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健康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4 年160 例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0 例孕产妇中,有109 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数的68.3%,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不适症状、强迫、人际关系障碍、焦虑、抑郁和恐惧感等。结论:社区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对孕产妇实行正确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使孕妇心情舒畅,有利于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社区;孕产妇;心理护理;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护理日益突显出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孕妇和产妇领域,心理护理的应用日益完善,并逐渐体现出其优势和价值,而受到广泛重视。心理护理在孕产妇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集中在孕期人群、围产期产妇、产后妇女及高危产妇、疾病产妇等人群。现就心理护理对孕产妇的影响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2014 年我社区孕产妇160 例,年龄20^42 岁,平均(26.4±2.3)岁,无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碍,能理解调查内容并自愿配合者。其中,20-25 岁人37(23.2%),26-34 岁107 人(66.8%),35 岁以上16人(10.0%)。
1.2 研究方法
对160 例社区孕产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SCL-90 为广泛采用的评定量表,共90 项,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 个因子,因子分≥2 为阳性;SDS 和SAS 评定结果分为4 级,50 分以下为正常,50^59 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 分以上则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存入Excel 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检验,以P<O.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60 例社区孕产妇中有109 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占总数的68.3%;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不适症状、强迫、人际关系障碍、焦虑、抑郁和恐惧感等;不良心理状况与孕产妇的不良孕产史、初产和孕期异常疾病等因素相关。见表1。
表1 孕产妇基本情况与心理评定结果
3 讨论
3.1 心理问题与影响因素
3.1.1 个体因素
不良心理状况与孕产妇的不良孕产史、初产和孕期异常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既往流产、异常妊娠等不良孕产史和孕妇自身或胎儿筛查(唐氏筛查、B 超筛查和糖筛查等)出现异常,如妊高征、早产、胎儿发育异常、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等,是加重孕产妇心理负担的重要原因。对自己和胎儿健康状况的担心会导致孕妇出现烦躁、紧张、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此外,妊娠知识不足、妊娠反应不适和身体发生改变等负性刺激会使孕妇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对新生命健康及其养育的担忧以及担心哺乳对体型的影响等也是导致孕产妇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1.2 社会与家庭因素
孕产妇中大部分为初产,其心理状况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一些不利的社会因素也会引起孕产妇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状况。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因而每个孩子均成为家庭的“珍贵儿”,由此可能导致孕妇过分担心胎儿是否正常、孩子的性别是否称心如意以及产后自身状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表1 还显示,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月人均收入(≤2500 元)的孕妇心理状况异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分析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从而面临孩子抚养的压力,是导致孕妇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社区干预意义
孕产妇不良心理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健康状况,同时还会给婴幼儿的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带来明显的负而后果。负性心理反应会使心理活动失衡,导致神经活动和内分泌失调,不同程度地影响妊娠结局及母婴安危。因此,为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应根据社区孕产妇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疏导。
3.2.1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社区护理人员为孕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利用中医心理、音乐放松疗法等干预方法,结合个体心理特点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包括指导孕妇正确认识孕期身体变化、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主动与家人或医生交流、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促进孕产妇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情。此外,要重视孕产妇的同伴教育,鼓励家人多关注孕产妇心理,增加与孕产妇的沟通,避免不良刺激,减轻孕产妇心理负担。
3.2.2 心理陪产
产时心理陪产由社区护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助产士给予产妇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一对一”陪伴产妇度过整个分娩过程;对产妇进行舒适的抚摸、热情的心理支持,增强分娩信心,克服紧张、恐惧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兼顾母亲的舒适,确保胎儿的安全。
3.2.3 产后关怀
社区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家人为产妇创造安静、愉悦和健康的休息环境;帮助产妇解决在哺育和护理新生儿时的问题与困难,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使其感受到亲情关爱;帮助产妇做好心理调适。
综上所述,正确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使孕妇心情舒畅,有利于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何瑛,赵春艳.浅谈社区孕产妇心理健康与保健指导的方法和效果[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5(21):64.
[2]周辉琼.产妇临产前的心理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18):129.
[3]段秀玲,柳怡,杨什.社会心理因素刘孕妇分娩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42-44.
[4]崔灵霞,岳智玲.孕产妇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疏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6):140-141.
论文作者:赵桂美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心理论文; 孕产妇论文; 产妇论文; 孕妇论文; 焦虑论文; 社区论文; 抑郁论文; 《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