实务工作过程中需注重与闲散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深度了解与剖析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共性,结合闲散青少年需求进行服务提升,增强青少年社工对闲散青少年的认知。在未来更好地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探索,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罗丹[7](2020)在《任务难度对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自我效能感在具体学科中的静态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动态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综合采用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对不同任务难度下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的情况进行探究。本研究选取南宁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一将研究被试随机分为两组,通过给予被试不同难度学习任务,对任务前后以及任务结束一周后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简单任务组,任务刚结束后被试自我效能感强度明显高于任务前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强度。困难任务组,任务刚结束被试自我效能感强度明显低于任务前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强度。(2)两组被试任务结束一周后的自我效能感强度和任务前差异不显着。实验二给予不同自我效能信念被试简单或困难学习任务,对任务前后以及间隔一周后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简单任务条件下,低效能信念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上升幅度高于高效能信念被试。(2)困难任务条件下,低效能信念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幅度低于高效能信念被试。(3)间隔一周后所有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与任务前差异不显着。
陈喜敏[8](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习拖延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推迟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伴有消极情绪体验的一种行为。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期,而学习拖延的行为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业的发展,而且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为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及原因,对C市D小学的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拖延进行了现状及原因的调查与研究。C市D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县城小学,生源主要来自于县城及其周边,大部分学生都以寄宿的方式在校就读,学生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对学生的学习监督较少,很容易发生学习拖延现象。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原因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拖延行为;表现为小学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存在时间管理混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能感低等现象。通过访谈可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自身、教师及家长等方面。尽管C市D小学的老师一直警惕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发生,并且也针对学生学习拖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还出现如学生时间监控不当、自制力薄弱、学习习惯不良、任务厌恶、父母缺乏监督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教育对策,包括建立时间观念,增强时间管理能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自制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正确归因成败,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合理的布置作业;营造良好的班级及家庭氛围等。通过对C市D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拖延现状调查、原因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能对减少小学高年级生学习拖延的发生提供借鉴。
罗毓涓[9](2020)在《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中生培养工作的重视。经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海口市尽管有一部分高中生对政治课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政治课学习出现倦怠的情况。在了解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从众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与学生个体、同辈群体、政治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辈群体的政治课学习氛围及榜样关注度、政治教师的情感支持与教学方式、学校对政治课的评价方式和支持力度,以及父母对孩子政治课学习的关注度。为了改善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同辈群体、政治教师、学校,以及家庭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重视同伴教育;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加大学校对政治课的课堂内外支持;增加父母对孩子政治课学习的关注度。
徐美斓[10](2020)在《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也是学生积极认识人生,了解社会、探索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怎样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原则的引领下,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良好形成,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程已成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思想品德课程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这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使学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并学好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从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一般。为此,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本文主要以ARCS动机设计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延吉市某中学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自编的《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以下问题:注意方面主要存在学生不愿意学习思想品德以及教师讲课时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会感到好奇等问题,关联性方面主要存在学生认为思想品德的学习与自己无关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等问题,自信心方面主要存在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难以及在教师的帮助下也难以学好等问题,满足感方面主要存在近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满意并且每当得到教师的表扬时才会感到满足等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找出了以下形成的原因:注意方面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关联性方面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教师选取案例与学生实际无关联,自信心方面主要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并且没有做到正确的归因,满足感方面主要是因为学生来自自身的满足感低以及外在的满足感占主导地位。针对梳理出的问题,本文结合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的注意、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四要素提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第一,注意策略主要包括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第二,关联性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将抽象地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相联系以及选取的案例要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第三,自信心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要适当调节任务难度、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第四,满足感策略主要包括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地自我评价以及适当给予表扬。通过研究,本文形成以下结论: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动机并不高;其次,学生在注意、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方面均存在问题;再次,根据ARCS动机设计模型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动机;最后,结合ARCS动机设计模型给出的策略是一种启发性的指导,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此模型。
二、中学生学业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学业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解决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迫在眉睫 |
2.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分析与总结 |
(四)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假设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的难点 |
2.研究的创新点 |
一、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倦怠 |
2.小学生学习倦怠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1.厌学与学习倦怠 |
2.差生与学习倦怠者 |
(三)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自我效能感理论 |
二、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调查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访谈提纲 |
(三)统计方法 |
(四)调查实施 |
三、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结果 |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
(二)低效能感维度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别差异 |
(三)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年级差异 |
(四)学习倦怠存在显着班级职务差异 |
(五)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学习成绩差异 |
(六)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情绪差异 |
(七)学习倦怠存在显着自控力差异 |
(八)学习倦怠存在显着乐群性差异 |
四、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农村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学习倦怠 |
(二)女生自我效能感更低、心理压力较大 |
(三)六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处于青春期初期更浮躁 |
1.课业压力大,放松活动少 |
2.青春期初期躁动与毕业班压力等原因 |
(四)非班干部小学生缺乏积极性 |
(五)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学生缺乏成就感 |
(六)情绪不稳定的小学生急躁易怒 |
(七)自控力弱的小学生自由散漫 |
(八)乐群性低的小学生情绪更消极 |
五、结论 |
(一)农村小学生总体而言存在学习倦怠问题 |
(二)低效能感维度上,女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男生更重 |
(三)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五年级小学生更重 |
(四)非班干部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班干部小学生更重 |
(五)小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则学习倦怠程度越重 |
(六)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情绪稳定小学生更重 |
(七)自控力弱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自控力强小学生更重 |
(八)乐群性低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乐群性高小学生更重 |
六、缓解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情况需重视并持续关注 |
(二)提升女生自我效能感,关怀女生心理健康 |
(三)关注毕业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 |
1.提效率减压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
2.调节状态,稳步度过毕业班生活 |
(四)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激发学习热情 |
(五)提高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就感 |
(六)培养稳定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
(七)培养自控力,做学习的主人 |
(八)提高乐群性,悦纳自己和他人 |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生学习倦怠开放式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小学生学习倦怠访谈提纲 |
致谢 |
(2)Y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六)概念界定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二、何种状态:深描硕士研究生的倦怠样态 |
(一)学业情感:饱含无奈的抑郁 |
1.“保持低温,偶尔高热” |
2.“有那么一段抑郁” |
3.“是一种有心无力的无奈” |
(二)学业行为:看似在场的游离 |
1.“挤牙膏式” |
2.“断层努力式” |
(三)价值体验:学业失能的恐惧 |
1.“不是一个真正搞学术的人” |
2.“漂浮的尘埃” |
(四)学业倦怠的形成历程 |
1.学术认知:憧憬与体验的认同冲突 |
2.学术能力:能力与任务的匹配制约 |
3.学术情感:倦怠情感的最终显现 |
三、缘何如此:构建学业倦怠背后的归因模型 |
(一)个体背景特质 |
1.性格特征 |
2.学习惯习 |
3.读研动机 |
4.学习体验 |
(二)院校组织与结构特征 |
1.高校层次 |
2.课程设置 |
3.教学设置 |
4.规章制度 |
(三)人际互动 |
1.师生关系 |
2.生生关系 |
(四)校园环境 |
1.校园基础环境设施 |
2.校园科研支持资源 |
3.学校满意度 |
(五)其他因素 |
1.就业环境 |
2.原生家庭 |
3.性别差异 |
4.媒体因素 |
四、扎根理论 |
(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个体受环境氛围特征影响 |
1.宏系统 |
2.外系统 |
3.中系统 |
4.微系统 |
(二)基于学生变化评定模型分析——院校环境互动影响就读体验 |
(三)就读体验与反差——学业倦怠的最终产生 |
五、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与建议 |
1.研究结论 |
2.对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
(二)研究反思 |
1.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2.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
3.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访谈提纲》 |
附录2:《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研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1.6.3 难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小学高年级 |
2.1.2 厌学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厌学与厌学症 |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
4.1.1 学习动机匮乏 |
4.1.2 自我期许缺失 |
4.1.3 自我挫败感高 |
4.1.4 自我控制力差 |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
4.2.1 教育情怀不足 |
4.2.2 教学方式呆板 |
4.2.3 教学评价单一 |
4.2.4 课业负担沉重 |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
4.3.1 教育责任推诿 |
4.3.2 教育期望偏差 |
4.3.3 教辅能力不足 |
4.3.4 亲子关系疏离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
5.1.1 激发学习动机 |
5.1.2 唤醒学习潜能 |
5.1.3 培养良好习惯 |
5.1.4 掌握学习方法 |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2.3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问卷编制与检验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 |
4.2 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
4.3 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家庭因素 |
4.4 小结 |
第5章 成因及培养策略思考 |
5.1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成因分析 |
5.2 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实践依据 |
1.1.2 理论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初中留守儿童的研究综述 |
2.1.1 初中留守儿童的界定 |
2.1.2 初中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
2.2 父母学业参与的研究综述 |
2.2.1 父母学业参与的界定 |
2.2.2 父母学业参与的相关研究 |
2.2.3 父母学业参与的测量 |
2.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2.3.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
2.3.2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2.3.3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2.4 学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
2.4.1 学业倦怠的界定 |
2.4.2 学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2.4.3 学业倦怠的测量 |
2.5 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
2.5.1 父母学业参与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2.5.2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
2.5.3 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
2.6 文献回顾与启发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流程 |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一: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问卷调查研究 |
4.1 被试 |
4.2 研究工具 |
4.3 研究程序 |
4.4 统计方法 |
4.5 研究结果 |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2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总体情况 |
4.5.3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
4.5.4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相关性 |
4.5.5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第5章 研究二: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访谈研究 |
5.1 被试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程序 |
5.5 分析方法 |
5.6 研究结果 |
5.6.1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情况 |
5.6.2 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情况 |
5.6.3 初中留守儿童学业倦怠情况及影响因素 |
5.6.4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 第6章 讨论 |
6.1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现状 |
6.1.1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的现状 |
6.1.2 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6.1.3 初中留守儿童学业倦怠的现状 |
6.2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 |
6.2.1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6.2.2 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
6.2.3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
6.3 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
6.4 不足与展望 |
6.5 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6)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闲散青少年因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身处成长困境 |
2、闲散青少年所处困境影响社会稳定 |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已迫在眉睫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闲散青少年群体研究 |
2、关于自我认知能力研究 |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
4、文献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参与观察法 |
2、半结构式访谈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论界定 |
1、闲散青少年 |
2、自我同一性 |
3、自我认同感 |
4、自我监控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镜中我理论 |
2、人格发展阶段论 |
3、本研究的应用 |
三、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问题及服务困境分析 |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问题分析 |
1、自我同一性混乱 |
2、自我认同感薄弱 |
3、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
(二)当前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困境 |
1、个人层面:接受服务意愿较低,自我认知需求不受重视 |
2、机构层面:服务内容零星化,服务成效碎片化 |
3、社区层面:社区支持多主体缺位,社区资源利用率低 |
本章小结 |
四、“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实务介入 |
(一)自我同一性:“伴你同行”支持计划 |
1、“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
2、“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
(二)自我认同感:“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 |
1、“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
2、“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
(三)自我监控能力:“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 |
1、“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
2、“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
本章小结 |
五、“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成效评析 |
(一)闲散青少年实现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
1、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 |
2、自我认同感增强 |
3、自我监控能力提升 |
(二)突破过往闲散青少年服务困境 |
1、发挥闲散青少年主体作用,推动平台稳定发展 |
2、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 |
3、整合社区资源,联动社区公益项目 |
本章小结 |
六、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不足与建议 |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不足 |
1、活动纪律性有待加强 |
2、社工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
3、服务对象覆盖面有待拓宽 |
4、朋辈群体支持有待增强 |
(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建议 |
1、强化契约意识,养成循规习惯 |
2、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闲散青少年的服务能力 |
3、建立发现-帮扶-预防的长效机制 |
4、建立稳定有力的朋辈支持网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
附录1 项目社工访谈提纲 |
附录2 闲散青少年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任务难度对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自我效能理论概述 |
2.2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概述 |
2.2.1 学习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 |
2.2.2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 |
2.3 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 |
2.6 问题提出 |
3 研究一:任务难度对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被试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工具 |
3.3.4 实验过程 |
3.3.5 统计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中等自我效能信念简单任务组和困难任务组被试间差异分析 |
3.4.2 简单和困难任务组被试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4.3 简单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4.4 困难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5 讨论 |
4 研究二:数学学习自我效能信念高低对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幅度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研究被试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工具 |
4.3.4 实验过程 |
4.3.5 统计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高低自我效能信念组被试间差异分析 |
4.4.2 高自我效能信念简单任务组被试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强度的差异分析 |
4.4.3 低自我效能信念简单任务组被试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强度的差异分析 |
4.4.4 高低自我效能信念组被试简单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幅度的差异分析 |
4.4.5 高自我效能信念困难任务组被试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强度的差异分析 |
4.4.6 低自我效能信念困难任务组被试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强度的差异分析 |
4.4.7 高低自我效能信念组被试困难任务前后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幅度的差异分析 |
4.4.8 高自我效能信念简单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4.9 低自我效能信念简单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4.10 高自我效能信念困难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4.11 低自我效能信念困难任务组被试任务前、任务刚结束、任务结束一周的自我效能感强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5 讨论 |
5 研究总讨论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7 教育建议 |
7.1 教师方面 |
7.2 学生方面 |
7.3 家庭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测量表 |
附录2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信念测量表 |
附录3 :初一年级数学试题 |
附录4 :初三年级数学试题 |
致谢 |
(8)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际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拖延的相关概念界定 |
2.学习拖延的现状研究 |
3.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行为强化理论 |
2.时间折扣理论 |
3.自我效能感理论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的选择 |
3.研究方法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调查结果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调查结果 |
1.学习拖延行为的问卷结果呈现 |
2.学习拖延行为的访谈结果呈现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
1.时间价值感缺乏,时间管理混乱 |
2.自制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 |
3.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缺乏 |
4.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强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1.布置作业难度过大,缺乏趣味性 |
2.布置作业数量过多,反馈不及时 |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
1.父母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监督 |
2.家庭氛围不佳,父母缺乏榜样作用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教育对策 |
(一)学生角度 |
1.建立时间观念,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
2.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自制力 |
3.正确归因成败,提高自我效能感 |
(二)教师角度 |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
2.任务难度适中,实行分层作业 |
3.避免作业扎堆,及时给予反馈 |
(三)家庭角度 |
1.改变教育管理观念,奖惩结合 |
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创新点与不足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观察法 |
4. 访谈法 |
五、 问卷调查设计及样本情况概述 |
(一) 问卷调查设计及发放情况 |
1. 问卷概述 |
2. 抽样方法 |
(二) 调查问卷的实施 |
1. 问卷实施 |
2. 变量构成 |
(三)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1. 资料的收集 |
2. 资料的分析 |
(四) 样本情况概述 |
第一章 学习倦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 学习倦怠的相关概念 |
(一) 学习倦怠 |
(二) 政治课学习倦怠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
二、 学习倦怠的相关理论 |
(一) 成败归因理论 |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
(三)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五) 从众行为理论 |
第二章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
(一)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现状的总体情况 |
(二)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具体指标权重表现 |
1. 因子提取 |
2. 因子命名和权重计算 |
3. 各指标权重表现 |
二、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1.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联状况 |
2. 学生内部差异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3. 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差异 |
(二) 同辈群体的政治课学习氛围及榜样关注度 |
1. 政治课学习氛围不浓厚 |
2. 政治课榜样的关注度低 |
(三) 政治教师的情感支持与教学方式 |
1. 情感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联状况 |
2. 教学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联状况 |
(四) 学校对政治课的评价方式和支持力度 |
1. 政治课评价方式单一 |
2. 政治课支持力度较低 |
(五) 父母对孩子政治课学习的关注度 |
1.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对时事政治关注度的关联状况 |
2. 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对孩子政治课学习的关注度 |
第三章 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改善策略 |
一、 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重视同伴教育 |
(一) 培养自我效能感 |
(二) 进行积极归因 |
1. 引导学生明确政治课学习的意义 |
2.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
3.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暗示 |
(三) 实施同伴教学 |
1. 分组合理 |
2. 确定组长 |
3. 发挥所长 |
4. “绩效”考核 |
(四) 鼓励同伴编曲 |
(五) 开展同伴竞争 |
二、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改善教师教学方式 |
(一) 加强情感支持 |
1. 关注和了解学生 |
2. 尊重和鼓励学生 |
(二) 增强个人魅力 |
1. 提升道德品质 |
2. 拓宽知识视野 |
3. 善用幽默语言 |
(三) 注重教学改革 |
1. 巧用时政素材 |
2. 尝试多种教学技术 |
3. 实施“置疑式”教学 |
4. 善于捕捉细节 |
5. 迈入社会大课堂 |
三、 加大学校对政治课的课堂内外支持 |
(一) 开设第二课堂 |
(二)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
(三) 关注政治课的教学需求 |
四、 增加父母对孩子政治课学习的关注度 |
(一) 加强与孩子沟通 |
(二) 加强与政治教师沟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2.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
2.3 韦纳的归因理论 |
2.4 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理论 |
第三章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学生学习动机各维度现状分析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
4.1 注意策略 |
4.2 关联性策略 |
4.3 自信心策略 |
4.4 满足感策略 |
4.5 教学案例设计 |
4.6 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四、中学生学业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D]. 干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Y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质性研究[D]. 朱国芳. 渤海大学, 2021(02)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4]西藏农牧区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 李阳林. 西南大学, 2020(05)
- [5]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学业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 于露. 西南大学, 2020(05)
- [6]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D]. 张嘉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任务难度对初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短期变化的影响[D]. 罗丹.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D]. 陈喜敏.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海口市高中生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D]. 罗毓涓.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某中学为例[D]. 徐美斓.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