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基于化学实验素养视角的实验化学教材分析_化学实验论文

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化学实验素养视角下的《实验化学》教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新课程论文,素养论文,视角论文,促进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培养起一种化学实验领域特有的素养——化学实验素养,作为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受益。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实验化学》模块课程除具有单个实验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之外,还具有课程系统学习、训练上所承载的功能与作用,这种系统上的功能与作用的积累,就构成了《实验化学》课程独到的功能和价值,这是一种整体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师大“新世纪”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实验化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称“鲁科版”,以下无特殊说明均指该册教材)采用以过程方法中心和实验活动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向学生展示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实验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拟从化学实验素养的构成、发展、教学实践、评价等角度探讨《实验化学》教材的编写特点,揭示教材编写的理论和策略。

一、从化学实验素养的内涵看《实验化学》教材的整体架构

1.化学实验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实验活动的顺利完成,除了需要足够水平的实验能力起决定性作用之外,实验习惯、情感和意志等智力范畴之外的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由此,可以把化学实验素养界定为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必需的实验能力、实验习惯和实验品质。化学实验能力,指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化学实验习惯,指实验者经过一定的化学实验教育与实践,逐渐习得与养成的稳定的行为程序与心理倾向,包括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两方面。其中,行为习惯包括实验秩序习惯、使用药品仪器习惯及清洁卫生习惯等;思维习惯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习惯、发现和解决问题习惯及反思调整习惯等。化学实验品质,指实验者在化学实验教育与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即实验者对实验活动中出现的事物与事件的对待方式的心理系统,包括科学的实验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精神、兴趣等。

上述三个构成因素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实验素养的整体结构。其中,实验能力是实验素养的核心,决定着实验素养的发展水平。如果把实验能力看做是实验素养中的智力因素,把实验品质看做是实验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实验习惯则属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范畴,是一种经验性的积淀。实验品质是整个实验素养的动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2.化学实验素养的核心——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可以解析为过程要素、内容要素和任务要素三个维度:过程要素可划分为化学实验能力的准备系统、实施系统和结论系统三个因子;内容要素应包括化学实验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两个因子;任务要素可分解为四个任务因子,即物质的分离能力、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能力、物质的检测能力及物质的制备能力。由此可构建出化学实验能力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三个维度可拆分为9个不同的因子,它们相互组合形成24个不同的分区,分别代表化学实验能力的一个基本单元。

图1 化学实验能力的结构模型

3.化学实验素养与《实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1)化学实验能力的任务要素在教材中的落实。

《实验化学》教材中的一级主题(“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紧紧抓住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核心功能和基本属性,同时反映了从化学角度对实验活动和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通过构建这四个一级主题,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化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以帮助学生形成实验化学宏观的体系结构。这四大主题恰好与化学实验能力结构中任务要素维度的四个因子相匹配。

(2)化学实验能力的内容要素在教材中的落实。

课程标准对内容要素中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课程不能孤立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而应该“把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通过驱动性的实验活动来承载。教材精选了20个类型、难度、属性不同的实验活动,并编制“主题拓展”来介绍现代实验技术,设置“主题概括整合”对整个主题进行归纳总结,构成《实验化学》的主体。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是一个真实情境下的驱动性任务,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些实验问题的解决,使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3)化学实验能力的过程要素在教材中的落实。

《实验化学》采用“主题—课题—活动”的编写体例,其单元的编制是典型的建构式单元。再进行微观的剖析,每个实验活动按照“任务背景”→“活动任务”→“你将会有哪些收获”→“设计实验方案”→“原理解析”→“实施实验方案”→“交流·研讨”→“进一步探索”的流程展开,同样符合单元的建构性特点。教材中实验活动展开的清晰脉络能够有效促进实验能力的准备系统、实施系统和结论系统的发展。

《实验化学》教材是化学实验素养培养的载体,它把实验能力的要求凝固在纸质的教学媒介上,对实验能力三个维度的落实与呈现,构成了《实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结构化的处理使《实验化学》的功能有别于单一的实验,促进学生形成对实验方法的整体化认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验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图2 《实验化学》的结构体系

二、从化学实验素养的发展看《实验化学》的内部层次及外部联系

1.化学实验素养发展的维度与全套教材实验体系的整体架构

在化学实验能力的三个要素中,内容要素和任务要素属于静态要素,过程要素属于动态要素;而实验习惯和实验品质属于实验活动实施的调控要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鲁科版全套教材的实验体系建构与学生化学实验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

(1)静态要素(内容要素和任务要素)的发展。

本套教材对实验体系进行了细腻的微观设计,从必修到选修,再到《实验化学》,注重实验知识、技能、方法的衔接,这种衔接体现了实验素养发展的线索,主要表现为:①要素深化,同一内容从必修到选修的延续。有些实验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是从必修到选修贯穿始终的,必修与选修需要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处理,不同的选修模块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实验化学》中的“粗食盐的精致”“锌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乙酸乙酯的制备”等实验在初中或必修教材中都能够找到密切的衔接点。《实验化学》教材充分重视了与这些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同时又避免了与原来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做到了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有序发展与提高。②要素增加,必修中未涉及,而在选修中新增的内容。有些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属于学生高中毕业应达到的要求,在多个选修模块中都会得到体现。③增加联系,促进认识的结构化。《实验化学》教材把各种类别的实验任务和方法整合处理,有利于学生实验问题解决思维框架的建立,这也是“实验化学”有别于“化学实验”价值的体现。

(2)动态要素(过程要素)的发展。

在必修教材中,尽管选用实验的难度、开放度较《实验化学》而言相对较低,但也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倡导自主探究。从必修到选修,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及能力也是衔接和发展的:①从环节上讲,由实验活动的局部开放、实验方案的局部设计过渡到多处开放甚至是完全开放。②从难度上讲,由简单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渡到复杂方案的设计和实施。③从指导上讲,教材在保留必要的微观、细致的技能性指导的同时,粗线条的思路性、方法性指导增多。由此,探究活动从小开放度和强指导性向逐渐增大的开放性过渡,从简单因素的探究发展为比较性、多因素以及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的探究,渗透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也不断丰富,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实验素养中过程要素的发展。

(3)调控要素(实验习惯和实验品质)的发展。

《实验化学》教材及其他模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则借助问题框、提示栏等编写策略支持学生观察与思考习惯、发现和解决问题习惯及反思调整习惯等实验习惯的养成;通过素材的选择、活动的引导、交流讨论等环节促进学生实验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实验品质的发展。诚然,实验习惯和实验品质必须在真实的实验活动中去发展。除教材外,教师的引导和监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教材中的这些处理也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参照。

总之,不同模块教材之间衔接与发展的关系,正是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体现,描绘了学生化学实验素养发展的阶梯。

2.不同模块教材实验功能的分化

从必修到选修,实验活动承载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层层递进,各选修模块之间又各有侧重;必修保证基础性,选修提供发展的空间,不管学生选择哪一个模块,在实验能力方面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选择不同的模块可以取得不同的发展。《化学1》和《化学2》实验内容支持最核心的化学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方法和通用的科学方法,加强实验的情境性,增大探究性,并弱化复杂操作。《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是典型的STS设计取向的教材,以“STS内容”线索为明线,以“知识”线索和“方法”线索为暗线,其实验活动突出真实情境下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以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三个学术性模块,以“知识”线索为明线,实验内容的编制侧重于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实验化学》突出“方法”线索,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通过实验研究化学问题。使学生在物质分离、物质性质研究、物质检测、物质制备等实验领域的方法和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高,是全套教材化学实验的最高水平。全套教材的实验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新世纪”版化学教材的实验体系

3.化学实验素养发展的制高点——《实验化学》内部的层次性

《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实验化学》教材二级主题和三级主题的编排既考虑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力图为不同学生创造各种水平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机会。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现为实验活动的三种关系。

(1)并列关系。

课题或活动所属的类属并列,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展开,这种形式条理清晰。例如主题一中,“盐的精制”和“植物中有色物质的提取”属于不同类型的分离任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物质分离的思路。

(2)包含关系。

从一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一般,分别渗透了演绎法或归纳法的科学思想。例如主题二中,“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建立一般方法;“认识发生在盐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则是一般方法在特定体系中的应用。两个课题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这一主题的阐释。

(3)梯度关系。

实验任务的难度不同,拉开梯度,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采用从易到难的顺序。例如,在每个主题下都设置“综合实验任务”课题,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活动任务供学生探究并给予更大的开放度,这也是教材层次性的有力体现。

纵观全书四个主题,每个主题设置课题和活动的线索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首先是满足主题内容特质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本教材编写线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进一步调整实验活动的开放度。例如,一个活动的方案设计环节可以呈现为完全自主的学生设计,也可以是在教师提示下的半开放设计,还可以提供几种方案供学生评价,这样就可以依据实验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从化学实验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看《实验化学》教材的呈现策略

1.教材呈现的要素——功能板块

我们把教材中相对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教材片断称为功能板块。例如,一节内容的引言,起到统领全节的作用,可以称其为一个功能板块;教材中关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述也可以称为一个功能板块。教材就是由各种类型的功能板块形成序列、有机组合而成的。

从宏观类型上讲,教材的功能板块一般可以划分为正文、栏目、例题与习题、图表四类;从板块信息的功能属性上讲,功能板块可以由陈述信息、活动信息、交互信息和表象信息等构成。不同的内容属性,则赋予板块不同的功能。《实验化学》在功能板块的丰富性上有较大的突破,先行组织者、STS情景创设、资料性板块、活动性板块、交互性板块、图示、图片等板块的编制均有创新之处。

针对《实验化学》教材中部分特色功能板块的作用而展开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说明功能板块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①先行组织者为新旧知识创设联结。说明式“先行组织者”类似于摄影广角镜头的运用能给观赏者一个整体印象,因而有利于理解和学习保留;比较式“先行组织者”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辨析,有助于学习新知识。②交互信息加强教材和学生的对话,就像一个声音在学生耳边跟学生对话、交流、提出问题、提醒注意,使教材兼具“教材”和“学材”的双重功能。③STS情景创设功能板块的使用,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实验任务情境化,有利于增加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以及能力的培养。④流程图是实验流程的抽象概括,可以辅助实验方案设计、形成清晰的实验思路,有利于学生实验方法的培养以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⑤图片功能多元化,可分为支持功能(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方法图和实验现象图)、解释功能和情境创设功能。情境创设功能图片的使用除了美化教材的版面,增加课文的可读性,增强实验活动(或栏目内容)的真实性、情境性之外,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还有一定影响。

2.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实验活动的问题线索

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实验化学》教材构建了贯穿始终的问题线索,大大增强了对话的功能和启发性,突出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增强了探究活动的驱动性。

由真实情景生成问题,提出驱动性任务。《实验化学》的实验选题和教材编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利用“活动背景”以及各种资料性栏目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情景,使学生能从这个活动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问、收集证据、检验假设、解释结论。

以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明晰的问题解决思路。所谓“问题序列”,是针对学生认知目标而设计的一组相互联系、渐次加深的问题。学习者解决了一系列经过比较、澄清的问题后,才能够促进学习。通过对问题序列的层层推进,学习者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将各个需要注意的规则综合应用,最终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实验化学》中各实验活动的编制通常会把一个核心问题解析为若干个子问题,这样不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指引,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常见官能团的检验”中学生面对鉴别乙醇、乙醛、乙酸溶液、苯酚溶液四种溶液的任务,教材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四种化合物分别含有什么官能团→含有这些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哪些性质→你选择哪些反应作为官能团的鉴定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你将选择哪些试剂和仪器→用流程图表示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这一问题序列反映了有机物鉴别的一般思路:找官能团→官能团的性质→官能团的特征反应→确定反应→选择试剂。

以问题序列有序推进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教材中实验活动的展开线索力求实验任务情境化、活动展开过程问题化、问题层级化与序列化,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路径。这组问题为学生的活动设立了必要的“路标”,为完成实验任务规划了方向,有助于学生的实验活动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展开。

问题序列构成了实验活动展开的持续驱动力。《实验化学》教材为每个实验活动设置的问题序列,不仅促进方案设计和实验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同时对活动展开起到驱动作用。如果说真实情境下的实验问题为学生提供驱动任务的话,问题序列中的每一个子问题都成为问题解决的一小步驱动,从而形成序列的驱动。调查表明,学生比较倾向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呈现方式,说明学生希望教材能提供一些与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任务,明确从中可获得什么知识,有效推动实验的进行。

3.教材中过程方法要素的呈现

(1)设置显性的过程方法线索,增强教材与学生的对话。

教材对于学生探究活动能力的培养及过程方法的学习负有责任。《实验化学》中的过程方法线索更加突出,例如,通过“方法导引”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化学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通过“旁白提问框”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或实施实验过程中随时插入、及时点拨和引导,全真模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这样一些栏目的运用,就像“问题解决的大声思维”策略一样,有利于呈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增强教材实质性的对话功能。教材通过“资料在线”“工具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解决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和数据,训练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重视数据、善于利用工具性资料的良好素养。

(2)精致过程方法要素的内容,揭示实验问题解决的核心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为:创设问题(课题)→理论探究(假说)→实践探究(佐证)→科学推断(结论)→拓展迁移(应用)。这一过程明确反映在《实验化学》教材的宏观结构上。不过,优秀的探究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探究过程大脉络的展示上,应该更加微观、具体地揭示每个环节的内涵。例如,针对某一类特定的化学实验任务,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进行假设的验证、如何进行结果的推断、等等。这些问题更具有化学学科特质,需要对化学问题解决具体方法进行提炼。

因此,研究教材的编制不仅要看设置了哪些线索、用什么功能板块去承载,还要看它是如何具体编写的。例如,在“锌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中,教材为学生预测物质性质的活动设置了一个“方法导引”,提示预测性质的思路:你已经学过铝、钠、铜、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想一想这些性质对于你预测金属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什么启示→根据锌及其化合物的组成判断他们属于哪类物质,据此预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判断含有锌元素的各种物质中锌元素的化合价,思考这些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这三个问题指出了可以根据同类物质的具体性质(具体物质类比推理)、所属类别的通性(由类别到个体的演绎推理)、元素化合价(由规律到具体的演绎推理)三个方面预测物质的性质。

(3)创新过程方法要素的表现形式,明晰分析思路,促进记忆保持。

《实验化学》教材中过程方法要素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陈述式的提示,有疑问式的提问,还可用图示(流程图、概括整合图)来表示,这样可以给学生多种信息途径的刺激。

流程图是实验流程的抽象概括,可以辅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实验化学》非常注重流程图的使用,有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验流程图;有的提供部分实验流程,剩余由学生补充;有的则完全由学生设计完成。以粗食盐水的精制流程(如图4)为例,不仅为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实施提供指导,还列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杂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选择合适的试剂→确定实验步骤。一项测查研究表明,教材中设置了实验流程图,学生在实验方案及步骤填写的得分率高于对照组,且能够较好地用教材里所提到过的词语写出实验步骤。这类图示具有清楚解释元认知策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实验方法的培养以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

图4 粗食盐水的精制流程图

由于每个实验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因此,《实验化学》在每个主题的概括整合中,运用图示的方法对整个主题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呈现为概括整合图,强调各个实验活动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联结与整合。

四、从化学实验素养的评价方式看《实验化学》教材的应用形式

1.依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解答高考实验题的质与效

读过《实验化学》教材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让学生选学《实验化学》模块,必将为高考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因此取得应对高考的主动权”。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将《实验化学》作为高考实验复习的载体对高三学生开设。

《实验化学》的整体构架与高考实验题的类型相契合。高考实验试题通常可以划分为化学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分离、提纯与除杂、物质的制备、综合考查各种实验知识和能力等类型,这与《实验化学》教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实验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试题的归类和表征以及调用特定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类型的题目。

《实验化学》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验化学》不仅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而且还注重了对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特别是化学实验的高度概括和复习巩固,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了基础。通过《实验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物质的性质、反应的原理等重点知识温故知新。同时,教材重视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考出现的常见基本操作在教材中都有所涉及,而且有些重要操作在不同的实验活动中多次重复出现。

《实验化学》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尤其是新课程实验区高考更加突出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实验题的探究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大,重视实验设计能力和对新信息处理能力的考察。在《实验化学》每个实验活动中,都有梯度不同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学生通过这些设计活动,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实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高。

《实验化学》有利于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增强。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材借助“资料在线”“知识支持”等栏目提供了各种参考信息。以“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个活动为例,通过“知识支持”栏目呈现咖啡因、单宁酸等物质的性质,这些素材尽管经过教材编写者的筛选和调整,但还是尽量保留原始文献的特点。如何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实验设计就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信息提取和组织方式的差异决定着实验方案设计的差异及优劣(详见《实验化学教师用书》中的分析)。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解答信息给予题的能力也是颇有益处的。

2.借助反思型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和结构化

在实验实施之后,教材都在“交流研讨”中设置反思型的问题为总结讨论环节的组织指出了思路和方向。这些问题有对实验结果的报告,有对具体实验细节的思考,有对实验过程的整体性回顾,也有对实验方法的总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研讨环节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还可借此对学生实验过程做出评价。除了在课堂上交流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拓展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活动或小论文,丰富对学生实验素养评价的形式。

3.落实教材倡导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实验素养

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评价学生在化学实验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忽视对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对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重视不够;缺少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这种“目标取向”的评价方式制约学生实验能力的充分发展。《实验化学》倡导基于真实实验活动的教学,这种真实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境真实,即选取的实验活动在实际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二是到实验室真正做实验,而非仅仅做思维实验或黑板实验。由此,对实验素养的评价也提出两方面的要求,即在有现实意义的实验任务和现场的实验活动中评价学生。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多元智力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和情感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全面发展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诚然,在这一方面许多研究已经做出有益的探索,但距在常规教学中推广还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尚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实验化学》教材,不仅重视化学实验知识的传授,而且还站在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高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情境,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实验化学》课程将帮助同学们在学好化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实验的手段,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实验化学》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挑战。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教辅用书和各地的高考试卷,而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化学教育期刊和书籍几乎没有。如果教师本身不会探究,怎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本身不能创新,怎么能教育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教好《实验化学》,就要亲自做实验,主动去研究实验。《实验化学》教材中体现的实验素养的内涵、搭建的实验应用领域及方法的整体框架、对具体实验活动从情境到方案再到总结讨论的细腻描述、对核心实验方法和思想的揭示与呈现、教材中的问题线索和方法导引为教学提供的借鉴……《实验化学》教材的编制及该模块教学的实施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说明:魏锐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项目组核心成员;王磊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项目组负责人,山东科技版教材主编。

标签:;  ;  ;  ;  ;  ;  ;  ;  

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基于化学实验素养视角的实验化学教材分析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